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自我牺牲为前提的驾驭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品性 ,虽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必要道德基础 ,但其伦理性本质决定了它只构成对人遵守市场经济秩序的期待和要求 ,却不能化解以反秩序方式牟利的经济驱迫力。驾驭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进取创新品性 ,不但由于统一于人的价值这一最高的善而呈现为效理型新道德形态 ,并终结了道德被伦理化的历史 ,且由于是效率和利润的源泉 ,而能有效化解以反秩序方式牟利的经济驱迫力 ,并显著提高人遵守市场经济秩序的自觉性 ,从而构成该秩序的新型道德基础。驭物需要、社会认同与优势社会地位的需要对生理需要主导地位的形成 ,则是进取创新品性普遍生成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正当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岗位上进行整个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是社会道德基本规范与职业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包括职业思想、职业感情和职业意志在内的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也是对人们的职业行为进行社会评价的客观标准。一定社会的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道德的反映。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以共产主义道德为指导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通过自身的调节功能,使我们的社会保持一定的秩序和稳定,使我们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保持和谐;另一方面,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又通过发挥它的激励功能,激发人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创造性,唤起人们为变革现实而奋斗,直接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西双版纳傣族的封建法规和礼仪规程>中的道德观念是在傣族历史进入"封建"社会的初期,由统治者所制定的占统治地位的法律和道德的意识形态,其中明显地渗融了汉文化的因素,但依然保持着傣族道德的独立特色,同汉族(儒家)道德理性截然不同,其伦理观在理论上从4个方面体现出它的重要特征1.伦理道德同其政治上的统治秩序相一致,本质上是伦理--政治规范;2.封建社会初期以道德习俗为基础建立的一套古朴法规是融道德与法律为一体的,法规既是道德秩序又是法律规范;3.其价值取向在社会个体上要求的是一种和顺型的人格模式;4.其哲学理性基础是外在的,而且是不自觉的,是隐在的和外在的超越价值本原,与汉族主流的自律伦理--心理模式相反.  相似文献   

4.
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前者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后者是以成人的世界和社会的要求为本,体现社会的意志或成人的意志,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作为对传统德育高耗低效现状的反思性选择,现代德育正实现着从"重教"到"重学"的路径转向在德育内容上,由掌握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向;在德育方式上,由重灌输向灌输与选择整合转向;在德育过程中,由认知性德育向活动性德育转向.  相似文献   

5.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鼎盛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德治”伦理思想的发祥点.周之代商,其“维新”之处不仅表现在西周“天命”观上的变化,更体现在西周“德治”观念的自觉.与殷商神权政治不同,周人开始注重人事进取精神.始于“德治”观念自觉,西周社会上层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德治”伦理思想体系,包括君王道德、道德榜样、道德教化、道德修养、道德礼制等内容.以“德治”思想为基石,西周社会最终得以确立一套以恭敬畏惧、勤俭无逸、孝友惠爱为核心的“德治”道德规范,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多元价值观与培育价值共识并存;社会道德秩序失范与秩序重构并存;理论长远性与现实有用性的冲突.为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引导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生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运用逻辑研究方法和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与运动员生活秩序的重建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认为:社会变迁视阈下运动员生活秩序的重建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作为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表现,推动了运动员生活秩序的打破与重建;运动员生活秩序的打破与重建是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和外在表现,是运动员这一特定群体对中国社会发展自我调适的结果,通过群体自身生活秩序的变迁与社会的其他变迁形成互动逻辑,促进社会制度层面的政策调整.自我价值的勃发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运动员生活秩序重建的内在驱动;从社会精英到"弱势群体"则是这一时期运动员生活秩序重建的不同社会表达.  相似文献   

8.
人是社会的人,他每时每刻都要与其他人、与社会发生关系.可以说,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关系重叠、纵横交错的网络.要使这个网络处于大致和谐的状态,每个人除了要遵守国家法律外,还有一个用道德原则来规范自己言行的问题,而后者远比前者重要.那么,行为者怎样行为,即如何处理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才算道德?怎样才算不道德?某种行为在什么情况下是善的,什么情况下是恶的?这里都有一个道德评价问题.本文试图对西方伦理史上道德评价中的效果论与动机论作一粗浅的述评.在道德评价中,人们从不同角度考查问题,就得出不同的评估和学说.就行为的路线或原则的道德价值出于何处,区分为功利主义和道义论;就个人道德和行为所具有的善的属性以什么为尺度,又分为效果论和动机论.由于这两方面联系密切,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功利主义就是效果论,道义论就是动机论,所以我们把它们归结在一起讲.功利主义主张一条行动路线之所以有道德价值,一条道德原则之所以值得人们去服从,是因为它能够产生客观的功利和效益,不能产生功利和效益的路线与原则是没有道德价值的.古希腊快乐主义者——伊壁鸠鲁可算是功利主义的鼻祖.真正形成和发展应从近代英国哲学家培根、霍布斯开始.而最为著名的  相似文献   

9.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道德就是按照自然规律、秩序去工作、去生活。以道德为核心,中华民族在长期"格物致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整体性的民族精神。随着现代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与之相伴而来的个体性经济生活与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传统话语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这一碰撞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应深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心理学的视角系统分析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心理特点,旨在探寻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养的新途径.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与其道德价值观社会化的过程密切相关.道德心理图式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社会化的内在依据,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的核心.我国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遵循大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纲领,开辟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