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李守忠 《甘肃教育》2009,(19):23-23
新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里的“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各地丰厚而又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把相关的地域文化内容引进语文教学,不但能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还能将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写作表达有机地融合起来。笔者现结合具体课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地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泓清泉,俗话说"一方水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与生活的血肉联系.<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标准>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高中选修课的设置中,还列入了"旅游文化专题""民俗文化专题"等选题.这就意味着在普通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要有将地方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引人到语文课堂的"大语文"理念,要有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的具体举措并能为此付诸行动.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水土滋养的不仅仅是这一方人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滋养着这一方人的精神生活。本土文化作为精神滋养的介质,对于“一方人”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民族的延续,最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延续、民族文化的延续。语文教学担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本土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上说:“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利用好本土的课程资源,这是落实语文教学改革中提出的“大语文”理念,引领学生从课堂走上社会、走进生活、亲近自然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苏程 《现代语文》2011,(3):129-12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乡土文化是乡土作文教学的丰富资源,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呢?下面以甘肃会宁这一特定地域的文化现象为例作以说明。  相似文献   

8.
我们常说:“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充分反映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新课标也指出:“(让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教材选文要)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有强烈的语文资源生活化的意识,即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利用好本土的课程资源,这是落实语文教学改革中提出的“大语文”理念,引领学生从课堂走上社会、走进生活、亲近自然的重要举措。梨都——砀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诗情斐然、画意浓郁,充满了生机与希望,拥有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这种丰厚的乡土资源,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实施探究性学习语文提供了丰厚的“绿色食品”。  相似文献   

10.
语文浸润着生活的芬芳,散发出生活的气息.语文因生活而变得多姿多彩,生活也因有了语文而精彩无限.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的确,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语文课如何与生活有效对接呢? 一、盘活生活资源,让学习随时随地进行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物、文化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相似文献   

11.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所以语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让语文教学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中。学习语文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的内容也不仅仅是教科书.教师必须要树立“大语文观”.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把生活与语文教学融合起来.为语文教学注入源头活水.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教材.把社会当作课堂.努力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有差别的,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语文教学从空间角度讲,除了用足用活教室、学校这片天地…  相似文献   

13.
语文“超市课堂”是新课改背景下受商业超市的理念启迪而产生的。“超市课堂”尊重文化的个性选择,满足多元文化的需要,是语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语文“超市课堂”从形态看有物质形态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从教学过程论方面看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从课程论看有课程演变文化和课程资源文化,从生命科学看有生命文化和生活文化等等。语文“超市课堂”的文化多元性提升了教学文化品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李玺贤 《甘肃教育》2020,(2):118-118
将地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能丰富语文教学资源,而且能增加地域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需要教师不断地挖掘,鼓励学生去继承传统文化,并且学习其中的精髓,因此,要激发广大教师对于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的动力,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一、地域文化资源地利用要由浅到深,丰富语文教学为了不断满足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教师要引入地域文化资源,丰富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多元化、多方式。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同时强调:“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有差别的,各学校应认真分析本地和本学校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由此可见,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乡土资源在语文课堂绽放异彩.我所任教的学校位于闻名全国的将军县兴国县的梅窖镇,与革命老区宁都县和于都县接壤.这里山水秀丽,物产富饶:文化深厚,风俗独特.这些都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好的课程资源,同时也为打造课程的个性特色提供了充足的支撑.为此,我做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运用。”近年来,中考语文试卷中地域文化类考题如同一部部短小精致的“纪录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风景各异的“民俗风景画”。下面,结合一些考例进行评析,以帮助同学们了解这类试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内容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如何把经典的文化资源应用到语文教学中?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本文将庄子思想应用到语文教学中,通过具体的语文篇目与庄子思想结合起来,用“归隐自然与淡然无极”、“政治失意与自然融汇”和“珍视生活与审美人生”这三个部分来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自然化习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指向“全域化”自然情境生发下的小学语文课程综合化教学和学生项目式学习,指向在开发日常生活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的人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指向“在生活中、基于生活、为了生活”。助推小学语文习作“教”与“学”方式的改革与新型习作资源构建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见解。”语文课的阅读教学是探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衡量一堂课成功的标准,不在于学生与教师有多一致,而是看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多少不一致,这既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潮流。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力,更应该关注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呢?一、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语文是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联系生活去阅读素…  相似文献   

20.
巨少杰 《甘肃教育》2020,(5):162-162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风俗民情、文物古迹、自然风光、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生活话题等都能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各地区都蕴含着人文、社会和自然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具备强烈的资源意识,竭尽全力开发,积极利用。”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乡土文化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借助教师的帮助充分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既能弘扬我国优秀的文化,又能让学生对优秀文化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防止小学语文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由此可见,教师应高度重视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