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史记》中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抒情诗歌有:伯夷、叔齐的《采薇歌》,荆轲的《易水歌》,项羽的《垓下歌》,高祖刘邦的《大风歌》《鸿鹄歌》,朱虚侯刘章的《耕田歌》,赵王刘友的《饿死歌》,汉武帝刘彻的《瓠子歌》等等。千百年来,这些英雄的抒情诗歌长久地为人们所传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走进《史记》的这些抒情诗歌,去感受她们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杨沫的《青春之歌》在出版后颇受好评,然而仅一年后,由郭开发表的一篇文章引发了对《青春之歌》的讨论。50-60年代学者们普遍从“政治阶级视角”去理解作品,而忽略了文本本身的价值意义;70-80年代,《青春之歌》走出“文革”的冷遇,研究者们将视点放到文本内部进行探讨分析;80年代末-90年代中后期对《青春之歌》的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气象,分别从女性主义、心里批评、社会文化批评等全新的视角予以丰富开创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左传》中13例“韵文”(5例“歌”、2例“讴”、2例“谣”、4例“诵”)的:韵情况,与《诗经》的韵母系统相符。它们是研究上古音的重要参考资料,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4.
《史记》歌谣谚在艺术和思想上具有多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它们为作品设置悲境,塑造人物形象,为作品语言增色;发挥美刺功能及展示汉代社会风俗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三美论”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提出的翻译标准,主要用于诗歌翻译。《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小说的巅峰。其中文采斐然的诗词韵文集中体现了这部作品的艺术性与文学性,但也给《红楼梦》的翻译增加了很多难度。该文将结合“三美论”来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霍克思和闵福德译本中关于《好了歌》的翻译。  相似文献   

6.
<正> 韵文,《辞源》释为:“指诗赋辞曲.”《辞海》则说:“泛指用韵的文体,同散文相对.如歌谣、辞赋、诗、词、曲以及有韵的颂、赞、箴、铭。哀、诔等.”散文,《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区别于韵文)。”韵文和散文是两种形式完全不相同的文体,修辞必然有区别。因为,修辞作为语言的修饰手段,语言载体不同,修饰对象不同,修辞方法、形式必然存在区别.为了研究韵文和散文修辞上的区别,先分析它们在文体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史记》歌谣谚在艺术和思想上具有多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它们为作品设置悲境,塑造人物形象,为作品语言增色;发挥美刺功能及展示汉代社会风俗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嘹歌”是壮族人民喜闻乐唱的一种民歌形式.由于歌唱时歌句的尾音都用“嘹——嘹”来拖腔,因而人们称之为“嘹歌”.“嘹歌”是从一九六一年开始搜集整理的.先由田东县文化馆搜集整理了八百多行.后由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两次派人下去,深入发掘,共搜集到手抄本和口头记录约一万六千多行.其内容丰富多采,从各方面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心理状态、风俗习惯等.而基本内容则是由《日歌》、《夜歌》、《散歌》三部份组成.第一部分:《日歌》,就是白天唱的歌.它又包括《三月歌》、《日歌》、《入寨歌》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樵歌》是宋代著名词人朱敦儒的代表词集.唐圭璋先生的《词学论丛》认为《樵歌》版本流传很多,不同版本之间存在一些出入,这需要后人进行仔细、认真地比较与考量.  相似文献   

10.
小河之歌     
目标:1.在学唱歌曲《小河之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即兴表演歌曲内容,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及即兴创编动作的能力。2.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准备:1.学会歌曲《小河之歌》。2.幼儿已获得有关的环保知识。  相似文献   

11.
胡莹 《教育文汇》2004,(6):37-3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加大了儿歌韵文的比重。实践证明,大量儿歌韵文的熏陶,有节奏感的语感积累,极富韵味的语言启迪,对孩子语文素养的培育有极大的作用。《水乡歌》恰恰就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儿歌,也很适合孩子们进行创编。因此,我试图通过《水乡歌》一课的教学来激活学生思维,打开学生创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朝鲜半岛新罗时期的国语诗歌一般称之为“乡歌”,《彗星歌》是保存到现在的新罗诗歌作品中最古老的乡歌作品。《彗星歌》产生于公元6、7世纪,作者是新罗真平王时代(公元579—631)的大僧人融天师。《彗星歌》不仅采用了巧妙的表现手法,而且还具有其独特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3.
李金发的《夜之歌》被收录在包括《21世纪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规划教材》在内多个版本大学教材,代表象征主义诗歌在现代诗歌作品中独树一帜.因其具有象征主义诗歌主题的朦胧性、情感的病态美、主导风格的非理性、章法上的无序性等特点,对《夜之歌》进行专门赏析的论文寥寥无几.本文从作者情感潜在的连续性出发,紧扣《夜之歌》的失恋者心态,将文本分为绝别、忆恋和求索三个部分进行个性化解读,以期给《夜之歌》的教学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版本说明: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音乐》第一册教材分析:第五单元《秋天的歌》意图从秋天的叶子、秋天的果实、秋天的大雁来展开教学,通过专题欣赏让小朋友了解到世界各地不同风格的秋的赞歌。本课是《秋天的歌》的第一课时,主要从秋叶的歌展开教学。《小树叶》是教材提供的一首情感丰富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内容:四川民歌《螃蟹歌》二、教材分析:《螃蟹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教材二年级下册三单元歌曲教学内容。这是一首流传于川东地区的民歌,五声徵调式,旋律诙谐活泼,歌词以生动的方言呈现,更是富有地方特色和情趣,实为歌表演的极佳素材。  相似文献   

16.
如歌的慢板     
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有一首著名的弦乐曲《如歌的行板》。“板”是音乐中的节奏,我国古代就用拍板来控制音乐节奏,唐代崔钰《和人听歌》中有诗曰:“锦莲歌板拍清秋。”《如歌的慢板》中情感真挚、哀婉缠绵的文字恰似《如歌的行板》那漫黯淡、如泣如诉的乐声。有的文章读来仿佛欣赏一幅画,有的文章读来好似聆听一曲歌,下面的文章,应属后者。  相似文献   

17.
《张公神碑歌》在四言韵文之后再附以"歌"或"诗"以作结,是汉碑"常体"中的"变体"。其写作与"张公"墓地祠堂画像存在联系,部分章节内容是对祠堂画像相关画面的文学性描述,某些"文本形象"具有"图像艺术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其文学意义上的情境单元,能够转化为一种图像意义上的画面构成;在语言运用上注意到了表现画面构图与画面形象、画面色彩与光泽、画面动态与静态形象的特征等问题。《张公神碑歌》以骚体为主体、七言与骚体相组合的创作形式,是汉代杂言体诗歌创作体式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为我们对汉代"碑歌"与"汉代图像文学"的认识与研究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8.
青春之歌     
《大中专文苑》2010,(2):46-47
大写的青春 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湖南湘阴县人,1914年8月生于北京。1958年出版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鲜明、生动地刻厕了林道静等一系列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后由自己改编为同名电影。杨沫从1951年开始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酝酿与写作,1957年完成;当时的书名为《烧不尽的野火》,后改名为《青春之歌》。  相似文献   

19.
秀山民歌的“哭嫁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秀山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谣有《哭嫁歌》、《薅草锣鼓》、《酉水号子》、《秀山山歌》、《秀山花灯歌》等。《哭嫁歌》以歌代哭,把难以割舍的亲情、友情及对封建婚姻的控诉表现得淋漓尽致,歌韵婉转,情景动人。本文从秀山“哭嫁”的来历、“哭嫁”的发展历程及部分哭嫁歌文本等方面剖析“土家姑娘哭嫁”这一古老婚礼风俗的民俗特点。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弹歌》一直被视为描写远古人狩猎的歌谣,但这种解释难以成立。《弹歌》之"续竹"不可作"属木","逐害"不可作"逐肉"。《弹歌》非为黄世歌,《弹歌》只能是后世追记或臆测古代情形而形成之作品,其产生不会早于周代。《弹歌》的主题不是猎歌,而是孝子驱赶禽兽的悲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