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才学小说“讲故事”,但又不仅仅“讲故事”,有时甚至“故事”让位于“学问”,其小说观念偏于“子部”传统.才学小说善于铺张写物,多用“透顶之法”,与赋体文学颇为接近.才学小说的表现手法,与乾嘉汉学的两个路径遥相呼应.以学术的思路写通俗小说,不失为一种别致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摇摆”是小说的动力所在.小说作为一种不确定性的“存在”,而“存在”自身的边缘性、断裂性、易变性、非理性、个人性等内涵,使“摇摆”成为小说家建构小说时必不可少的叙事策略.“摇摆”在小说情节、人物、主题等叙事中的表现为曲线、否定、循环等形式.“摇摆”在小说叙事中运用的终极性目的是揭示人性.  相似文献   

3.
古代“小说”概念的内涵在我国,“小说”是一个古老的名称,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就目前资料所及,最早提到“小说”这个概念的是《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小说”是指浅薄琐碎的言论,“干”是求的意思,“县”通“悬”,是高的意思.“令”、美誉,“大达”,大道理”.这一句的大意是:修饰浅薄琐碎的言论以求得到高名美誉,“小说”与高雅的政论相  相似文献   

4.
一个成功的人物是一篇小说成功的基石,一个成功人物的言行刻画往往是解码这个人物的关键.本文尝试从小说人物言行中较常见的“人称”入手,通过“还原法”与“比较法”,对小说中不同的人称使用进行分析,引领学生走进小说人物的精神世界,寻找到一条师生都较为容易掌握的常态化的“小说人物阅读”之路.  相似文献   

5.
明代末期的小说色情描写所呈现出的“设心图淫、得逞贪欢、报应祸身”结构模式,是适应在明末特定政治形势下所形成的“复兴古学、务为有用”社会思潮而产生,并与当时士人的思想观念、社会地位以及一些特定文化需求相关至切;明末士人对“情”庄严而以“至情”出之,同时对“情”随便而以欣赏态度描写色情,这种对情的矛盾态度也直接影响了这一小说色情描写的结构模式;同时,这一结构模式还与当时社会生活实际、这一现实生活影响下的作家的小说功利观念、佛教对当时小说作家的结构思维影响有关.明代末期小说色情描写不仅于创作上形成了这样的结构模式,在当时一些小说评论和小说非情节因素中还表现出一定的理论上的自觉追求.对这一结构模式进行分析说明,可以见出与小说发展、小说思想发展有关的规律性表现或理论质素.  相似文献   

6.
梅东伟 《天中学刊》2014,29(6):76-82
“以俗为戏”是李渔小说婚俗叙事的基本价值取向.李渔继承了晚明士人中流行的享乐之风和晚明思想中的怀疑精神,这种风气、精神和李渔个性的结合体现在文学创作上便是“自娱娱人”与追求“新奇”小说观念的形成.“以俗为戏”是这种小说观念的鲜明体现.“以俗为戏”的价值取向在小说叙事中主要表现在形象设置、情节构织和叙述语言的戏谑化等方面.“以俗为戏”这一叙事价值取向表达了士子对僵化婚姻礼俗的某种置疑,瓦解了话本小说婚俗叙事的教化倾向,赋予婚俗一种崭新的叙事形象和价值;但也不免陷入媚俗的境地,稀释了这一题材应有的批判价值.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小说?有人认为:“内容上必要有悲欢离合,结构上必须要有葛藤,极点与收场,才得谓之小说.”沈从文则把小说看成“用文字很恰当记录下来的人事”.“因为既然是人事,就容许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社会现象;一是梦的现象.”他特别强调人事和梦要相混合起来,他觉得只有把“梦”成分写进去,小说才能成为有生命的.  相似文献   

8.
去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了晓苏的短篇小说集《暗恋者》.在这部作品里面,晓苏写了一篇后记,题目叫做《有意思与有意义》,表达了他对小说的理解.晓苏认为“有意义”与“有意思”是理解小说的两个维度,并解释说:“有意义指的是有思想价值,有意思指的有情调有趣味.”在他看来,“最好的小说,无疑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那种”,然而,“这种完美的小说却少之又少”.之所以少,是因为难写.有的优秀小说,看上去“意义和意思都有”,可实际上却是“两张皮”,让人读起来感到“别扭,难受”.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往往便是以下三种小说:“一种有意义没意思的,一种是有意思没意义的,还有一种是既没意义也没意思的.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以其“表现的独特和格式的特别”在问世之初即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已往的鲁迅小说研究主要集中于小说艺术的领域范畴内,未能充分认识到鲁迅小说所包容的多种艺术特质.《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一书从鲁迅小说与其他非小说艺术的渊源关系入手,从“跨艺术”研究这一新颖独特的视角,综合运用“传记学”和“文本细读”两种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鲁迅和各种艺术的关系及鲁迅小说和非小说艺术在审美追求和审美效果上的深层契合,卓有成效地将鲁迅小说的表达技巧与思想内涵相结合,为人们研究鲁迅及其小说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从明后期开始,在崇文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将小说看作是文章的一个文体类别,认为小说也须具备文章的功能、特点和行文技巧,这一文章化的小说观我们姑且称之为“文章小说观”.明末清初“文章小说观”的形成促进了清代小说的雅化,使通俗小说呈现出文章化的创作方法和鉴赏方式,从而使“类文章性”成为明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小说观”的出现昭示着通俗小说雅俗之变的开始,促进了清中叶文人小说与平民小说雅俗分流局面的形成,这是清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11.
明代小说理论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受经学的影响,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经学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与小说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通之处,使其能够参与小说理论的建构,因而小说理论家总是主动地对经学的思想与材料进行吸收和利用;二是经学的学术宗教地位使明代小说理论家乐于借助经学的一臂之力来提升小说及小说理论之地位.这就使明代小说理论与经学构成了复杂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小说理论家吸收经学的“劝善惩恶”、“裨益风教”等思想观念,进行小说功能价值论的建构;2.力图沟通小说与经学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共同性,使小说与经学在题材内容上联系起来,从而拉近小说与经学之关系,借助经学之权威来提升小说之价值,努力争取小说正统而合法之地位;3.张扬小说在艺术魅力与审美效果方面的独特优势,凸显读者对于小说与经学的不同接受态度,对比小说与经学接受效果方面的巨大反差,从而堂而皇之地肯定小说的价值意义;4.理论家站在小说家的立场上巧妙地对《六经》展开独特的“阐释”或“改造”,从而使经学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小说理论.小说理论家对经学的吸收利用,一方面促进了明代小说理论的建构发展;另一方面,经学的价值观念也由此渗入小说理论领域,从而扩大了经学思想的普及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邱华栋是“新市民小说”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新市民小说”最大限度地传达了对城市生活的认同,因而成为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的标杆.邱华栋的“新市民小说”集中体现了“新市民”的爱情观,最关注的是“新市民”爱情的缺席.欲望书写与讲故事的叙事策略,显示了以邱华栋为代表的“新市民小说”的优长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六十年代中期,古典文学领域展开过一场对近代“谴责小说”的批判.这场批判最初是从关于《孳海花》的评价开始的,后来则比较集中到“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的《官场现形记》上,指责它为“邪恶的教科书”“晚清小说的逆流”等.在林彪、“四人帮”淫威肆虐的日子里,它还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孳海花》等几部著名的“谴责小说”一起,被贴上“反动小说”的封条.《官场现形记》遭到全盘否定的厄运,除了对它本身的评价问题外,还牵涉到如何看待时代与作品的关系,如何评价作品的主要思想倾向,以及要不要批判近代文学研究中的极“左”思潮等问题.因此,正确地评价《官场现形记》和研究与它相联系的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一部小说的评价,也关系到古代文学的研究工作,本文拟就这些方面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略论“实录”理论对古代小说创作和小说批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史传理论中的“实录”理论主张对古代小说创作及小说批评的巨大影响.“实录”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发愤著书”说与“春秋笔法”“说作为”“实录”理论的主要内容,对明清小说创作与小说批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实录”理论并不完全排斥虚构与想象,这对小说创作和小说批评中的写实思潮及人物形象塑造理论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但“实录”理论中的“劝戒说”的影响则主要是消极的.研究“实录”理论及其对古代小说创作和批评的影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读了刘梦溪同志在《红楼梦学刊》1989年第1辑上发表的《小说批评派红学的崛起与发展》(上)一文,觉得他用来界定“小说批评派红学”的观点,似有值得商榷之处。刘梦溪同志区分“小说评点派”红学和“小说批评派”红学的立足点,是基于对古代小说评点非小说批评的看法.刘文说:小说评点更多地是抒写评者的比较零碎的感受、心得、体会,主要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感受,不是依据一种成型的美学理论,用适合特定对象的方法进行批评.钱钟书先生说得好:“评点、批改侧重成章之词句,而忽略造艺之本原,常以‘小结裹’为务.”小说批评则要求有美学理论和一定的小说观作为参照物。这是两者最主要  相似文献   

16.
当前小说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如“主题的标签式判断”“要素的罗列式解剖”“情感体验的忽略性缺位”等,着眼于小说文本独特的“这一篇”与“这一个”来确定教学的核心价值,注重“读”小说过程中的阅读体验,是教学设计和课堂呈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唐传奇文体的出现与独立的原因,在于初唐到中唐时期小说观念对先唐小说观念的超越与演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纳小说入王官系统,二是对小说叙事本性的张扬,三是对小说史性的消解和本体性的确立.正是这三个方面观念上的原因,促进唐传奇家创作出“文备众体”、“显扬笔妙”的传奇小说,并揭开小说文体独立的序幕.  相似文献   

18.
宋代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一大关键变局.俗小说的出现及雅俗共融的态势的发展,使宋代小说整体呈现如下三个特征:一是渐趋“言文合一”的独立语体,二是“体用一源”的小说思想,三是题材与读者意识的文化下移和由此带来的文体嬗变.这三方面的新变,开启了中国古代小说成熟之路,也奠定了明清小说美学思想基础,使宋代小说成为近代小说的源头.  相似文献   

19.
“私小说”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其形式独特,影响广泛。苏曼殊是中国近现代独具特色的“诗僧”.一生在日木学习、生活时间较长.大部分作品写于日本。创作时期又正是私小说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研究苏曼殊的文学创作.不能忽视私小说对他的影响。 1.“自叙”的形式 “私”是日文“我”的意思。“私小说”即“自我小说”。自1907年田小花袋《棉被》开始.“私小说”迅速在日本发展起来。久米正雄在《文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文学史研究将赵树理的小说定位为“问题小说”.然而,赵氏小说始终在应对实践中的“难题”,而非观念中的“问题”.他的小说产生于基层工作的经验中,“债”与“理”正是赵树理所要处理的最为急迫的“难题”.具体而言,“债”不仅来自道德化的历史观念和等级秩序,也源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华北农村保护型经纪衰落,盈利型经纪兴起,华北小农普遍无产化的历史命运.摆脱债务的唯一途径是打破旧“理”,创造新“理”.赵氏小说就事说“理”,将新社会建立在农民认可的新“理”之上.只有用“难题小说”来置换“问题小说”,从社会史“迂回”到文学史,才能真正跳出局限于文学史内部审美趣味的“诸神之争”,对赵树理的写作实践做出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