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墨菲从反本质主义的认识论出发,质询主体化的女性范畴、解构自由主义政治学传统的公共/私人领域二分法。在批判自由主义和市民共和主义公民身份范畴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激进、多元的民主公民身份,从而为不同的主体立场进行霸权链接实践提供了合法性身份前提。在这一新的公民身份范畴统领下,女性主义政治学的政治规划就是在"民主革命"的大旗下,反抗诸多屈从的社会关系,揭露存在于其中的权力关系,最终实现女性平等和解放。  相似文献   

2.
权力崇拜,是我国公民非独立意识的重要表现。近年来,它已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但对权力崇拜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力拜物教的分析并不多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商品拜物教,当它与几千年封建传统在人们心理上的积淀——权力崇拜结合时,必然会产生权力拜物教。了解权力拜物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分析它的危害,提出制约它的社会机制,对于深化改革,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身份政治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世界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对此,有自由主义者认为过多地强调个体身份认同而忽略普遍公民认同是引发当前身份政治危机的原因所在,因而主张重启公民政治以解决当前身份政治所引发的危机。然而,作为一种资本主义的改良方案,自由主义公民政治不仅不理解身份政治陷入困境的真实原因,而且企图以形式平等来掩盖资本主义社会事实存在的不平等,因而难以突破当前身份政治的困境。这启示我们,唯有重回寻求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之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身份政治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4.
墨菲试图调和自由主义与民主,构建一种激进的多元民主政治理论。在宏观层面,这一理论体现为多元的社会共同体争夺话语霸权的过程;在微观层面,作为社会主体的多元共同体具有很多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墨菲既区分了个体身份与公民身份、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又将这些分离链接起来,这一逻辑与她将自由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的逻辑相似。民主倾向于一种等值性逻辑,自由主义倾向于一种差异性逻辑,而墨菲认为,现代民主无法完全抛弃自由主义,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张力恰恰构成了一种新的民主政治方式。墨菲的这一独特理论构建在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因其多元化思路的不确定性而难以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5.
由先赋性身份不平等所造成的政治权利不平等,是农民工阶层所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今,农民工阶层参与城市公共事务的制度化渠道几乎没有,其维权诉求大多以个体抗争或集体行动的非制度化方式来表达。但农民工阶层已发生结构性变化:一是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且不断恶化,促成其逐渐觉醒的政治诉求;二是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日益表现出政治参与扩大需求。经验事实表明,农民工阶层未来政治权利诉求的指向,一方面是政治经济社会权利的制度平等正义问题,另一方面是社会财富分配公平与分配正义问题,这种变化与中国政治发展紧密相关。中国农民工阶层是一个历史现象,其未来发展走向或成为影响中国政治和社会稳定的消极力量,或成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力量。这取决于能否赋予农民工阶层以平等的政治经济社会权利以及政治参与的法治化与制度化。  相似文献   

6.
正义秩序之追寻——兼论罗尔斯的公民资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直存在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两种不同的公民资格传统,前者视个体自由为最高政治价值,后者视美德为最高公民典范.罗尔斯一方面对自由主义仅仅强调个体权利的倾向作出修正,增加了公民资格理论对实质平等的关心,用以解决社会正义问题,一方面提出一种公共理性的公民资格观,用以解决多元和统合的政治正义问题,从而在其正义理论的框架中彰显其独特的民主公民资格观,对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两种不同的公民资格传统进行了一种调和,目的在于:在个人自由和市场社会基础上重建公共自由和集体认同,以维持和保障正义之秩序.  相似文献   

7.
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基于对公民间的伦理-政治关系的理解,将自由平等的公民作为社会契约的主体,从而构造了一种自由主义的政治社群。这种社群是一种内在的善,但它所依据的原则是公民们运用公共理性进行公共推理的结果,从而并不在本体论上享有相对于个体的优先性。公共理性的运用过程,与当代慎议民主理论所主张的慎议政治在本质上是契合的,后者为政治自由主义提供了必需的独立政治概念的基础,而这种契合也表明,自由主义政治社群的构造要求自由主义克服自身与民主主义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8.
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公民身份理论呈现出二元对立的自反性矛盾结构,主要表现在权利与责任、平等与差异、个体与共同体、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排斥与包容等五对基本范畴中。这种二元对立结构导致"弱"责任观衰减公共资源、抽象的普遍平等观压制实际差异、个体自由绝对化消解共同体联系、公私领域分界僵化遮蔽私域不平等现象、对外排斥性削弱移民的实质公民身份等弊端。探寻二元张力中存在的创造性,以人的主体性、分化的普遍主义、社会个人主义、私域政治、世界公民身份等理念整合二元范畴,是超越公民身份二元对立结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正义"概念是康德的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考察康德对于正义概念的理解、正义概念的三个主要特征及其正义原则的内容,正义与自由之间的关系,从"自然的正义"到"社会的正义"转化的必要性,以及正义的原则在国家中的应用即国家的先天的政治原则——自由、平等和独立是其正义原则的变形,从中窥视康德正义观及其政治哲学思想的局限性及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自由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在平等观上的分歧是其争论的一个主要内容,自由主义在平等观上追求权力平等与起点平等。而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这种超越差异的普遍平等观并不能实现事实上的平等,反而在现实中造成了新的压迫,从而主张用"差异政治"来弥补普遍平等的不足,以实现真正的平等  相似文献   

11.
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的根本目的是使公民享受到自由。为达到这一目的,从制度的角度而言,需要采取一种混合均衡的共和制度;从个人的角度而言,需要公民具有公民美德。共和主义公民身份在当代的复兴,一方面得益于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所具有的缺陷,另一方面源于共和主义公民身份本身具有一些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所无法替代的内在价值。这并不意味着共和主义公民身份是完美无缺的,其最大限度在于它的排斥性。  相似文献   

12.
平等是一种重要的政治价值,是人们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当代政治哲学争论的焦点.在这方面,罗尔斯就分配如何才能平等以及分配如何才能正义给出了自己答案.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他试图调和平等与责任之间的张力,形成了当代平等理论的一种范式.本文试图厘清罗尔斯平等理论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3.
对于地位不平等的人给予不平等的对待,这也符合正义。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无一例外地都实行间接的民主,这种状况要求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实行权力不平等。国家政治生活中权力不平等,符合正义原则;国家政治生活中权力不平等是权力的性质使然,权力之所以能够实现其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是由权力的合法性和整合性所决定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权力不平等具有合理性已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14.
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以原初状态为正义原则选择的环境,以社会最少受惠者的生活前景为正义选择的参照点,批判了功利主义,超越了古典自由主义,突出地解决了平等问题,让自由主义的主题从自由转向平等,从而让政治哲学的主题也发生了相应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这句话不应理解为人天性就爱好政治,事实上,许多人都讨厌政治——而理解为政治就像空气一样弥漫于我们的社会中,与我们的利益和权力息息相关。比如,一项教育政策、医疗政策就可以影响我们能不能读得起书,看得起病。一位公民,在一个国家、市镇、学校、商行以及许多其他组织的治理部门中,处处都会碰到政治。逃是逃不掉的,人们为了自由,让所有人都生活得好一点,就必须成为“政治动物”并追求政治的正义。关于政治正义政治的正义首先涉及政治权利的平等。我们可以把一个国家和社会…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的建构、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应以公民文化而不是村民文化、臣民文化为基础。公共理性是公民文化的核心,"说理"是其运行机制,"说理"教育则是建构公民文化的重要维度。"说理"是社会正义、民主政治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一种自由言论的权利,是一种与他人平等对话、协商的政治实践方式。因此,"说理"教育不是说教,而是一种培养受教育者对公共领域的关注、形成公民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以及言之有据、客观真实、符合逻辑、平等对话能力的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一、公民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关系厘清(一)公民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区别公民教育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那时候公民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好公民,即他的所有能力得到和谐发展,而且具有节制、勇敢、宽容和正义的公民美德。中世纪,在封建专制和教会统治下,人身依附和绝对服从使得公民身份不复存在,培养公民的教育就此中断了。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详细地论述了正义概念的内涵及其种类。在总体上,他把正义分为一般正义和具体正义。一般正义是相对于公民与整个城邦和社会的关系而言的,它要求公民的言行举止必须合乎法律;具体正义是相对于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它要求在公民之间实现公平。他把具体正义分为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分配正义涉及的是钱物、财富、荣誉,还包括权力等可分配之物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强调比例平等;矫正正义旨在维护人们经济交易中的公平和根据法律纠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伤害,强调人与人的平等。同时,他还论述了回报正义、政治正义和家室正义。他对正义的分类是迄今为止关于正义种类的最为透彻的解剖,即便在当今也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正义主题的讨论,尤其是他关于正义种类的划分,更成为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无法绕过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19.
萨有利认为政治自由是对绝对权力的限制,是自由主义制度下的自由。政治自由不同于其他自由,它是一种客观的关系中的自由;政治自由不是无限制行使权力的自由,而是一种受限制的自由;政治自由是其他各项自由的行动基础。政治自由的根本是为了"将权力装进笼子里",而古希腊、古罗马的法律和公民的自主立法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反而不能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此外,法治在走向立法者统治,只有自由与法律相结合的宪政制度才是保障政治自由的唯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区分是伯林对于政治哲学的主要贡献.作为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柯亨与伯林的分歧集中表现在自由与平等的关系上.柯亨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驳斥了自由主义的论证,批评消极自由的观点依赖一种无思想的拜物教.他揭示了一个错觉: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一个自由的社会,一个对自由没有任何重大约束的社会.而贫穷意味着自由本身的缺乏,而非仅仅意味着自由的手段缺乏.在批判伯林的过程中,柯亨提出了一种从自由到平等,从作为"主义"的自由到平等地获得自由的马克思主义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