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步步惊心》《倾世皇妃》之后,第三部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电视剧《千山暮雪》在湖南台紧密接档播出。自从9月《步步惊心》开播以来,这三部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收视率一路飘红:《步步惊心》收视率平均达到1.69;《倾世皇妃》最高单日收视率冲至1.9,创下国庆档期最高;而截至发稿日,《千山暮雪》也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  相似文献   

2.
章艳 《新闻世界》2010,(4):48-49
电视媒体的商业化生存中,收视率的竞争作用日益凸显。在收视率语境下,寻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绿色收视率作为解决之道由此提出。绿色收视率包括“绿色节目”、“绿色数据”和“绿色使用”三个部分,打造绿色收视率体系就要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电视收视率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节目质量、名牌效应、节目编排和自我宣传,本文将就此进行具体分析。 1.节目质量对收视率的影响 电视节目的生产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包括定位、策划、编排、摄影、剪辑等诸多方面,可以归结为节目内容、节目形式和节目制作三个方面。因而,考查节目质量对收视率的影响,实际上就是考查这三个环节的质量对收视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收视率争议伴随着我国电视媒介发展前行,但是众多争论往往忽略了收视率所涉及的基本问题,本文从收视率的基本属性、收视率争议的背景、以及克服唯收视率的根本出路三个方面,对收视率涉及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人们对收视率的质疑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质疑许多人过分依赖收视率,把它作为评价节目的唯一标准;二是质疑收视率数据的准确性.面对第一种质疑,现在电视节目的评价体系已逐渐扩展,对电视节目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而面对第二种质疑,引入竞争并落实第三方监管是将是很好的形式.只有引入竞争,市场的推动力才会重新体现.只有落实第三方认证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收视率造假的现象,让收视率行业在公平、公正的第三方监管下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沈瑜莅 《今传媒》2012,(1):77-78
电视剧收视率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影片受欢迎的程度,我们可以从一个地区长时间的收视率中看出当地区人民对于电视类型的喜好。本文从CSM央视—索福瑞媒介有限公司网站上获取收视率的数据,客观、科学地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分析各自地区电视剧的特色,比较三个地区热销剧集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陈婧薇  申林 《传媒》2016,(3):48-50
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至今,已成为电视媒体的主要收视保障.据2015年CSM50城1-11月数据显示,2015年综艺节目的收视比重已上升至13.1%,全国各类电视台综艺节目总量超过200档,各类优秀综艺节目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收视高潮,如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第四季的平均收视率高达4.850、《奔跑吧兄弟》第三季平均收视率4.208、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第三季平均收视率2.262、东方卫视《极限挑战》平均收视率2.118;爱奇艺的《奇葩说》平均播放量2789.3万次,这些节目都成为2015年的现象级节目.  相似文献   

8.
文章是对时统宇、吕强《收视率导向批判———本质的追问》一文的争鸣,认为该文在收视率本质与功能等方面存在偏差,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质量化,收视率在媒体中举足轻重;二、理性化,当今媒体多元评价节目;三、商业化,收视率只是“马前卒”。  相似文献   

9.
浅析栏目改版中的收视率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视栏目的评价体系作为每个电视台绩效评价的尺度.对于促进各栏目的良性竞争和有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收视率作为一个客观的量化指标,在现存的电视栏目评价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看待收视率在整个电视节目评价体系中的位置,如何运用收视率指标进行栏目的评判,不仅关系到栏目的"优胜劣汰",也影响着栏目改版的运作.本文从收视率的含义、栏目改版中收视率的误读、正视收视率的应有举措三个方面论述栏目改版中收视率的应用情况,以期对栏目改版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秦瑞果 《新闻传播》2009,(10):42-42
1收视率的作用 如今各个电视台、栏目以及频道.都把收视率作为获得广告收入的一个主要的数据,收视率日益成为电视广告的基准,电视台已经把收视率作为评判节目好坏的一个标准。广告商也会根据收视率来决定广告的投放比例和投放量。我们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新闻联播的收视率往往比其他节目高出许多.是什么因素决定收视率的高低呢?而电视收视率后面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一旦把这个原因找到的话,也就会知道调动哪些因素来改善收视率,使得提升收视率成为一个主动行为.而不是被动行为。  相似文献   

11.
庄曦 《编辑学刊》2010,(3):42-45
在媒介市场化的进程中,收视率早已超越其自身价值,成为市场中炙手可热的行业货币。在收视率市场、广告市场、节目市场这三重架构之下,收视率牵系多方需求,其价格标准亦受到各种利益博弈的影响。对于收视率流通中存在的种种市场共谋,我们必须保持警醒并积极促进媒体调查行业的进一步自律与规范。  相似文献   

12.
戚晓通 《青年记者》2006,(20):72-72
电视媒体的商业化生存中,收视率的竞争“晴雨表”作用日益凸显。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在收视率语境下,理应寻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点,实现二的双赢而非“零和”。绿色收视率作为解决之道由此提出。一是提高品位,拒绝媚俗,绿色收视率就是努力提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确保国家主流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和对舆论的引导力,有效体现节目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同时,又要杜绝媚俗和迎合,坚守品位,抵制低俗,实现收视率的科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增长;二是数据准确、公正、不掺假,绿色收视率需要提高数据的“绿色程度”和“准确可信”的程度:三是数据的使用科学、合理、有度,电视从业人员和广告主、广告商对收视率的“绿色”使用可以作为理解绿色收视率的第三个切入口。  相似文献   

13.
增强收视率调查的科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是现代强大的大众传播媒体,也是三大广告媒介之一,而伴随近代统计科学的发展,收视率调查已成为对媒介业和广告业至关重要的相关行业。收视率调查数据对电视传播内容及节目制作、广告商选择都起着决定作用。 收视率资料对媒介业和广告业至少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一是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利用收视率来评价自己所办节目的普及状况和节目质量;二是在广告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告主和公司一般都根据收视率去购买特定节目时段,这样便于了解其广告信息的达到率,也即广告效果的衡量标准之一;三是就广告媒体本身而言,收视率是它们决定某…  相似文献   

14.
杨惠娟 《视听界》2014,(2):94-96
收视率是电视台以及一档节目的制作者最为重视的反馈结果。传统的收视率可分为广义收视率和狭义收视率。广义收视率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总调查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比,狭义收视率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受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比。[1]在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收看电视节目的重要渠道,收视率的考察对象不应仅仅局限于电视播出的收视情况,对网络媒体也应进行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5.
2004年7月18日,西安电视台打造出陕西地区第一档电视方言剧节目--《狼人虎剧》。初次登台亮相,就一举创下了5.6%的当日陕西地区最高收视率。三年下来,《狼人虎剧》一直稳定保持在收视率3%以上,在陕西地区电视栏目收视率排行榜中始  相似文献   

16.
《视听界》2010,(5):13-13
事由: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电视收视率发现造假行为》;7月5日,《人民日报》再次刊登文章《收视率调查样本户讲述被电视台收买作假经历》;7月15日,《南方都市报》发表《收视率造假这趟浑水深着呢》;7月16日,央视一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召开“维护收视率数据安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座谈会。一时间,收视率问题受到业内外各方热切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媒科技》2009,(2):14-15
根据全国收视率调查资料,《新华视点》电视版播出一个多月来收视率稳步提高,从开播第一期收视率平均值1.45,逐步提高到1.61、1.67,最近一期播出的《远航索马里》创造了平均值1.7的新高。在2月11日召开的新华社卫视用户座谈会上,黑龙江卫视常务副总监陈小钢对《新华视点》在黑龙江卫视开播以来的收视情况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声屏世界》2013,(6):67
2013年4月12日,《我是歌手》上演总决赛"歌王之战",CSM45城市收视率4.21,份额12.45%,同时段排名第1(全国网收视率2.38,份额8.33%,位居第一);整个赛程13期平均收视率2.48,份额9.64,在同时段占据绝对优势,每期均排名同时段首位。首播插播广告平均收视率3.57,达到纯节目收视率的85%,收视衰减小,体现出对招标广告客户的高效回报。其  相似文献   

19.
本文梳理和比较作者从1999年到2008年间的四次调查结果,认为我国电视从业者在对收视率及相关问题的认知、应用和态度方面,发生了明显的结构性变化:其一,对收视率的关注重心从数据质量问题向行业监督问题转移,从纯粹技术性问题向市场规范问题转移;其二,对收视率的分析和应用从简单的指标描述、多变量分析,向综合性评估体系的建构迈进;第三,对收视率的态度从热情推崇向客观专业转变,态度趋于理性。只有科学地认识收视率的价值与功能,建立客观中立的监督稽核机构,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完善和创新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建设专业理性的推进力量,才能促进我国收视率调研业健康成长,有效提升收视率分析应用的水平,进而推动电视业市场转型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于松明 《视听界》2011,(3):95-96
央视于2008年3月24日推出的惟一的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新闻1+1》,开播三年来赢得观众普遍好评,影响力、收视率不断上升,除了受益于其形式、内容、主持人等因素,节目选题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