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我国家庭体育发展探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家庭体育将成为一种大众的化,内容和形式会更加多样化,体育消费将大幅度增加。为促进家庭体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思想上重视,物质上支持,技术上培训,为家庭体育的开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家庭体育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普通家庭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体育在河南省家庭生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但在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上还缺乏整体化观念,影响家庭体育开展的因素是场地、时间和经济水平.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导向,强化家庭体育观念;加大社会体育的投入,缓解家庭体育设施的不足;开放现有体育场地,为家庭体育提供必要条件;尽快建立有关促进家庭体育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为家庭体育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家庭体育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家庭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认为:社会发展及其转型为我国家庭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而家庭内部的主客观因素和外部的宏观微观因素等制约了我国家庭体育的发展;从把家庭体育的开展情况纳入各级体育职能部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考核范围、加强舆论与社会风尚导向、合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健全家庭体育市场服务体系等环节提出我国家庭体育的发展对策,并围绕家庭体育多元化的社会功能、未来家庭休闲生活的主流形式、多元化的家庭体育网络等方面对我国家庭体育的发展前景给予展望。  相似文献   

4.
辨析家庭体育内涵界定中存在的分歧与不足,结合新发展阶段家庭体育发展呈现出的新特征,重构家庭体育的内涵,旨在推动家庭体育理论研究与时俱进。研究认为新发展阶段家庭体育的发展已经突破参与人数的条件限定,打破家庭体育活动场所的空间囿限,其核心价值向培育“完整的人”发展演变,“家庭生活中由家庭为主体组织实施”是家庭体育区分其他体育活动的本质特征;将家庭体育内涵界定为“家庭生活中由家庭为主体组织实施并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家庭成员全面发展的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5.
武汉市家庭体育现状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武汉市家庭体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武汉市家庭居民有了一定的体育观念 ,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进行健康投资 ,但也存在对体育功能认识不足 ,尚未养成习惯等问题。武汉市家庭体育发展受时间、场地和经济条件的影响 ,要促进武汉市家庭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必须从观念上提高认识 ,行为上加强引导 ,条件上加以改善 ,政策上加强扶持。  相似文献   

6.
家庭体育作为德国全民健身运动的突破口,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对德国家庭体育的缘起以及管理、运行、保障、促进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德国家庭体育缘起于德国"黄金计划"的实施,具有以下特征:以国家体育的最高管理机构为纽带,注重家庭与俱乐部的协同管理;注重多部门与机构的协调合作,整合社会资源;注重体育俱乐部的责任体现,创编家庭体育指南;注重以家庭友好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是推动家庭体育发展的机制动力。得到以下启示: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培育各类推动家庭体育发展的社会组织;基于学校、家庭、社区的一体化模型,创建良好的家庭体育开展环境;完善《家庭体育指南》,引导我国家庭体育的开展;坚持"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体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根深蒂固的家族意识或家庭情结昭示农村体育的发展不能游离于家庭之外,以家庭体育为落脚点发展农村体育具有历史和时代的依据.传统文化规约着农村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农民的思维方式;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加深了家庭情结,并且凸现了家庭的体育教育功能;农民工返乡、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小型化赋予我国农村家庭体育更多活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家庭变化与家庭体育服务初探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运用文献资料、访问调查和归纳演绎等方法,从家庭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以及形成和发展中国城市家庭体育服务的前提奈件入手,将家庭体育服务置于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会提供连续、综合、便捷的服务的社会体育学视角下,初步探讨了中国城市家庭变化与家庭体育服务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家庭的变化是促使家庭体育服务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家庭体育服务的形成和发展也对家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运用专家访谈、系统分析等方法,在新发展阶段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探究我国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认为,新发展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产业转型与消费升级、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建设、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建设为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提供外在驱动力、内在驱动力和制度保障;突破“知识本位”囿限以实现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纾解家庭支持系统困境以实现促进健康老龄化、转变有效供给不足以实现消费提档扩容,是新发展阶段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从构筑生态和谐的家庭体育绿色发展路径、创建体教融合的家庭体育教育新局面、健全老年人主动体育促健康的家庭支持系统、构建供需协调的家庭体育服务产业新发展格局提出促进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我国近十年来知网发表的有关家庭体育的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认为我国家庭体育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家庭体育消费、家庭体育对于孩子锻炼行为和意识的影响、家庭体育主要发展的路径,而对于农村体育的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角度对当代大学生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4个视角,分析了影响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试图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法,就我国目前家庭结构、家庭教育的现状、家庭教育中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探讨,从家庭教育的视角下对体育活动进行分类,旨在开阔家长教育孩子的新思路,在体育活动的同时很好的将育德、育智等结合起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对孩子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3.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学校体育一体化必要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和谐发展问题已成为现今中国体育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对国内外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的关系及发展趋势作一阐述后,揭示了"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一体化发展趋势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良性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体育课程资源是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以平衡协调的科学观均衡地开发利用高校体育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加强课程资源中起主导决定作用的人力资源建设与开发,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识别、筛选、创新与利用能力,这是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避免盲目性从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奥林匹克人格教育在高校的开展,能促进大学生形成自立、自强、自信的新型人格,使大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对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丰富高校体育教育知识内容体系有巨大推进作用;同时能够加快高等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针对现阶段全国体育院校和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的考核方向、内容、方法与评价体系进行全面调研分析,旨在寻找其弊端和不足之处,最终为我国体育院校和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的教学改革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安全事故的频数、类型、受伤类型、安全运动知识技能等进行调查,从师生、环境、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旨在防范运动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获得相应的运动安全能力。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对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特征、类型以及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认为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个新型的教学媒体,将最终会在体育教学领域广泛应用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课的拓宽和延伸,更是学生素质提高的前提和保障。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继续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广西汉族学生体质状况进行分析及原因探究,为深入研究和干预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测试指标分为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按照《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中规定的检测项目及检测细则进行检测,同时就2011年广西学生体质健康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对各级各类学校主管领导进行调研访谈并向体育教师和学生发放了问卷。采用SPSS常规统计方法。结果:广西汉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总体提高;生理生化的功能水平有所改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有所提高。结论:从体育锻炼不足、学业压力沉重、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体育教学效果不佳、家庭环境的影响5个方面对广西学生体质状况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加强科学锻炼;减轻学业负担,保证睡眠,合理饮食等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