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小学教学参考》2008,(10):25-25
据《工人日报》6月26日报道,杭州“西点男孩训练中心”因暑期班报名爆满不得不决定移师长兴,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阳光.更具男子气”而纷纷把孩子送进这个非正规教育机构接受训练。“西点”的暴热折射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缺陷:忽视男孩现象。  相似文献   

2.
尚巾 《家教指南》2005,(11):38-39
人民网报道,颇具神秘色彩的“杭州西点孩子训练中心”,有一套独特的鞭打教育方式,这里的25个男孩,几乎都挨过鞭子,训练中心的创办者,主任万国英说,我们就是用“打”这一极端方式,让孩子牢牢记住,有些事情是永远不能做的。我们在招生时就“打”言在先,而不少家长正是冲着“打”花大钱将孩子送入“西点”。  相似文献   

3.
《教育文汇》2006,(10):13-14
公然使用体罚手段来训练孩子,这是“杭州西点男孩训练中心”的大胆创新,但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和激烈的批评,被称为“西点现象”。如果抛开体罚是否涉嫌违反保护青少年的相关法律问题不谈,这场争论的确包含着值得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西点男孩训练中心是位于杭州的一家教育培训机构。不少家长看中其全封闭、军事化管理的模式,鞭笞、吃黄连等体罚方式,把自己难管的孩子送进西点调教。如何看待西点这种教育方式?在山东济宁一中,高三同学谈了他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张晓震 《教育》2008,(12):35-36
今年暑假期间,位于杭州的西点男孩训练中心(下简称“西点”)因招生火爆再次引来众多关注的目光。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体罚频遭诟病的今天,杭州一家以“鞭子”等进行“体罚教育”的培训机构却“一位难求”。它的门前,要求托管孩子的队伍经常排长队……调教顽童成“男子汉”位于杭州四宜路的这家培训机构名叫“西点男孩训练中心”(以下简称“西点”),只招收6岁至13岁、有家庭经济实力,且调皮捣蛋的男孩。培训机构的创办人万国英幼师毕业,当过记者、做过公务员,开过广告公司、幼儿园,坦言喜欢孩子、热爱教育。她表示“,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一些教师和家长不闻不问或者过分溺爱的不正确教育方式,导致不少孩子出现心理上的抵触和抗拒…  相似文献   

7.
古贝 《家长》2006,(10)
《钱江晚报》最近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在杭州,一家招收6岁至11岁男孩的“西点男孩培训中心”非常火。今年暑期招收学员的消息刚传出,就吸引了200多位家长前去报名。在培训中心,顽童们最怕的还是老师手中那根特制的鞭子,拔草慢了、写作业拖拉都可能要挨鞭子。据了解,很多家长正是冲着“打”,花大钱将孩子送入“西点男孩培训中心”的。这则新闻给人们两个信息:商家的精明和家长的糊涂。商家的精明之处,在于他们是打着“西点”的名义招生。现在不少独生子女就像温室里成长的花朵,无法正视自身缺点,无法面对困难和挑战。“西点男孩培训中心”做…  相似文献   

8.
2006年8月5日至6日的中国教育报连载了对“西点男孩”惩罚教育的大讨论,各大报纸的观点如出一辙,一致口径对其口诛笔伐,让我很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痛”的感觉。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此却要理直气壮地为“西点男孩”叫声好!  相似文献   

9.
叶辉 《教育》2006,(9):48-50
暑期前,杭州西点男孩训练中心的暑期班招生告示公布才几天,300个名额便爆满了。许多家长源源不断前来求情,但被“西点”婉拒了。报名的还有来自英国、加拿大、匈牙利等国的华裔子女。  相似文献   

10.
暑假期间,杭州“西点男孩训练中心”报名火爆,仅杭州一个点招生就超过1000人。后来,该培训中心不得不在其他地方增加培训点。  相似文献   

11.
叶辉 《教育》2006,(17)
暑期前,杭州西点男孩训练中心的暑期班招生告示公布才几天,300个名额便爆满了。许多家长源源不断前来求情,但被“西点”婉拒了。报名的还有来自英国、加拿大、匈牙利等国的华裔子女。一边是招生爆满,一边是争议声不断。西点从2003年9月成立至今,争议一直没停止过。  相似文献   

12.
杭州西点男孩培训中心的办学情况见诸媒体后,议论不少,见仁见智。就杭州“西点”现象的出现,从如何正确认识“鞭打法”、“没有时间没有经验管教孩子”的隐患何在、“打”言在先何以受到家长青睐、杭州西点自身如何面对种种议论等四个方面,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2005年5月13日《文汇报》以“男子汉应该怎样培养”为大字标题,报道了称之为“杭州西点军校”的男孩训练中心和所谓“西点现象”引发的争议。此外,还附带介绍淮安的一所称之为“行走学校”的“半军事化管理训练营”。  相似文献   

14.
2006年8月5日至6日的中国教育报连载了对“西点男孩”惩罚教育的大讨论,各大报纸的观点如出一辙,一致口径对其口诛笔伐,让我很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痛”的感觉。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此却要理直气壮地为“西点男孩”叫声好!  相似文献   

15.
近来某地冒出一个自称“仿效西点军校”的“西点男孩训练中心”。上海某大报曾于2005年5月予以报道,又于6月发表追踪报道。据称“一时间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其独特的教育方式犹如投下了一颗重型炸弹,引起了强烈的冲击波。”这到底是一颗怎样的“重型炸弹”,所引起的又是怎样的冲击波呢?既然据说它“已由一例教育个案上升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那就不妨“关注”一下。  相似文献   

16.
写给那些为培养一个好男孩操碎了心的父母们、老师们——在畅销书《西点男孩》的封面上,写着这么一句动情的话。作为一本专门探讨男孩教育危机的著作,朱鸿召的《西点男孩》2008年一出版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热议,此后还入选"2009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其实在写此书之前,朱鸿召作为《解放日报》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我校对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的教育重新定位于“天下的孩子,孩子的天下”。我校在《曹王小学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手册》的基础上编写了校本课程《雏鹰海宝争章手册》。  相似文献   

18.
尹君 《山东教育》2003,(23):87-87
当前早期教育中,有一种倾向认为“教育越超前越好”,早期家庭教育中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阶段的教育现象:“超早期”进行行为能力训练,“超早期”进行智力开发。比如,在孩子能力还很弱的时候就进行某些“高难度”动作的训练,刚出生几个月,就教孩子走路,孩子两三岁时,就教识字、算题,四五岁时就把小学的算术、语文课本拿来教孩子攻读,有的甚至提出“零岁识字,三岁扫盲”等。这样的教育超前是否合乎科学?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认为孩子的成长不能离开适宜的生理成熟度,我们成人应该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大多数孩子都是平凡的,却很少有家长会把培养一个平凡的孩子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书店里铺天盖地的“哈佛女孩”“剑桥男孩”从一个侧面投射了为人父母的心思。家里有的本是一个平凡的孩子,身为孩子的教育者,究竟该怎样给孩子定位,给自己的教育目标、教育手段定位呢?  相似文献   

20.
丙丁 《四川教育》2010,(10):28-28
“为什么孩子们作文中的母亲都是一个模式?别让孩子从作文开始‘第一次撒谎’!” “小学习作教育形式陈旧,多年如一日的‘审题’‘选材’‘立意’‘组材’‘评改’训练机械、乏味、无趣,作文教育的‘解剖主义暴力美学’正在无情地摧残着孩子的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