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9 毫秒
1.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苏东坡突围(节选)余秋雨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  相似文献   

2.
苏东坡原名苏轼,那为什么又叫“苏东坡”呢?故事是这样的: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苏轼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被王安石以“用诗文谤讪新政”的罪名抓进乌台审问,世称“乌台诗案”。多亏宋朝开国皇帝规定,宋朝不许杀文人,才得以免死。但死罪免除了,罪还是要治的,于是,苏轼被贬官为黄州团练(负责统领黄州这个地方的军队)。到黄州后,苏轼住在黄州城外一个叫东坡的地方。这里有山有水,又很清静,苏轼很喜欢这个地方,于是,苏轼就给自己起了个号叫“东坡  相似文献   

3.
苏东坡被贬黄州四年有余,诗文著作甚丰,题跋、书信墨迹流播颇广,大都已收进《苏东坡全集》。近年,孔凡礼先生点校出版《苏轼文集》和《苏轼诗集》,广为辑录,收入许多佚作。但仍有遗漏,而且已辑录之佚作亦有错落。现辑得12篇(则)(含纠正错落的篇目),稍加笺证发表,望能得到进一步的订正。1、书“赤壁二赋”及《归去来辞》赠潘邠老、潘大观跋元丰甲子,余居黄五稔矣,盖将终老焉。近有移汝之命,作诗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独潘邠老与弟大观复求书“赤壁二赋”,余欲为书《归去来辞》,大观、磐石欲并得焉。余性不奈小楷,强应其意。然迟余行数  相似文献   

4.
我对于碑和帖都是外行,从来没有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要为一部苏帖写个“说明”,实有滥竽之嫌。苏轼是元丰三年(1080)贬到黄州的,初住定惠院,四年改寓临皋亭,五年随在临皋亭近东坡筑雪堂,自号东坡居士。后世称“苏东坡”之名,自此始。是年因黄州之赤壁,于长江作舟游,成前后《赤壁赋》。六年、七年均在黄州。同年四月量移汝州。苏东坡在黄州前后约五年,至今留下许多遗迹。因为有赤壁之误(火烧赤壁实在蒲圻),他写了赋、诗、词(《赤壁怀古》),反而使黄州的赤壁更为有名了。两个赤壁,互相邻近,我不相信苏轼连这点历史常识都没有。他因在黄州既也有赤壁,正好借题发挥而已。  相似文献   

5.
苏东坡被贬黄州,留下了种种神奇奥秘的文化现象话题。是神宗皇帝袒护他而编管黄州,是黄州的神奇山水、风月、古迹、仙居,铸就了苏东坡,黄州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把种种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黄州成为东坡文化发祥地、赤壁文化发祥地。黄州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也成全了黄州。  相似文献   

6.
"乌台诗案"以后,苏东坡被贬黄州,处境凄凉,生活困厄,但苏东坡在困境中没有消沉退缩,而是秉持自己"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涉足山水,为民造福,实现了自己人生和创作的双重飞跃。黄州,注定是苏东坡生命中最值得铭记的地方。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  相似文献   

7.
苏东坡谪居黄州五年,与寓居江南武昌车湖的王文甫兄弟相过殆百数,这在苏东坡交往的朋友圈里是一种奇特的现象。王文甫兄弟为何从西蜀嘉州犍为迁徙到鄂州武昌,苏东坡不便明说,故在相关的诗文中采用了曲笔的方式分别记述。王文甫与苏东坡交往时年龄在六十岁以上,其长兄王齐雄有二子,分别是王天常与王天麟,父子三人皆寓居武昌城内,不住车湖。苏东坡与王氏兄弟相识于落难之时,情谊深厚,故苏东坡终其一生,从未将王氏兄弟忘怀。  相似文献   

8.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一篇文章,内容无异,在一九八六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凡礼先生点校)《苏轼文集》卷十二中题为《雪堂记》。而在一九八一年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注释的《东坡志林》中和中华书局出版的(王松龄生先点校)《东坡志林》中竟题为《雪堂问潘邻老》。孰是孰非?不能不辨.一苏东坡的这篇文章,公认现存最早的“东坡七集”不载。但是,同书所附宋人王宗稷撰《东坡先生年谱》“(元丰)五年壬戌”条下曾提到过它:“《雪堂问》云:……”.这个《雪堂问》到了明朝人赵开美的手里.就改为《雪堂问潘邠老》,出现在他刊刻的五卷本《东坡志林》卷四中了.他为什么  相似文献   

9.
一代文豪苏东坡1080年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从此与黄州结下不解之缘。黄州成就了苏东坡的平生功业,使其登上了北宋文坛峰巅,苏东坡也为黄州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他那惠民济世的清廉作风,自然朴实、恪守本分的思想品格,给黄州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值得现代人永远铭记和效法。  相似文献   

10.
苏东坡贬居黄州期间,有几个地点与他息息相关,对他人生观转变意义重大。文章以一种新的审美视角,对苏东坡黄州几个主要遗址遗迹所蕴含的人生意义进行了观照和诠释,描画了苏东坡谪黄期间,从其人生低谷登上普世人生顶峰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
被贬黄州是苏轼的人生低谷,但他却能由凄苦孤独转为乐观旷达,其心路历程值得探究。本文从苏轼的黄州词作入手,深入分析了苏轼的心灵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2.
提起苏东坡,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黄州赤壁;提到黄州赤壁,人们也会自然联想到苏东坡。由于苏东坡与黄州赤壁之间的关系难以分割,以至于清康熙末年的黄州知府郭朝祚一改千百年来人们惯称的黄州赤壁为“东坡赤壁”;而清人汪煦则盖棺定论:“不是当年两篇赋·为何赤壁在黄州”。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贬官黄州时的一天,他所敬重的司农朱载上前来拜访,在客厅里足足等了一个时辰,才见苏东坡出来。苏东坡再三向朱载上道歉,说是正在做功课,不能马上出来,很对不起,朱载上问他做什么功课,苏东坡说“抄《汉书》。”朱载上惊奇地说:“象先生这样的才华,开卷一览,终身难忘,何必手抄呢?”苏东坡说:“那可不行!我读《汉书》,这已经手抄第三遍了。第一遍,每段专抄三个字做题目,第二遍每段专  相似文献   

14.
杜浚的《变雅堂诗文集》的两首诗,卷三的《次团江》和卷六的《晚泊黄州》,颇受人们重视。刘大杰先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前者是杜浚的“佳作”之一,《黄冈师专学报》1982年第一期《东坡赤壁诗文选注》一文将后者作了注释,下题“杜浚”。  相似文献   

15.
丁永淮、梅大圣、张社教三位先生编注的《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以下简称《全编》)已于1996年8月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部50余万字的宏篇巨著的问世,填补了苏学研究领域里的一项空白,堪称一项盛举。诚如中国人民大学朱靖华教授在致作者的书函中所言,几位诈者“为苏学研究界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复旦大学韩国研究生林俊相先生在致函中也说:“你们编注的这本书解决了我的难题,是我梦寐以求的。”可想而知.此书将会有益于苏学研究界同仁的学术研究活动。由于此书是苏轼黄州作品的“全编”,因而在整体的苏学研究中,它就势必…  相似文献   

16.
方方 《阅读与鉴赏》2008,(11):12-13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有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鳞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17.
喜欢苏东坡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鳞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18.
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苏轼来到了黄州,带着满心的疲惫和创伤。刚刚经历的“乌台诗案”中,苏轼饱受了一番折磨和凌辱,现在他真的很需要休息。不过苏轼没有沉沦下去,而是从痛苦走向了旷达。从他的大量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转变过程。的确,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文,其中尤为突出者,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的结尾说:“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这是个充满诗意的句子。虽有…  相似文献   

19.
喜欢苏东坡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20.
<正>黄冈市东坡小学地处文化古城黄州,毗邻美丽的苏东坡文化主题公园——遗爱湖公园。黄州对千古文豪苏东坡具有重要意义,他的文学代表作“一词二赋”、书法代表作《寒食帖》都作于黄州。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强调,苏东坡到黄州“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教师应该立足东坡文化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以更好地达成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