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工荒”现象反映了农民工教育的缺失与错位,教育培训对于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困难重重。基于背景研究和问题探讨,农民工教育政策基点应从弱势关怀转向强国关注;实现短线培训与长线教育的结合,提高农民工的素质;通过制度安排营造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条件和氛围。以有效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2.
成人教育对于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困难重重。基于背景研究和问题探讨,农民工教育政策基点应从弱势关怀转向强国关注,宜采取短线培训与长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民工的素质。通过制度安排营造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条件和氛围,有效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欠缺、市民化能力较弱是阻碍农民工市民化过程的关键因素.通 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教育培训对农民工经济、社会和文化这三个层面的市民化过程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使教育培训能够更好的提升农民工的市民化能力,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在进行农民工教育培训内容的设计和实施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同时,农民工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培训对于他们顺利实现市民化的重要意义,努力提升自己的市民化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教育培训不仅给农民工带来了诸如收入提升的货币收益,也带来了诸如市民化水平提升的非货币化收益。本文基于苏州市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构建农民工市民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验证了教育培训通过提升农民工市民化水平而创造非货币化收益的积极效应。研究发现:一,农民工市民化水平可以从市民化意愿、经济生活条件、社会关系融合、政治参与程度四个维度来度量。二,目前苏州市农民工市民化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在四个维度上存在较大差异。三,学校教育对农民工市民化(不包括政治参与程度)具有显著正效应;而只有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农民工,其市民化水平才会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而提升。四,接受过培训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显著正效应;培训次数对农民工市民化及各维度均有显著正效应,培训周期和培训效果对农民工市民化(不包括政治参与程度)有显著正效应,且培训效果的正效应最强。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晓利 《继续教育》2009,(10):40-42
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转变的重要途径,对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由于存在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定位不准确,认识不到位等问题,需要完善机制,加大投入;细分市场,优化内容;统一认识,整合资源,这样才能做好农民工的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市民化:制约因素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市民化不是简单的让进城农民"入户"就能解决的。户籍制度是农民工市民化受阻的根本原因,但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缺乏、农民工个人素质的低下、城市高昂的成本等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市民化进程。本文从经济学角度阐述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分析市民化的阻碍因素,从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文化服务、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本分担机制等方面对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困难重重,迫切需要政府政策支持。我们应以社会公正为理念支撑,以消除农民工遭受的社会歧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和能力为重点,完善就业、户籍、社会保障、土地、教育培训、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全面构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已是外出农民工的主体,其市民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和敏感的社会问题。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存在户籍、住房、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客观的制度障碍,以及他们自身心理的主观障碍。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优化住房和教育制度,完善就业制度,健全和落实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9.
加速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对于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但是,目前由于受户籍制度影响,加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人力资本水平依旧偏低,他们大多数从事不稳定、收入低下、福利保障差的行业.因此,社会各界应该合力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符合社会、企业和他们自身需求的教育培训环境,使其积极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强化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提高其市民化的能力和资本,尽快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即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继续教育对提高农民工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分析我国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发现当前继续教育在管理保障制度、服务主体、教育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不适应农民工市民化。为此,建议政府从法律、法规和经费保障制度建设入手,构建多层次的管理体系,加强对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供给与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