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完卷时间:90分钟满分:!00分)一,文官文《共30分) (一)欲写(10分)江山代有才人出,铁马冰河入梦来。3.潭中鱼可百许头4‘不求闻达于诸侯。《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内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句子是《二l解肠下洲翻点的润姗(4分) 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7.愿藉子杀之()《三)一搜下文,宪成.一1,.笼.分)育到论战十平.春.齐师代我.公将战。曹岁J请见。其乡人曰:“肉食冬谋之,又何间焉?”列曰:’.肉食杳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大以分人。”对曰:“小夏未遮.民弗从也。”公曰:’‘栖牲玉东。弗敢加也.犬以信…  相似文献   

2.
(一》月成写 1、忽如一夜春风来, 2,衡阳雁去无留意。3、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4,各领《风》《骚》数百年。‘飞‘了、、.矛、、.r‘、.矛(.二) 8、青树翠蔓,,_予独爱一,_表现桃花源中环境宁静、优美的句子是哪几句?解释句中加点词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退而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舟尾长约八分有奇陶后鲜有闻O曰01几‘勺d 月tt曰..月门.摺.《三)阅读下文,完成14—16题 吱丸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主壑鱼直二工空二上基三则忧其君,是进办比,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们即其必曰:说天下之忧而岭…  相似文献   

3.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下简称《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  相似文献   

4.
..面.‘山今口.山}公昂瑙墉召. 一,文官文阅谈《共合O分》 (一)默写(10分)在下列8题中任选5题填空.不要多做。 1、夜阑卧听风吹雨_。2、_,也傍桑阴学种瓜。 3、千门万户瞳瞳日_。4、__L_衡阳雁去无留意。 5,西塞山前白鹭飞, 6、纵有千古_,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7、人生自古谁无死?-- 8、秦王佛然怒.谓唐唯日“,‘’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 (三)阅读下文,完成1一3题(8分) 丢相楼记(节选) ①若夫霍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孚盼卜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椅倾裤摧;薄慕冥 冥,…  相似文献   

5.
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相似文献   

6.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 “奏瑟”,教材上注为“奏瑟,弹瑟,下文‘鼓瑟’同。”案:《说文》:“奏,进也”。本篇下云:“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赵王所为,秦御史所书均为“鼓瑟”,“奏”“鼓”区分甚明。又下云:“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北京大学编《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一本‘奉’作‘奏’。”秦方“请奏瑟”,赵王“请奏盆缻”,针锋相对,何其  相似文献   

7.
师旷论学     
《初中生》2009,(35)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感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相似文献   

8.
阅读下面文言文,把划线处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一、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为有益于  相似文献   

9.
“而”释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一句中的“而”字,课本未作注释,也许作一般用法的词。因此一般译文都省去未译,有的为照顾语气完整,变通(或省去“而”另增补的)译成“怎么……呢?”我以为这个“而”字可训成副词“岂”,译成“难道……吗?”清·吴昌瑩《经词衍释》“而”字条下有云:“《博雅》曰:‘而,岂也。’此文《释词》不载.《孟子》:‘不贡而能之乎?’言岂能也。《论语》:‘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二十年:‘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言岂由人也。《襄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而,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文无标点,靠读者的理解去断句。同是一文,因断句不同而文意大相迳庭甚或相反者,比比皆是。《论语》中的个别断句不同而意思截然相反者,古已有之。如《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传统断句是:“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唐朝陆德明在所著《经典释文》中主张断句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现拟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法提出,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1.
1.所谓“士”,许慎《说文解字》云:“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段玉裁注云:“士,事,叠韵,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为士。”可见,“士”为处事有才能者。所谓“知己者”,即是被士认为与己相知深者,对己礼遇厚者,亦即礼贤下士者。《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引侯赢语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何况知士乎?《吕氏春秋》卷十六《观世》篇记越石父语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  相似文献   

12.
[原文] 卫献公自夷仪①使与宁喜②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③闻之,曰:“呜呼!《诗》④所谓‘我躬⑤不说⑥,遑⑦恤⑧我后’者,宁子可谓不恤其后矣。将可乎哉?殆必不可。君子之行,思其终⑨也,思其复⑩也。《书》⑾曰:‘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诗》⑿曰:‘夙夜⒀匪⒁解⒂,以事⒃-人⒄。’今宁子视君不如弈⒅棋,其何以免⒆乎?弈者举棋  相似文献   

13.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可乎 ?”   5.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  相似文献   

14.
一句话从正反两方面发问的句子叫反复问句,象现代汉语里的‘你知道不知道?’就是这类句子。古代汉语中的反复问句,在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便有其例。如: (1)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以给不[可以给]? [2] 丈人附耳谓先生曰:“有匕首否?”先生曰:“有。”(马中锡:《中山狼传》)——有匕首没[有匕首]? [3] 凭谁问:廉颇老矣,  相似文献   

15.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 ( 2 0分 )1.根据原文 ,将 ( 1) - ( 7)题的句子补充完整。( 10分 )( 1) ,一览众山小。 (《望岳》)( 2 ) ,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 3)山重水复疑无路 ,。(《游山西村》)( 4 )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 5) ,关山度若飞。,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6)子曰 :“默而识之 ,,,何有于我哉 !” (《论语十则》)( 7)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 ,;不为 ,。 (《为学》)2 .联系课文 ,揣摩下列语句 ,说说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 3分 )( 1)山坡上 ·卧着些小村庄。 (《济南的冬天》)( 2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 ·钻出来。 (《春…  相似文献   

16.
狗喻     
陈盈 《现代语文》2005,(7):11-11
卫灵公怒弥子瑕,扶笞(ch)出之。瑕惧,三日不敢入朝。公谓祝(tuó)曰:“瑕也怼(du)乎?”子鱼对曰:“无之。”公曰:“何谓无之?”子鱼曰:“君不见夫狗乎?夫狗依人食者也。主人怒而扶之,嗥而逝,及其欲食也,葸(xǐ)葸然复来,忘其扶矣。今瑕,君狗也,仰于君以食者也。一朝不得于君,则一日之食旷焉。其何敢怼乎?”公曰:“然也!”(明/刘基)īì锦囊小语译文:卫国的国王灵公对弥子瑕恼怒,鞭打他并将他赶了出去。瑕害怕,三天不敢上朝。灵公对祝说:“瑕是不是有怨恨啊?”子鱼祝回答说:“没有的事。”灵公说:“怎么不会呢?”子鱼说:“国王您没见狗吗?狗…  相似文献   

17.
[原文] 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令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圣人之赐,可无祭乎?”(选自《说苑·贵德》)  相似文献   

18.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闷题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鸣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俊夫观人风者得焉。 1.下列黑体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余闻而愈悲(而:更加) B.苛政猛于虎也(于:比) C.今以蒋氏观之(以:因为)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孰:谁)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2分) A.这段文字选自柳宗元的《捕蛇者说》。 B.这篇课文揭露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C.孔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我们学过他写的《生于优患,死于安…  相似文献   

19.
[原文] 崔武子①见棠姜而美之,遂取②之.庄公通焉.崔子弑③之. 晏子④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⑤,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⑥,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⑦也,舍⑧之得民.” (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删节)  相似文献   

20.
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1)粟于监 河侯。监河侯曰:“诺(2)!我将得 邑金(3),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虚周忿然(4)作色曰:“周 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 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是曰: ‘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 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 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 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