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八五”农业科技攻关专题“晋陕蒙接壤区环境整治与农业发展研究”通过验收在古城西安“晋陕蒙接壤地区环境整治与农业发展研究”是“八五”国家攻关项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研究中的一个专题”。该专题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  相似文献   

2.
晋陕蒙接壤区工矿资源与工业发展方向及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陕蒙接壤区能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国劳动地域中担负着能源供应基地、铝工业基地和化工业基地的重要任务。本文就能、矿资源的开发,工业发展方向的选择,工业区的划分和区内工业的合理布局,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对尽快建成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促进区内经济迅速发展和生态环境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所应采取的对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晋陕蒙接壤区是我国正在开发建设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资源丰富而水资源短缺是接壤区资源配置的基本特点。水是能源基地建设的制约条件,本文在通过实地考察和计算分析后提出,只要提高当地河川径流的调蓄能力和充分利用黄河水源,近期能源基地的用水是可以满足的。  相似文献   

4.
在开发建设晋陕蒙接壤区为跨世纪重要能源与化工基地时,必须搞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发展。为此,当前应做好制定生态环境整治规划等6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在开发建设晋陕蒙接壤区为跨世纪重要能源与化工基地时,必须搞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发展。为此,当前应做好制定生态环境整治规划等6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杨良琳 《资源科学》1995,17(5):83-84
根据晋陕蒙接壤区的水、土、农牧、能源、环境、人口等篇论文的阐述,认识到该地区的区位与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为此,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5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晋陕蒙接壤区能源开发规划与布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晋陕蒙接壤区(简称接壤区)煤炭、电力、天然气的开发规模,不仅取决于资源数量的多少,特别是煤炭的开发规模,还受到需求量、转换和交通条件的制约。目前,煤炭运输十分紧张,今后10多年交通运输仍然是制约煤炭开发规模的重要因素。煤炭、电力大规模开发刚刚起步建设,天然气勘探已取得重大突破,即将进入边勘探、边开发阶段,石油资源量不多,预计今后的发展潜力不会很大。因此,本文在完成对这一地区能源资源评价之后,进一步对煤炭、电力和天然气的开发规模及布局,煤炭和电力基地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行进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晋陕蒙接壤区基本农田占总耕地面积的21.8%,基本农田粮食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67.54%,因此,应采取有力措施,搞好基本农田建设,才能保证本区粮食稳产与增产。  相似文献   

9.
张敏  姜巍  高卫东  熊天琦 《资源科学》2014,36(9):1933-1940
基于能源生态系统理论,对晋陕蒙地区能源资源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由于内生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晋陕蒙地区能源生态系统的整体发育状况处于持续下降状态,其中山西省由于能源资源开发较早、产业结构单一,造成其内生系统规模较大,能源系统生态发育状况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而陕西、内蒙古则由于近年来能源开采量迅速增加而造成能源生态系统演进系数迅速降低;能源开发和消费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陕蒙地区能源生态系统的变化状况,使其总体状况略好于山西省;能源开发在带来效益的同时,亦带来环境的破坏,虽然三省的环境状况近年来有所好转,但是水平依旧较低。  相似文献   

10.
陕晋蒙三角区是指陕西、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接壤地区,黄河自西向东,而后自北向,南流经这里。三角区气候干旱,风大沙多,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人们生活贫困。如何广开门路,发展经济,是本区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史华 《资源科学》1995,17(1):63-70
土地利用规划是人类对土地综合体系统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经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分析、水土资源平衡分析表明:塔里木河干流流域土地利用现状不合理,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水土资源不平衡,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受水资源的制约,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塔里木河  相似文献   

12.
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在页岩气开发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已成为世界能源焦点。我国页岩气资源潜力大且地质条件优越,但勘探开发尚停留于初级阶段。本文重点论述了我国在页岩气开发领域面临的一些关键问题,包括:地质控制条件评价、战略选区、技术、环境、政策、合作等。页岩气的开发必将改变我国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和勘探开发格局。  相似文献   

13.
梁华山 《资源科学》1997,19(2):10-15
香港1995年人口为6307900人,比上一年增长2.6%。香港地少人多,1995年的平均人口密度为5776人/km2,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香港经济自60年代以来持续增长,保持繁荣,主要归功于丰富且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来自中国内地的移民对香港的移民对香港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香港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热口迅速增加,其所占比重1995年达到77%,而同期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则下降到13.3%。香港重视发展教育,开发智利资源,保证了提供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新移民一般教育水平偏低,政府必须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安全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琛  谢辉 《资源科学》2006,28(1):30-36
作为我国资源开发的重要场所,资源环境安全问题是东北地区21世纪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国家资源环境安全要素综合评价方法,选取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能源5类指标,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环境本底特征、人地关系演进状态以及发展趋势。结论是:东北地区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较好,资源环境基础优于全国均值水平60%以上,未来开发潜力主要体现在能源、森林资源和耕地资源3个方面,然而,欲开发上述资源潜力则须考虑到与水资源供给潜力的平衡;能源(石油)资源开发潜力和耕地质量的下降将对地区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人地关系演进系数由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0.043增长到本世纪2000年的0.166,人地关系演进趋于紧张。因此,水资源的空间重组、能源开发的接续和耕地质量的改善应成为未来东北地区资源持续开发的核心任务。为有效解决当地社会经济与资源的协调问题,应采取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资源、加强对黑土资源的保护、转变能源资源供给方式、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等措施对地区发展政策做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5.
张永涛 《资源科学》1999,21(6):70-74
以黄河大柳树水利枢纽灌区为例,建立了土地资源属性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利用Faxbase 语言设计了数据库管理应用系统,为灌区土地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略论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系统的构建与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梁吉义 《资源科学》1998,20(2):28-33
本文论述了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系统的基本内涵,系统的组成要素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人口、环境、经济等子系统,系统的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区域性、动态性等特点。提出了构建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系统的整体协调运转、资源开发伦理等指导思想与原则,系统的区域开发布局与战略部署等总体设想。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人口素质,协调人口与资源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组合;开源节流并重,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开发与保护并重,建立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核心的环保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增加自然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建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从宏观到微观的统一管理机制,完善配套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等系统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湖泊微生物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湖泊数量大、分布广、类型多,被认为是世界上湖泊生态类型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多样化的湖泊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和资源,但迄今人们对其结构和功能尚知之甚少。通过大规模的湖泊微生物组分析和比较基因组研究,可揭示我国湖泊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和维持机制,阐明典型湖泊微生物功能基因的组成,探索极端环境条件下湖泊微生物的适应机制,发现新的微生物功能和代谢途径,并通过比较不同环境条件下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环境转录组成和蛋白组,揭示微生物驱动湖泊生态系统中关键元素循环的过程、机制及其环境调控机理。这些研究结果的获得,将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促进地球科学与生物学间的交叉与融合,推动学科持续发展,而且将为我国湖泊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及湖泊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8.
论矿区资源绿色开发的资源科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云甲 《资源科学》2005,27(1):14-19
在论述我国矿产开发对矿区资源环境的影响、矿区资源绿色开发内涵及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体系基础上,讨论了现代资源科学在构建矿区资源绿色开发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面向矿业系统进行资源科学学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作者认为,我国矿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往往都源于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矿区资源绿色开发研究中需解决的不少问题正是资源科学关注的领域,运用传统的地矿学科知识与思维难以构建矿区资源绿色开发模式,迫切需要具有整体理念的现代资源科学理论作指导,对自然资源系统进行综合性研究,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于一体进行系统研究,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交叉研究等特点,决定了面向矿业系统进行资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很有必要、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