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蔡琰     
文意梳理 蔡琰,字文姬,是东汉末年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三国时期著名女诗人、琴家。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在父亲死后,文姬被匈奴掠去,这年她才23岁,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居南匈奴十二年,并育有二子。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他感念与好友蔡邕的交情,  相似文献   

2.
蔡琰,字文姬,陈留圉人,东汉著名学者蔡邕之女,建安时代杰出的女诗人。一生备历坎坷,饱尝酸辛。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适逢董卓之乱,被卓部将李傕、郭汜军中的胡兵所掳,流落南匈奴十二年,嫁与左贤王,生二子。曹操原与蔡邕交好,感念蔡邕无嗣,因遣使者用金璧将她赎回,重嫁陈留董祀。蔡琰回归故土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后汉书·董祀妻传》);创作了五言体长篇叙事诗《悲愤诗》,历述平生惨痛遭际,字字句句皆血泪凝成,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成为建安时期与《孔雀东南飞》并驾齐驱的悲剧艺术杰作,历来为人们所推重。  相似文献   

3.
蔡文姬又名蔡琰,我国历史上著名女诗人,今河南省杞县人。她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蔡文姬一生历尽了战争苦难,曾被掳到南匈奴,后来被汉朝丞相曹操用重金厚礼赎回。她一生写了很多作品,留存下来的只有著名的五言《悲愤诗》和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各一篇。  相似文献   

4.
<正>一、蔡文姬,名琰,字昭姬,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杞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其父蔡邕是曹操的老师。蔡文姬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东汉末年,蔡文姬被掳至南匈奴,嫁给匈奴左贤王。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念蔡邕师恩,重金赎回蔡文姬。文姬归汉后,思念留在匈奴的两个儿子,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与《悲愤诗》。二、苏蕙,字若兰,东晋前秦始平(今陕西兴平)人,魏晋三大才女之一,从小天资聪慧,及笄之年,已是姿容美艳的书香闺秀。苏蕙的丈夫窦滔遭人陷害,发配流沙(今新疆白龙滩沙漠一带)。丈夫走后,苏蕙把  相似文献   

5.
蔡文姬 蔡琰,即蔡文姬,东汉蔡邕(yong)之女,写有《胡笳十八拍》。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有一双儿女。她在塞外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操平定了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节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  相似文献   

6.
蔡邕教女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东汉著名的学者,精通天文、历法、数学,是造诣很深的音乐家和文学家,诗、赋、散文都写得很好。因此,慕名而来拜访、学习的人很多,家中常是高朋满座。他的独生女蔡文姬就是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蔡邕十分疼爱自己的女儿。文姬年幼时,父亲便亲自教她读书、写字,家里的藏书也让她任意挑选阅读。蔡文姬的智力开发较早,书法、诗文都有长进,尤其在音乐方面有很高的鉴赏力。蔡邕夜间弹琴解忧,无意中拨断了一根琴弦,立在一旁静听的蔡文姬马上说出来断的是第二根弦。蔡邕感到很奇怪,为了测试女儿的辨音能…  相似文献   

7.
蔡邕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女儿就是大名鼎鼎的蔡文姬,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古曲《胡笳十八拍》就是她所作。她之所以如此出色,离不开蔡邕出色的家庭教育。那么蔡邕又是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呢?让我们一起来阅  相似文献   

8.
关于著名诗人蔡文姬的生平,《后汉书·董祀妻传》的记载失之简略,有些问题含糊不清。一九五九年,在讨论《胡笳十八拍》的时候,郭沫若提出:(一)她是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被右贤王去卑属下的匈奴人虏获的;(二),到南匈奴后,她作了左贤王的王妃;(三),曹操是“从文化观点出发”将她赎回的;(四),她回来后根据记忆录写出她父亲蔡邕的遗著四百余篇。从那时以来,郭氏的这些看法,一直被一些人视作不刊之论,在报章上、书刊里,经常加以引用、发挥。那么,郭说是否可以作为定论到处引用呢?我以为大可怀疑。本文就想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考察郭说是否经得起史实的检验,并在此基础上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蔡邕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女儿就是大,名鼎鼎的蔡文姬,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古曲《胡笳十八拍》就是她所作。她之所以如此出色,离不开蔡邕出色的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0.
蔡邕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女儿就是大名鼎鼎的蔡文姬,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古曲《胡茄十八拍》就是她所做。如此出色的女儿,想来离不开蔡邕的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1.
蔡琰,字文姬。据郭沫若考证大约生于公元177年,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推算为灵帝初年即公元170年左右生。说法不一,但她是汉末魏初转折时期的人却是肯定的。由于生在转折时期,她一生经历了太多的不幸;被掠,杖骂,弃子别夫,背井离乡,三易其夫……文姬的一生,可以说是悲剧的一生。文姬的悲剧,首先是时代的悲剧。汉末魏晋是政治上混乱,社会上痛苦的时代:农民起义的冲击,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董卓的擅权,献帝的迁都,封建军阀的割据,互相间的攻伐兼并,导致了大规模的战乱,造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相似文献   

12.
8.蔡文姬女继父志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一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她博学多才,尤精音律。嫁给了河东的卫仲道,丈夫死了,没有孩子就回了娘家。战乱中曾一度被胡兵所虏,后被丞相曹操用璧赎回。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广大妇女处于受歧视的地位,扬名流芳者甚少,蔡文姬却是一个例外,这是与她父亲的精心培养分不开的。蔡文姬之父蔡邕(132~192),字伯喈,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也是当时最大的藏书家。他师事太傅胡广,喜好辞章、数学、天文、音律,长于经史,曾任司徒、郎中等职。为人耿直,因上书议论朝政腐败,反…  相似文献   

13.
舒雨 《中文自修》2010,(1):39-41
千年之后,人们称道的是蔡文姬的博学和文才,传诵的是蔡文姬“文姬归汉”的故事。然而,很少有人仔细去想,那动人的词句后她所经历的人生,更少有人去想,“文姬归汉”在她心里形成的复杂的情感漩涡。  相似文献   

14.
钟嵘《诗品》四误是历史的必然,坚持唯物辩证法,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诗品》评李陵为汉初五言之始,而排斥苏武。枚乘《杂诗》为汉初五言的真正起点,而非苏、李之制。枚乘、蔡邕五言八首俱在《文选.古诗十九首》中,没枚乘、蔡邕名氏。“疑古”和“拟古”是六朝共生的文化形态。陆机“拟古”十二首,有八首为枚乘、蔡邕五言,统称为“古”,为《文选.古诗十九首》没作者名氏开创了不良先例。蔡邕、文姬父女在史咏领域为构建长城文化之始。中国的现代派妄批长城,是一大社会公害。谢灵运生旬日而“谢玄亡”,应是“谢玄稚子亡”。释宝月窃柴廓《行路难》诗,柴廓子欲讼此事,释宝月厚赂止之。《诗品》题柴廓诗为释宝月作,是历史的错位。  相似文献   

15.
又见父亲     
方实 《科技文萃》2001,(10):38-42
我在美国生下第一个孩子时,父亲为她起了个中国名字“文姬”,还给她写了一句话:  相似文献   

16.
我国历史上的十位女诗(词)人班予西汉楼烦(今山西宁武)人,班固的祖姑,有《自悼赋》等作品传世。蔡琰字文姬,汉末陈留(今河南杞县)人,蔡邕之女,著五言《悲愤诗》和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左芬西晋齐国临淄(今属山东)人,左思*之妹。今传有《啄木鸟》等词。...  相似文献   

17.
东汉初年,匈奴南北分裂之后,南匈奴部众南下附汉,并不断内迁。南匈奴南下附汉既是匈奴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匈奴统治层矛盾恶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受到了东汉政府开明民族政策的影响和中原先进文化的吸引。南匈奴内附对匈奴本身和中原地区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南匈奴政治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朝着封建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了匈奴的汉化进程。同时对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有学者认为,匈奴屠各来自休屠王部,身为屠各的刘渊应为休屠王部的后裔,他的南匈奴单于嫡裔身世系假托。考查历史资料,可知,西汉武帝时浑邪王部与休屠王部降汉,汉在缘边五郡故塞外置属国安置之。休屠王部部众被称为休屠,主要分布在凉、秦二州。十六国时期,有的休屠人已经发展为当地的大族。而屠各或异译为“休屠各”、“休著各”、“休著屠各”,可以混用。但是,休屠与屠各及其异译绝不混用。由于南匈奴单于与部众之间的矛盾长期积聚和不断激化,酿成中平五年南匈奴的事变,作为南匈奴“国人”,屠各在事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屠各种是匈奴占统治地位的部落,包括匈奴单于挛鞮氏及呼延、卜、兰、乔所谓“四姓”。《晋书.北狄匈奴传》关于“屠各最豪贵,故得为单于”的记载无可怀疑。屠各刘渊本是南匈奴单于嫡裔,绝非假托。南匈奴五部都以屠各刘氏为部帅,故五部匈奴都称为屠各,这不是所谓屠各之称的泛化。  相似文献   

19.
8.蔡文姬女继父志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一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她博学多才,尤精音律。嫁给了河东的卫仲道,丈夫死了,没有孩子就回了娘家。战乱中曾一度被胡兵所虏,后被丞相曹操用璧赎回。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广大妇女处于受歧视的地位,扬名流芳者甚少,蔡文姬却是一个例外,这是与她父亲的精心培养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胡”的称谓由来已久,但杂种胡出现于匈奴帝国解体以后。东汉建武以降,所谓杂种胡一方面指南匈奴、五部即南单于部族以外与匈奴有关系但与南匈奴、五部又有区别的匈奴部落;另一方面又指从南匈奴、五部分化解体过程中产生的部族。它们虽与南匈奴、五部曾有血缘关系,但经过演变后与后者有着显著的不同,也以杂胡相称,最终南匈奴、五部从历史上消失。杂种胡的出现实际上反映了匈奴帝国解体以及南匈奴、五部分化消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