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中、小”和“半比较”是本人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出的解题方法.在解题时有时只用“大、中、小”,有时只用“半比较”; 有时两者配合起来使用.下面就具体用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
一个式子中常含有多个量,这些量是“常量”或“变量”往往不是绝对的,对它们进行定位往往成为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定位不同,解题途径也就不同,恰当的定位,有时会给解题带来极大的简便.  相似文献   

3.
笔者最近发现一种简便易行的解题新方法——“等叠法”.解题时,只须注意找到“相等”的量,相互“叠加”,解题的目的就实现了大半……  相似文献   

4.
作“言词”、“词句”,义项使用时,“辞“与“词”相同。古代汉语中,在较古时候一般只用“辞”,而不用“词”。自汉代以后.“词”才逐渐代替了“辞”。  相似文献   

5.
一、创境激趣,导入新课1.(演示“三球”运动动画)老师和同学们一块儿边做动作边唱:“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然后老师指着动画演示解释:“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月亮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月,同时地球还在不停地  相似文献   

6.
在八年级上册,我们已经学习了数据的代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知道它们都是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量度.但在实际问题中若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还难以断定这两组数据的整体状况接近.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人们还常常关注数据的“波动状况”.下面让我们共同学习刻画数据“波动状况”的几个量度——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相似文献   

7.
电视报纸等媒体有时会有“龙吸水”现象的报道,为什么“龙”有那么大的威力能将水吸到高空呢?先来看两个小实验.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表“来、到达(处所)”义“各(格)”、“至”、“到”的考察,认为商周口语中,“至”已占绝对优势,至于金文“各”用例较多,显然是由于金文典雅庄重的风格所致。“到”是“至”的分化字,《诗经》中虽已出现,但用例罕见。传世文献中,“到”和“至”的竞争历时很长,但在秦汉口语性很强的出土文献中,“到”的优势已然显现。  相似文献   

9.
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和觉悟三个方面。“精”、 “疑”、“活”的课堂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精讲精练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从 “疑”到“释”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关键,搞“活”教与学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学竞赛解题思想方法知识宝库中,经典的思想方法有对偶原理、分类原则、两次算、函数构造法、极端原理、抽屉原理等等.在介绍这些思想方法时,需分门别类地举例说明.每一种思想方法都有自己特意设计的例子.由于解题思想方法的差异大,很难有一题多用的例子,即很难找到一道典型竞赛题适用于多种解题思想方法的介绍.如果能有这样的例子,那么多种解题思想方法在同一个例子上的切入突破点的差异比较,将显得十分有趣,对思路开拓的启发也更具意义.“一题多用”是“一题多解”在更高层次上的跨思路的探讨.本文将用一个例子统领对偶原理、分类原则、两次算、函数构造法以及极端原理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案例]《鸟的天堂》教学片段师:巴金爷爷是怎样写出鸟多的呢?生1(读):“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生2(读):“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时站在树枝上叫,有时飞起来,有时在扑翅膀。”  相似文献   

12.
圆包含了直线型中的许多知识,因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性质.过去一些非圆中的直线型问题,在适当的条件下,通过构造圆,得到了圆满和简捷的解决,“圆”在解题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再提供一例,和读者谈谈“构圆解题”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中有两种基本图形:“A”型图和“X”型图.它们都是由DE//BC而构成比例线段。在解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浅谈了相似三角形中的“A”型图和“X”型图在解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转化”作为一种思维方法,不但在数学解题中有重要运用,而且在物理解题中也大有用武之地.在物理解题中恰当地应用“转化”策略,常常能起到避繁就简、化难为易,从而使解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举例说明在物理解题中常见的几种“转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成语“三令五申”的“三”、“五”沿用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指三次、五次,比喻多次。“三令五申”谓多次命令,反复说明,即再三告诫的意思。 古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没有动量词。一般只用数词表示动量。数词表示动量有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6.
李庆社 《初中生》2005,(7M):70-72
由于数式中常常隐含“零”,命题常以此设下“陷阱”,解题时稍有不慎,便会中“埋伏”,出现错误.现以2004年的中考题为例,剖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七”(7)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写作“十”,因与后来的“十”(10)字相混淆。结果在古代文献中造成了混乱,出现了许多的“七”、“十”互讹之误。这些错误,有些已经被前人所指出,有些还没有得到后人的纠正。因此,用“七”、“十”互讹这把钥匙去验证古代文献,将会大大提高古籍校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忽视转化导致无法运算 对于有些题目.有时直接进行处理往往会造成“劳民伤财”的不良后果。既花了时间又无法得分.若能对题面情况进行仔细分析,挖出“题眼”,从而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易处理的情境,则可变被动为主动,避繁就简,获得解题的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19.
1.直线除了“笔直”的特征外,还有“向两方无限延伸”的特征,所以直线无“起点”和“终点”(没有端点).  相似文献   

20.
数学中的“等”与“不等”都是绝对存在的.从表面上看,“等”与“不等”是对立的,但如果着眼于“等”与“不等”的关系,会发现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另一面.可以这样说,任何数学变换都是“等”与“不等”之间的周旋.许多数学问题若能很好利用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解题中可以起到出奇制胜、化难为易之功效.本文以几个常见的典型例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