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道德教育只把受教育者当作各种道德规范的受体,忽视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以至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难以理解和沟通。现代道德教育强调师生互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要充分发挥主体性。道德教育应当回归到社会生活中去。把补会环境作为一种德育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
学校道德教育应加强道德需要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培养道德需要的意义提高学校道德教育实效,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把培养道德需要放在主体性道德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的主体作用。1.培养道德需要是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在胡守主编的《德育原理》(1989)中指出:“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观点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檀传宝在《学校道德教育原…  相似文献   

3.
消极取向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的优点得不到肯定,自我完善、自我激励等自主发展能力受到限制。积极取向道德教育针对消极道德教育的弊端,从受教育者已有的积极道德品质出发,采用正面的、积极的道德教育方法,促进受教育者积极道德品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4.
王晓亚  刘秀艳 《文教资料》2013,(16):115-116
英国是一个不开设道德教育的国家,只对学生进行个人社会健康教育,通过教育让受教育者如何自律地进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美国道德教育则是通过依法治教来实现学生的行为规范。由此引发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进行反思:如何通过感染引导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品行、品性,道德教育应该从人性出发,同时施加一定的制度教化让受教育者自动自发地学会关注自身,关注内心,改变认识,提高对私德和公德的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5.
消极取向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的优点得不到肯定,自我完善、自我激励等自主发展能力受到限制。积极取向道德教育针对消极道德教育的弊端,从受教育者已有的积极道德品质出发,采用正面的、积极的道德教育方法,促进受教育者积极道德品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6.
发展人的主体性是德育最根本的个体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适应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高校德育中突显其发展人的主体性的个体功能,将受教育者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培养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主体人格和主体品德能力,帮助受教育者确立起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培养起不仅是适应而且能够超越和改造现实社会的人。  相似文献   

7.
德育即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中,通过外化和内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和规范性功能都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功能。由于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道德教育更加务实、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和人的自我完善的需要 ,2 1世纪道德教育将越来越重视发展性功能。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发展性功能 ,实现道德教育发展性功能和规范性功能的统一 ,主要应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实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转变 ,注重受教育者的个体道德能力的培育和提高。  相似文献   

9.
许辉 《培训与研究》2007,24(1):101-102
主体性原则在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因此道德教育必须遵循主体性原则。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为基础,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中学道德教育的主要困境当前中学道德教育的成效总体上是比较理想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困境。主要表现为:1.道德教育的内容泛化狭义的道德教育,也就是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伦理学意义的道德教育,即"moral education"。在我国道德教育有着更广泛的含义,"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道德  相似文献   

11.
一、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中学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的一种过程和行为,这种教育应具有一种整体目标的可控性。因此,要有效地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主体互不对等,缺乏交流互动,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德育互不兼容、不相承认的现状,从构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格完满的愿景出发,揭示“承认”在学校道德教育场域中的意义为学校德育是受教育者自愿自主的实现道德内化及学校德育社会化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实际生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谓道德教育,一般说来,是指教育者依据某种道德观念和要求,对受教育者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施加道德影响,以促进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活动。然而,道德并不是孤立的现象,道德教育也不能凭空进行。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它是与社会的其它意识形态特别是科学、宗教等密切相关的。弄清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道德教育的进行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科学与道德:科学是道相发展的推动力量。科学与道德教育:科学是道…  相似文献   

14.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道德灌输抹杀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人格,严重背离了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规律,最终导致的是受教育者对灌输式道德教育的反感和漠视。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念对我国道德教育有现实意义。改变传统道德教育低效率状态,必须树立主体道德教育理念。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培育道德主体的道德判断力。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刘丙元副教授提出,真诚是道德教育必备的一种品性。只有真诚的道德教育才能促使道德主体和道德之间建立一种肯定性的关系,是受教育者认同进而信任和选择教育所引导的道德生活意义的前提。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道德教育的真诚已不仅仅表现在致力于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而且表现在对道德教育真正意义的捍卫。道德教育的真诚首先是...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应该是具有道德性的教育。道德教育的目标不应约化为“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行为习惯”。社会控制、社会约束不是道德教育的唯一追求。“灌输”是一种缺乏道德品性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7.
周围 《辽宁教育研究》2012,(12):112-115
积极取向道德教育针对传统和当代消极取向道德教育的问题和弊端,倡导从受教育者的积极道德品质、道德发展愿望与潜能出发,采用以肯定、鼓励、欣赏、强化等积极、正面为主的道德教育方法,营造充满尊重、真诚、理解、关爱、信任、公正的道德的教育关系,以增进受教育者的积极情绪体验为教育契机与途径,激发受教育者道德发展的愿望和潜能,促成受教育者积极道德品质的培养,并在积极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消除不良的道德品质,预防恶习的萌芽与产生。  相似文献   

18.
公民教育与政治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公民教育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于国家、社会发展有利的社会成员,其内容主要包括爱国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品格教育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教育是德育的基础部分和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方法是在道德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采用的各种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传统社会里,道德教育灌输法有其合法性,能够用灌输法解决道德教育问题。在当代,灌输法的合法性失落,道德教育方法就要变革,由灌输法转向对话引导、实践体验和感悟建构。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道德教育客观规律的要求 ,培养受教育者对道德规范的认同感 ,推进道德教育的改革创新 ,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道德教育贯彻主体性原则的主要途径是实行自我教育法。为此 ,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大胆适当地加以引导 ,调动受教育者的道德上进心 ,并把个体自我教育与群体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