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继修 《精武》2008,(4):58-58
天罡绵掌,原名绵掌术,据说创始于山西王正卿。王系山西平遥人氏,武功高强,中年走镖,远近闻名。后因绵掌三十六势恰合天罡之数,所以改称天罡绵掌。此拳世代传袭,有山西平遥人盂守信(字子扬),深得此拳秘诀。民国14年(1925年),哈市杨德森、赵庆云等,邀请盂守信从山西来哈尔滨。那时,哈市尚属于吉林省管辖.孟来哈后.在杨德森等的协助下,在道外升平五道街成立了“吉林省滨江武术会”广收门徒,传拳授艺。他属于哈市早期赢馆传拳的拳师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华武术》2006,(8):I0003-I0015
“天罡拳十二式”是一套以太极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健身方法,是马志富先生在道家功夫“天罡拳”的基础上简化、改编的武术新品种。它动静相间,刚柔相济,绵延起伏,姿态翩然。配合独特的开合俯仰,鼻式呼吸,外练筋骨,内养脏腑,提高自身免疫力。对疾病亦有一定改善作用。结构上短小精悍,简单易学,适合各年龄层次的人强身健体。  相似文献   

3.
侯一平 《精武》2010,(3):30-32
一、关于天罡绵掌拳 天罡绵掌拳,始称绵掌术,是少林拳法中的一种,因历史久远,无法查证其源。据记载,明朝末年山西平遥古城,少林正宗拳派王正卿,武功高强,保镖走遍南北,远近闻名。一日护镖行至平定县绵蔓水旁,遇隐贤传授其术,共六趟,因多用掌,又因经绵蔓水旁而得到此拳,初名绵蔓掌,简称绵掌。因三十六势又包括三十六字秘诀适合天罡之数,后名为天罡绵掌术。此拳世代传袭,传于朱铁公时,铁公将拳法传授给山西平遥望族郝志忠。郝志忠后来传于平遥弟子孟守信。  相似文献   

4.
《武当》2007,(3)
李洪林,男,1955年2月生,吉林省辽源市人。字剑尘,又字大林,号玄鹤子。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高级工程师职称,现任辽源市信息中心主任。自幼酷爱武术,随如意门武术传人赵兴华先生习练绵战拳、神侠拳、乾坤掌、无影连环腿、玄元无双拳、三十六路天罡拳、双刀、双剑、双锤、双斧、双钩镰、双草镰,九环刀、月牙铲、长矛、大刀、方天戟、凤翅镋、三尖两刃刀、浑天命、长剑、靠山剑、护枪剑,日月玄冥刀等多种技艺。后拜武当紫霄派第三代掌门人,武林泰斗、长江大使吕紫剑与武当三丰自然派第二十五代掌门人。  相似文献   

5.
陈广路 《精武》2008,(3):35-35
天罡绵掌拳始创于北宋道家巨子冯一元。因其拳法总式为三十六式,紧密融合了人体经络穴位学说,所以在当时被称为三十六式穴道术。本来,古人把北斗星中的斗柄三星合称为天罡,但道家进而又在北斗星所在的大熊星座中择三十六星称为天罡之神。冯一元乃道家巨子,他创编的三十六式穴道术又恰合三十六天罡神之数,故而后人又把三十六式穴道术称为天罡拳。  相似文献   

6.
樊爱民 《武当》2014,(6):23-25
意拳桩法是意拳训练的入手之法,也是意拳训练的核心内容,意拳桩法训练的正确与否,关乎意拳训练的成败。武术功力也有人称之为武术内力,意拳内行称武术功力为“东西”,  相似文献   

7.
武术拳谚的艺术性及罕见的语法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的传播首先应该是传统文化的传播,武术拳谚的运用给人们了解武术带来诸多的便利,通过武术拳谚使大家明确了很多深奥的道理与习武的意义所在。武术拳谚作为专业谚语,含有许多技术因素。对武术拳谚文化内涵研究是使传统武术走向世界,介绍武术特色、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如何了解武术拳谚的传统文化内涵,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既不能牵强附会,也不能盲信盲从,否则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武术拳谚的文化内涵进行系统地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菏泽古称曹州,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武术在中华大地上的始新之时,菏泽武术就成了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在我国武术发展的进程中,菏泽武术发挥了重要的承前启后助推弘扬之作用。菏泽是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我国第一批全国武术之乡之一,菏泽武术拳种流派有几十个之多,如秀拳、大洪拳、小洪拳、大红拳、小红拳、二洪拳、二红拳、掌洪拳、梅花拳、炮拳、夕阳掌、阴阳掌、掌拳、西凉掌、单鞭功、查拳、心意六合拳、佛汉拳、水浒拳、孙膑拳、二郎拳、太祖拳、武当拳、少林拳、复明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极拳、太极拳等等拳种。这些传承源流有序、功法拳理明了清晰、有地方独特风格特色、体系完整合一的拳术流派,尽显了武术之乡菏泽武坛的百花齐放之荣。  相似文献   

9.
《精武》2009,(2):I0002-I0002
黄满辉先生出生于武术世家,乃黄飞鸿武艺四传弟子,是广东省及广州市武术协会会员、广州武术协会洪家拳会岑村武术醒狮训练基地总教练兼拳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历史分析法,主要对江南船拳对高校武术教育发展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重点是从江南船拳对高校武术教育目的、影响、措施几个方面研究阐述。基于众多学者都在研究船拳的起源、传承方式、技能特征,本文研究总结出江南船拳对今后高校武术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船拳的理念引领下,可以找回学校武术教育的新立场,以此作为我国当前学校武术教育发展问题的切入点,旨在为高校武术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菏泽市定陶县,地处山东省西南部,是著名的武术之乡。自古武风殊盛,流传有诸多的武术拳种,大都是少林、查拳、洪拳、炮拳、梅花拳等,而所谓为内家拳更是少之又少,大都是近十年才流传过来  相似文献   

12.
查拳是我国传统武术项目之一,根植于中华大地,是以套路、技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项目。本文对查拳在防身自卫、修身养性、强身健体、观赏娱乐、气功的作用及纳入武术段位教程及发展途径进行多角度阐述。查拳不但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极强的生命力,更是中华民族武术文化瑰宝之一。在推广武术段位制的发展中,将查拳纳入教程,查拳才能得到...  相似文献   

13.
吴宪民 《精武》2008,(6):14-16
陈广路这个名字,在大多数读者的眼里是非常陌生的,对于哈市武术界的年轻同道来说,恐怕也不大熟悉。然而,黑龙江老一辈的武术家,如陈再实先生、张继修先生、王连成先生、孙铭九先生当年都曾经器重他,对他表示关怀和敬意。陈广路先生是怎样的人?为什么得武林前辈的器重?他在什么精神的驱动下,沉寂三十年后又奋然提笔著书弘扬中华武术的瑰宝——天罡绵掌拳?乍暖还寒的阳春三月,本刊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4.
江淮武术     
建国以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重视下,安徽武术活动得到了迅速提高,群众性武术日益普及。最近,省体委进行了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使古老的九华山拳、叉拳、晰阳拳、东乡拳、五禽戏、石头拳、五童气功拳、岳王锤等又焕发了青春。参加这次武术挖整工作的老拳师有三十余人,最大年龄93岁,共献出各种套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西域教门"为线索,研究我国回族武术产生、表征和发展的基本过程。研究证实:回族是通过古丝绸之路输入并经过改造的一个外来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崇尚《古兰经》,其宗教文化与武术技艺相互融通;回族武术源于明代,与元末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有着密切关系,最具代表性的查拳始创于山东冠县人沙亮,这是目前有据可查的查拳大师;吴钟是另一位杰出的回族武术名师,他是八极拳在沧州地区的第一位传人;民间俗称的"昆仑派"存在有其合理性;在回族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有查拳、华拳、腿拳、洪拳、炮拳、弹腿和摔跤,回族武术最终形成了"把式加跤"的特色。博爱、共享文化思想奠定了教门回族武术的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少北拳全国指导委员会(筹)主办,辽宁省武术协会少北拳研究会、吉林省武术协会少北拳研究会、辽宁省锦州市、葫芦岛市、朝阳市少北拳研究会  相似文献   

17.
少林武术形成的文化因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少林武术的形成是长期积累、演变的结果,既与佛教的中国化这一外在文化因素密切相关,更是禅拳相融这一内在文化因素的直接产物。佛教的中国化不仅使少林寺接纳了武术,在汇集百家的基础上综合创造了少林武术;而且使少林武术映射出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光芒,由保护寺院发展到济世报国,并因此而扬名天下。禅拳相融表现为禅拳的内在一致性,以及禅拳的互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国家体委首次列入的我国武术研究委管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和内容研究》,由武汉体育学院、郧阳地区体委、武当拳法研究会三家共同完成,8月初由国家体委科教司组织专家、学者在湖北武当山通过鉴定.武当拳系,是中华武术群星璀灿中的一颗瑰宝,是如少林武术一样,同为中华武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然而,已故武术史家唐豪先生《少林武当考》一书问世后,宗其说者竟引申"武当无拳论".几十年来,对于武当拳系是否存在?武当是否有拳等问题,一直萦绕武术界而悬而未解.  相似文献   

19.
查拳是流传全国影响很大的拳种,也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优秀拳种之一。其起源至今说法不一,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确凿的史料来佐证查拳的起源,可是查拳在明末清初时期,广泛盛传于山东省鲁西南和其他地区,并且已形成了李式、张式、杨式查拳三大流派,李式查拳是以李恩聚为代表。挖掘、整理、研究李式查拳,对我国明、清军旅武术、民间武术的发展演...  相似文献   

20.
张源侠 《精武》2008,(1):28-28
最近武术网上有件不大不小的轰动事,某绵拳弟子与某心意拳名嘴公开比武,结果心意拳一方落败,此事起因是,那个绵拳弟子的老师在武术网上公开说:“打个比喻;心意是他中学学的课程,绵拳是他研究生专修科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