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反沉默螺旋"的理论背景(一)传统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最先是由德国著名的传播学理论家诺依曼于1974年首次提出,它的基本内容是:人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前,首先会判断和比较别人的观点,如果觉得自己的意见与群体意见一致处于"优势"时,就会果断发表自己的观点,踊跃地参与到讨论  相似文献   

2.
从新媒体语境下审视沉默的螺旋——以网络传播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文霞 《今传媒》2011,(4):97-98
本文从诺伊曼"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假说前提出发,探讨在网络空间中所谓的心理因子和社会因子等概念的表现形式,结合个案呈现"沉默的螺旋"的继承与创新,得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空间中仍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  相似文献   

3.
沉默的螺旋     
梁锋  江妮 《新闻前哨》2013,(8):90-90
"沉默的螺旋"最早见于诺埃勒·诺依曼(Noelle-Neumann)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它描述了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使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沉默螺旋"理论假说由3个命题构成:(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  相似文献   

4.
"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螺旋"现象 "沉默的螺旋"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作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的心态,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于是便会放弃自已的看法,转变支持方向,与多数意见一致.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优势意见强化抬高,从而形成"沉默螺旋模式".  相似文献   

5.
基于"沉默螺旋"理论的网络信息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网络环境中,影响个人和群体行为的心理因素有着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表现形式.文章在传播学经典理论"沉默的螺旋"基础上,分析网络环境中的从众行为,并采用观察法和问卷法,针对特定主题或特定群体的行为表现进行调查,以期把握网络行为的特点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唐英 《当代传播》2003,(6):69-70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意识的累积性、普遍性及共鸣性。大多数人都力图避免因单独持有某些态度而造成的孤立。一个人一旦了解哪些观点是占优势的或普遍得到支持,会调整自己的看法与优势意见保持一致,这样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广告传播的意识形态区隔是“沉默的螺旋”现象在广告传播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范跑跑事件"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跑跑事件"是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引起全民关注的一个话题.在这一事件的传播过程中,运用传统的"沉默螺旋"理论很难加以解释,反而显示出了反"沉默螺旋"现象.本文从"范跑跑事件"出发,旨在从网络特性、社会环境、中坚分子三方面出发找出反"沉默螺旋"现象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同美国的"议程设置论"一样,上个世纪80年代末被介绍到我国来"沉默的螺旋"假说,引起了传播学界的极大兴趣。作为网络的典型代表博客、播客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它们的兴起给传统的传播理论——"沉默螺旋"假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传统大众传播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博客和播客有如此巨大的能量来挑战传统理论和传统媒介呢?"沉默的螺旋"假说不再一统天下,取而代之的是否将是反沉默螺旋现象?本文将针对这两个问题来阐述"沉默的螺旋"假说在博客、播客中所受到的冲击的原因,以及传统媒介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黎勇  郑凌 《青年记者》2022,(5):50-52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沉默螺旋"与"反沉默螺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沉默螺旋"现象发生的四个条件,指出舆情反转本质上是一种"反沉默螺旋"现象.本文还分析了模型中的中坚分子、信息刺激和时间性三个最重要因素在舆情反转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关于传统大众媒体强效果理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是否依然适用 ?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社会心理学的视角 ,试图对“沉默的螺旋”假说的基本理论前提与核心概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 ,“沉默的螺旋”并没有在网络空间里消失 ;同时鉴于网络传播的特质和我国现阶段网络媒体受众的历史阶段性特点 ,其表现方式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沉默的螺旋”:新媒体语境下的理论检视 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诺依曼基于对德国议会选举的观察,提出了舆论形成与扩散过程中“沉默的螺旋”效应.这个理论从社会控制的层面,探讨了意见环境、群体压力对个体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即个体在发表意见的时候,出于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倾向于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屈从于多数派的声音和观点,这种屈从最终促成了公众舆论中优势意见“一面倒”现象.①“沉默的螺旋”假说提出近50多年来,对于这一假说的实证和理论检验成为业界和学界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郑晓华 《新闻传播》2009,(12):124-124
“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德国学者纽曼发表的一篇论文上。纽曼认为,大多数个人力图避免因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造成的孤立,为了了解哪些观点是占优势的或得到支持的.哪些观点是不占支配地位的或是正在失去优势的.他们便对周围的“意见气候”(opinion climate)进行观察.当感觉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一方时.许多人便会屈服于压力而保持沉默。以此为基础,她提出了关于“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的五个假定:  相似文献   

13.
鲍懿喜 《新闻界》2012,(16):20-24
本文以"知沟"与"沉默的螺旋"两个传播效果理论假说为研究依据,从创造性的预见、理论论证、社会整体性、适用的有限性等角度对传播效果理论假说的共性进行了分析,试图揭示出传播效果理论假说的特性,以进一步深入认识传播领域理论假说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些传统的传播理论在网络传播时代受到了质疑.如业界人士对群体极化效应和"沉默的螺旋"这两个理论在网络中的表现程度,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尤其在网络BBS中的表现,这两个理论争论地更加激烈.笔者就从网络BBS出发,对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和"沉默的螺旋"效应进行相关比较和总结,笔者认为网络BBS中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和群体极化效应事实上具有相似性,都是网民群体压力心理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研究核心,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对"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重新考察、定位与论证,从而探求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健康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20多年前,德国学者伊丽莎白·纽曼将社会心理学机制引入传播学研究并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此后,该理论备受关注,自然也受到不同程度批评.有研究者认为"对孤立的恐惧"并不是促成个人发表意见的绝对的常量,而应该是一个受到制约的变量,即"对孤立的恐惧"并不能成为影响个人发表意见的充分且必要的原因.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借助高级统计中的结构方程式模型进行分析,以实证的方法检验"沉默的螺旋"理论.研究加入另一个在中国影响个人意见发表的重要因素--"面子",探讨这个因素在"沉默的螺旋"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常宁 《青年记者》2017,(21):29-30
德国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于1974年正式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意见的公开表达受他们所感知到的大众意见影响,当人们认为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派时便会积极表达观点,而当人们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少数派时就会保持沉默.该理论一经提出便在传播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然而,业界对其的质疑和讨论也不断出现,相应研究不断增多.目前,国内外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传统媒介环境下的研究和网络媒介环境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庹继光 《新闻传播》2014,(3):11-12,14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害怕孤立"心理因素对意见表达的影响,基于微博的自媒体特性,许多人敢于在微博平台上发表非主流观点,形成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反制。分析认为,不少非主流观点、少数派意见的自由表达,带有传播策略的意图,但总体而言,微博平台上大量出现非主流观点,有利于各种观点展开碰撞,有助于推进人们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9.
《新闻导刊》2008,(3):46-47
一、网络表达自由,"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颠覆德国社会学家伊丽沙白·内尔·纽曼在1974年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该理论以人的趋众心理为依据,认为人总是害怕处于孤立位置,当自己的意见处于少数派时就不会将它表达出来。因此,占支配地位  相似文献   

20.
噪音分为现象性噪音和本体性噪音.在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噪音以"沉默的螺旋一民间传播一整合传播一沉默的螺旋"模式进行传播.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跟进,使突发公共事件传播系统具有噪源泛化、噪音强化的特征.当局者一旦陷入"危机迷情"就会变成噪源,制造并传播噪音.随着政府的公关和权威信息的公开,现象性噪音逐渐消解,本体性噪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