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一、《旧唐书·地理三》卷40“瓜州下都督府”条云:“武德五年,置瓜州”。可本卷下文却说:“沙州下,隋敦煌郡。武德二年,置瓜州。五年改为西沙州。贞观七年,去‘西’字。……敦煌,……武德三年,置瓜州,取春秋‘祖吾离于瓜州’之义。五年,改为西沙州。”《新唐书·地理四》卷40:  相似文献   

2.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见《孟子·公孙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给“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注:“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的《孟子译注》(杨伯峻编著)给“有不战”作注:“此‘有’字可以译为‘有无’之‘有”;亦可读为‘或’,古书‘有’与‘或’经常通用,译文系用‘或’字之义.”以上两注都似不妥.  相似文献   

3.
四季     
周庆宝  伊洛 《阅读》2013,(29):26-28
在地球上,一年有四个季节——春(spring)、夏(summer)、秋(autumn)、冬(winter)。但是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Little Prince)对此却一无所知。这不,小王子来到了地球,他在小魔法师哈利(Harry)的带领下感受了地球上四季的美妙。Let’s read together.  相似文献   

4.
读了《文史哲》八一年二期刊载的来新夏同志的文章《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以后,感到作者精研深思,有新颖见解,颇能给人启发。但文中对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而被腐刑的分析,笔者却有不同意见,兹此略为陈述。一天汉二年(前99年),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而下狱,接着又以“诬上”的罪名被处以腐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来新夏同志认为:“司马迁的‘李陵之祸’是他和汉武帝长期政治分歧、矛盾积累的总爆发。”事实怎样呢?司马迁本人在《报任少卿书》中叙述:  相似文献   

5.
《北史》卷83《王褒传》:“梁元帝嗣位,褒有旧,召拜吏部尚书、右仆射,仍迁左丞,兼参掌。”此句扦格难通。张森楷《南北史校勘记》云:“左丞位卑,非仆射所得迁。且‘兼参掌’三字文谊亦未足,此文盖有脱误。”中华书局点校本《校勘记》引张氏校语,按云:“《周书》‘右仆射’作‘左仆射’,无‘仍迁左丞兼参掌’七字。《通志》卷176《王褒传》‘参掌’下有‘制诰’二字。疑《北史》原文当作‘召拜吏部尚书、右仆射,仍迁左,兼参掌制诰’,‘丞’是衍文,又脱‘制诰’二字。”  相似文献   

6.
王荣飞 《阅读》2012,(9):20-21
“从前.有一个贼被捉住后披枷带锁游街示众。有个亲戚问他:‘你犯了什么罪,怎么被弄到这步田地?’贼说:‘我偶然从街上走过时,看见地上有一条草绳,以为没用,捡了拿回家去,谁知却惹下了大祸啊!’有个过路的人听见了说道:‘误捡了一条草绳而已,何至于犯这样大的罪呢?’贼说:‘因为绳子上还有一样东西呀。’过路人又问他是什么东西,贼回答说:‘是一头小小的耕牛。”’  相似文献   

7.
敦煌变文是唐代民间说唱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在汉魏六朝乐府、小说、杂赋等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新兴文体。通过变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说唱文学的兴起、发展和繁荣,还可以回答文学史上曾长期不能解决的宋、元、明、清民间文学的渊源问题。1929年郑振振铎《敦煌俗文学》一文首先采用了“变文”这一名称,他说:“这种俗文可说是佛曲的起源,却并不是佛曲,‘变文’之体,似更近于佛曲,所以我们应该更正确地名之曰‘变文”’后来郑振铎编著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又用相当多的篇幅对“变文”加以…  相似文献   

8.
黄征、张涌泉两位先生之《敦煌变文校注》由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姜亮夫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赞誉其“胜义纷纶”、“为敦煌变文校理之集成之作”。后辈学而习之,发现其中一些校注,尚有研究之余地,故草成只言片语,作为补注,仅资谈助。其一,卷1《伍子胥变文》中之“欲似”。校注原文曰:“欲以(似):同义连文,‘欲’亦‘似’也。王钅英《诗词曲语辞例释》‘欲[三]’:“按《通释》‘欲似’条云:‘欲似’,就是似,‘欲’字没有意义。’其实,‘欲’、‘似’二字连用也是同义重言,‘欲’即是‘似’的意思。”本文按:“欲似”中“欲”字,加深了“似”的程…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在《论辩的魂灵》一文中说:“二十年前到黑市,买得一张符,名叫‘鬼画符’。虽然不过一团糟,但贴在壁上看起来,却随时显出各样文字,是处世的宝训,立身的金箴。……今夜看出来的大题目是‘论辩的魂灵’。”“辩论的魂灵”是什么玩意呢?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摘录了许多条,其中有一段是这样:“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  相似文献   

10.
对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之“思无邪”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对此,我们认为:1.“思无邪”之“思”为实词,义为“虑深通敏”;“邪”本义是“饱足”、“满足”;2.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不是对《诗》思想内容的总结,而是对《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及功用的概括,其语义为:《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它使人们从中得到的联想、启示和教育是深远广大,无边无际的。朱熹《论语章句集注》:“‘思无邪’者,《鲁颂·駉》篇辞。”因此,要弄清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义、内涵,必须追根溯源,从《駉》考察起。《駉》全诗4章,每章8句。我们认为:诗中的8个“思”字皆为实词,用的是其本义。由《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段注》、《说文通训定声》等可知;“思”本为实词,是睿(或容)的通假字,源于睿之“深通”义而为“虑深通敏”义;与“邪”相对的“无疆”、“无期”、“无斁”皆为“没有止境”、“没有终止”、“没有尽期”之义虼宋颐侨衔靶啊痹诖耸杏ξ扳拧?的假借字,表“饱足”、“满足”义,和“疆”、“期”、  相似文献   

11.
对“朕”、“余”(予)、“吾”、“我”的初步研究(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关于“我”字、“吾”字通过一些了解、分析,现在对“我”、“吾”的分别作如下的阐述:(一)进一步落实一下“吾”字的作用的问题;(二)“我”字的作用问题;(三)“当‘我’用于宾格时,‘吾’往往用于主格;当‘吾’用于领格时,‘我’往往用于主格。”是不是规律?(四)“吾”、“我”怎样分别? (一)进一步落实一下“吾”字的作用的问题,就是要再切实了解一下“吾”字究竟能否作宾语? 甲骨刻辞没有“吾”字。《尚书》中,今文只有一个“吾”字,伪古文25篇中,也只有一个“吾”字。这些上文已经都说过了。《论语》中共计“吾”字108个:作主语的91个,作定语的14个,作宾语的只有3个。作宾语的列举如下: 1、《先进》: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相似文献   

12.
教学虽然有千差万别,但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教学有方。世界著名科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国老教育家叶圣陶同志说:“教任何课程(不限于语文),‘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呢?学生入门、上路了,他们能在繁杂的  相似文献   

13.
1 nr -。。__.。__/1_。、。_ 定义:al,a。,…,an,为n个正数,称M。-【二*aZ ) 为al,a。,…,an的r次幂 i。1平均。 性质 1,huM。。J“1“2’“”“2,零次幂平均就是几何平均。 r 0’ rlnai、l__ 。。、t”“‘“”’tiffs;. Mbfl飞’a。e=互十…一二二一一一十o(r“) 二aZ 的 … aZ=n r(ha;·a。…。。) 。(r‘) n ]-- r r — —. a.=1 -Ina’··吧n o(r“) n-- ’ n i=1 ]_厂r。”。、 filM。tellll 1 一ill81··二81 O(t“)I ——~r 叉n“——””j ],r-’ =、Ilna’…an Otr“)I r 飞 *-“”厂 、’=nilsl…an lttlVI。fi_lie…  相似文献   

14.
“既然”与“所以”连用,常被作为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看待.比较有代表性的,要算黄伯荣、廖序东两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与此教材配套的《现代汉语习题解答提要》(以下简称《提要》)对二者的连用有明确的解释,如教材第四章第六节的“思考与练习”中有一个病句:我们既然决定要修改这本书,所以得赶快研究修改的原则.《提要》是这样解说的:“这个因果关系的复句的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这句偏句用‘既然’提出依据,正句说明推论出来的结果,故应将正句的.‘所以’改为‘就’,这样关联词语就搭配得当了,表意就明确了.”黄廖两位先生主编的这部教材,发行量大,影响极为深广.我们觉得只允许“既然”与“就”和“因为”与“所以”搭配.不承认“既然”与“所以”也可以配合使用,带有很强的人为性.“就”在结果句中,“所以”也在结果句中,从意义上看不出二者使用上的差异.从语感上来看,很难断定“既然”与“所以”不能一起使用,何况语感常常有个性差异.另外,“既然”不只与“就”搭配,还可与“那”“那么”“当  相似文献   

15.
唐朝有个演滑稽戏的李艺人,善于逗乐。他自夸学问渊博,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儒教、佛教、道教三大教无所不通。在一次皇家宴会上,有人问他:“如来佛是什么人?”他答:“是个女人。”二“为什么?!”“《金刚经》说:‘敷坐而坐。’(自己把打坐的位置整理一下然后坐下来。)一个人既有丈夫又有儿子,不是女人是什么人?”另外一个人又问:“太上老君是什么人?”李艺人答:“也是个女人。”“W hy?”“《道德经》说:‘我有大患,为吾有身。’(因为我有自身,所以我有莫大的祸患啊。)若不是女人,怎么会怀有身(孕)呢?”皇帝大笑,问:“文宣王是什么人?”答:…  相似文献   

16.
叻盯幻浮汉.2明良力〕给{异丫.‘~一”八一,..“·,,’.‘···一八、,’包昌 国黄张L、户、1了、矛,、,了19卫7汇、2六J3‘r、淤.t﹄了、了t、了、了L,zf、了t、?t、了、运动竟赛的特点及竟赛中的道德问题,.~一”一。,..…二“.1..·...……~,,.~二~…·一卢峰、J于、少、.声、1产、j仪、.示、少、声︸、1尹、1尹O盆;1215)823(乡3j、工.]长匀八不2截22卜].︸截3戮叭(了t.︸J‘、了盈、2‘、‘rL︸t‘和彦芹芳建刚学清刘厂拟季王蒸梦资全茹燕一…拼取陶行知与体育胡小明叮.l0几.l8颜元体育思想论析·…..二~一,’’,’’·、一,’’,’…  相似文献   

17.
《舆地广记》(宋欧阳文心撰,李勇先、王小红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卷25“江南西路临江军新喻县”载:“吴分宜春置。晋宋属安成郡。隋属宜春郡。唐属袁州。皇朝淳化三年来属。本曰新渝,唐天宝后相承作‘喻’。有渝水。”其中“唐天宝后相承作‘喻’”,不确。三国吴宝鼎二  相似文献   

18.
列宁对按劳分配的分析首先,列宁阐述了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不可避免性。他说:“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说明这个社会最初只能消灭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这一‘不公平’现象,却不能立即消灭‘按劳动’(不是按需要)分配消费品这一  相似文献   

19.
云南方言中普遍称叔叔为“耶耶”.如张茀所著《玉溪方言志》载:“耶耶:叔叔.父亲的二弟叫二耶,三弟叫三耶.最小的叔叔叫老‘耶’”.又云南省语言学会编印《云南方言词林》(初稿)也收有“耶耶”条,说:“按云南普遍称叔叔为‘耶耶’,不知何故.恐是从北方尊称男子为“二爷”、“三爷”、“四爷”而来的.别省似罕有称‘耶耶’者.”笔者认为,尊称男子而用“爷”带有通称性质,即可以用在任何一种身份的男子身上,如“老爷”“少爷”,以及云南方言中称女婿为“姑爷”,称新郎为“新姑爷”,又称妻弟为“舅爷”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列宁论托尔斯太的文章时,我们常常碰到“托尔斯太主义”这个词。对这个词的含义、概念有不同的理解。那么,什么是“托尔斯太主义”?它的内容是什么?产生在什么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它? 列宁说:“托尔斯太主义的现实的历史内容,正是这种东方制度、亚洲制度的思想体系。因此也就有禁欲主义,也就有不用暴力抵抗邪恶的主张,也就有深沉的悲观主义调子……也就有对‘精神’、对‘万物本源’的信仰……”。(《列·尼·托尔斯太和他的时代》) 概括起来说,托尔斯太主义的内容包括:“不以暴力抗恶”、“人类爱”和“道德的自我修养”。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