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利用《黑暗之心》对欧洲殖民者的丑恶行径进行深刻揭露。然而,作为处于帝国主义鼎盛时期的作家,康拉德并没有彻底摆脱殖民主义心理。《黑暗之心》不仅仅是一部反殖民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充斥"种族优越论"之观点的小说。此外,康拉德也指出了在欧洲人与非洲人之间存在着遥远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是一部引起很大争论的小说,本文论述了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中心》中的非洲和非洲人形象以及欧洲殖民者形象,认为康拉德虽然揭露了殖民者的罪恶,对非洲的苦难表示了同情,但由于受欧洲文化相对主义的影响,康拉德在小说中又一次复制了非洲神话,并且相信英国的殖民统治不同于欧洲大陆的殖民统治,它会给殖民地带来光明。因而,康拉德仍然是一个种族主义者。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黑暗的心》中的存在主义进行分析,探究康拉德对殖民政策的思考。康拉德对殖民政策思考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1、非洲人种与欧洲人种无优劣之分;2、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殖民政策是一种犯罪;3、非洲大陆抵御殖民政策的出路在于黑白对话,有限抵抗和提高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4.
约瑟夫·康拉德是波兰裔英国作家,《黑暗的心》是他的一部力作,自1899年问世以来,获得了国内外文学批评界的持续关注,研究的焦点多集中于作品的政治倾向。近年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生态批评为我们研究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以生态批评理论为指导重新解析这部作品,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描述了欧洲殖民者在非洲的非生态行为,进行了一定的生态反思,体现他对欧洲殖民主义政策的质疑和批判。  相似文献   

5.
杨雯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2):83-85
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的主人公在非洲的堕落行径不仅让他自己在临死的那一刻感到无比恐惧,也让他周围的人体验到在边缘情境下人类对死亡的恐惧.通过分析《黑暗的心》中主要人物库尔茨和马洛各自所处边缘情境,关注库尔茨在非洲的遭遇所展现出来的人类内部存在中的致命缺陷,以试图解读小说黑暗的象征意义和恐惧的哲学内涵以及该作品中体现出的康拉德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6.
《黑暗的心》是约瑟夫.康拉德根据自己的刚果之行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文中黑与白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颠覆和重组,揭示出真正黑暗的不是非洲人的皮肤和非洲腹地的自然景象,而是掩盖在白色皮肤下被利益腐蚀一空的心灵,同时也表现了康拉德对殖民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黑暗的心》被公认为康拉德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部小说在艺术地再现十九世纪末欧洲殖民主义者在非洲野蛮掠夺殖民地人民残酷景象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小说中描述的旅程不仅是一次欧洲人深入非洲丛林的探险之旅,也是一次黑暗中的“朝圣之旅”。本文主要分析了《黑暗的心》中标题、人物和事物的象征意义,并且指出了象征手法的运用在这部小说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以及它对于整部小说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黑暗的心脏》是现代英国小说家康拉德的中篇名。小说由叙述马洛讲述他去非洲的航程中所耳闻目睹的种种惨象。这次非洲之行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探索非洲腹地的航程,更是对人类灵魂进行探索的精神之旅。马洛最终发现的是人在蛮荒状态下容易滋生恶的倾向,从而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这便是人的精神堕落。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揭示:现代人应当靠自己的力量与邪恶抗争,与黑暗搏斗。最重要的是应当首先承认这种邪恶或黑暗是存在之“梦”里的“毁灭性”因素。只有做到这点,现代人才有可能实现精神上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引入,国内学者对康拉德与殖民主义的批评呈现出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有的批评家认为康拉德是彻头彻尾的殖民主义者,有的则坚持康拉德是对帝国主义持反对态度的人道主义者。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以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中对非洲形象的建构为例,通过分析和论述康拉德小说他者形象建构的艺术特征,从而探讨这些争议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康拉德小说的他者形象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黑暗的心》是康拉德的一部以非洲为背景的小说,主人公马洛在非洲旅行过程中所经历的事件使他的性格发生了变化。通过对库尔兹的深入了解,马洛对人的本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完成了一次精神洗礼,心灵得到了净化。  相似文献   

11.
英国小说家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的心》不仅是一部经典后殖民小说,更是一部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通过对马洛刚果之行的所见所闻的叙述,康拉德指出欧洲殖民者受利润驱使,疯狂地开发和破坏非洲的殖民行为是引发当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危机的根源,同时还暗示只有借用东方生态智慧,敬畏自然、关爱同类和克制欲望,才能为化解西方殖民危机找到救赎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后殖民语境下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是争议最多的作品之一。通过分析非洲地理地貌、非洲黑人、非洲语言在该文本中的建构,可以看出从地理空间到语言文化,他者是被解读的。对于“他者”形象的主观再创造是基于西方中心论的,作家难以摆脱西方殖民主义话语的巨大影响,而西方评论界面对阿切比的指控时反应之激烈也印证了这一影响的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3.
钦努阿·阿契贝是英语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代表,被称为"非洲文学之父"。其作品《瓦解》是对康拉德的经典作品《黑暗的心》的有力回击。阿契贝在该小说中以伊博族为例,向读者展现了真实的黑非洲文明,从而对欧洲小说中刻画出来的对非洲的刻板印象进行纠偏。本文通过细读文本,分析阿契贝通过书写伊博族独特的谚语、故事、婚丧习俗等口头叙事传统,旨在消解欧洲中心主义,构建非洲新形象,以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康拉德在他的代表作《黑暗之心》中表现了人性的堕落和道德的沦丧。本文将从空间理论中的景观空间、个体空间、社会空间三个因素来阐述康拉德所要表达的人性沉沦主题。  相似文献   

15.
岳峰 《文教资料》2011,(34):28-30
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在以《黑暗的心》、《进步前哨》为代表的非洲题材小说中对被传统殖民冒险小说描写为“棒小子”、“精神饱满、干劲十足”的帝国优秀青年进行了意识形态上的颠覆和“陌生化”的艺术处理,这些灵魂与肉体分离的欧洲文明传播者也成了批评家笔下的“空心人”.他们在非洲丛林里所遭遇的种种内心考验的心路历程.成为康拉德的主要叙事中心。他企盼“有野性的生气”的原始非洲丛林为爱德华时代身染沉疴的英国人开出一剂道德拯救的良药.力挽英国人在工业文明进程中失落了的人的自然本性。然而文化身份的嬗变最终使得这种“道德拯救”在表层上是非政治的、乌托邦式的.本质上则是一种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者对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不“和谐”进行补救的方法,最终折射出英国中心论、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16.
康拉德的《黑暗之心》是一篇关于非洲探险的小说。一般认为,小说所描述的库兹是残酷而贪婪的殖民者的代表,但通过对小说的全面分析,可发现库兹的人性随小说情节的发展而变化,其人性变化呈现了堕落与回升的不对称的V字型结构。读懂了《黑暗的心》,可更好地认清人性的内涵,也认清人性内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象征手法的运用和“他者”叙事策略的两个分析角度,对康拉德短篇小说《黑暗之心》进行了文学读解和赞赏,指出作品<黑暗之心>不仅仅是一部反殖民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充斥“种族优越论”之观点的小说,并对作品提出了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18.
英国20世纪初期著名的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作家。其小说《黑暗的心》有人认为是对西方帝国主义殖民掠夺的抨击;有人认为宣扬了白人至上论。以后殖民理论为依据,对小说《黑暗的心》中的东方主义现象进行剖析,发现康拉德具有潜在的东方主义意识,即康拉德不是反殖民主义者,也不是白人种族主义者,他是一位普通的西方人,具有西方历史与文化所形成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9.
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在叙述结构上采用了套层式叙述,外层是海员讲述的马洛的故事,内层是马洛讲述的库尔兹的故事,而外层马洛的故事和内层库尔兹的故事之间没有清晰的界线,马洛讲述的库尔兹的故事成为马洛故事的自我反射。在审美形式上,叙述的内外界线被模糊,构成了"恐惑"式叙述;在伦理意义上,作为欧洲文明使者的马洛从库尔兹身上窥到了以文明自居的欧洲人内心深处暗藏的野蛮本性。欧洲文明的神话被颠覆,欧洲与非洲、文明与野蛮之间的界线被模糊,从而构成了弗洛伊德意义上的"恐惑"。《黑暗的心》从审美到伦理,都是一部"恐惑"的小说。  相似文献   

20.
姚丽梅 《文教资料》2007,(20):102-103
《黑暗的心》是康拉德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它深刻地表现出在失去社会规范的约束后人性中本我的膨胀与放纵及欧洲文明的道德危机。象征性是康拉德小说中的重要艺术特征,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与意蕴。"黑暗的心"的象征意义和文本细节上的象征意义的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