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把书读活     
少年朋友,你们知道吗?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这个人顶多也就是个长着两只脚的书橱。应当说,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这样,读书才算读到家了。  相似文献   

2.
读活书     
陶行知常问学生,什么是活书?大家回答不出。他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山川湖海、风霜雨雪、天体运作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宇宙、活的世界、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便都是活的书。活的书只可以活用而不能死读。死读书是读书的态度、方法死板。只会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读得越多,越钻进死胡同去,结果人读得呆头呆脑,有的身体也垮掉了。这样的读书绝对没有出路。读书要活读,更要活用。要学会跳出书来读书,即用活书去实验,去生产,去建设,去革命,用活书去树立一个可爱可敬…  相似文献   

3.
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读书可以寻找一块洁净的宿营地,能安置我们的灵魂;可以寻找一方明亮清澈的夜空,让我们的梦能毫无顾忌地尽情飞翔。”可见,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会了读书,就学会了阅读人生。读书可以使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习作素材,使读书为己所用,为习作所用。要写好作文,就要好好读“书”,指导学生学会读有字书和读无字书。  相似文献   

4.
关于如何读书,郭沫若曾经说过,“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现阶段,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多读书会读书,无疑对我们的成长、对应考有百利而无一害。可是,怎样读书,才能使我们获得更大的收益呢?  相似文献   

5.
读“书”     
“书”是永远也读不完的,这就需要我们去读,去读那生活中的“书”,去读那人生的“书”。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在读书中,你会为书中主人公的各种遭遇而担心,会为《悲惨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让的最终悲剧而流下眼泪,尽管你一再提醒自己那只是小说,并不真实;你也许会为《绿野仙踪》里主人公多萝茨结识新朋友稻草人、铁皮人和胆小的狮子,并结束流浪生活而感到高兴,并发誓要与他们结为  相似文献   

6.
将书读活     
郭沫若说:"人是活的,书是死的。"读书,就是要将死书读活,与书做朋友,交流对话,从中了解作者所描写、记载的事件及其意义,体验作者所传递的思想和感情……进而使自己增长智慧、知识,增添快乐和力量,收"开卷有益"之效。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先生曾说:读书能“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的益处多多,无需多言。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强文化修养,不能不多读书、读好书,当然前提是先要会“读”书。  相似文献   

8.
王春 《宁夏教育》2009,(5):69-70
当教师多年,读了不少书,而最常读的一本“书”还是学生。别看他们是幼稚的孩童,在我眼里却是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不读懂他们,就无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也就无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做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更要静下心来研究孩子并用心解读他们,才能“对症下药”,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9.
书的缘分     
傅平凡 《江西教育》2023,(48):14-15
<正>“每本书都要读完吗?”“是专心读一本书,还是同时读一些书?”“书读不懂,要怎么办?”在语文课上,学生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多年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阅读习惯,规定我们该读哪些书,但读书其实是一件令人放松的事,我的建议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书应是一件乐事。就像看电影要关注字幕、配音、清晰度,买衣服要看设计、面料、版型,看书也要仔细对比出版社、翻译家,多参考其他读者的评论,还要摸一摸书的质感,看一看书的装帧设计,  相似文献   

10.
活教育是针对死教育而言的,陈鹤琴决心把陶行知所描写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状况,改变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该理论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等。“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论的概括表述。他反对传统教育中的书本万能论,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他强调以“做”为中…  相似文献   

11.
同学们,你是怎么安排课余时间的?看书、看电视、上网、打球……答案肯定五花八门。但我想,绝大多数的同学在课余时间都会看点书。那么,大家又最喜欢看些什么书呢?最近,我作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不少的中学生特别喜欢看一些“鬼书”。那么,这股“鬼书”阅读风因何而起?是利还是弊呢?带着这些疑问,我采访了一些中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专访对象]现在,我们读书真的很累。每天有各种各样的题目要做,特别是像我们这些读初三的,因为要争取考上重点高中,每天都得埋头苦读。真正可以休息的时间并不多,实在没办法再去读那些大部头名著了。我宁愿去读些轻松点的文字,放松放松。我喜欢看一些恐怖类的书,但是妈妈说那些书不正经。她认为我有那闲工夫看这类书,还不如多做两张卷子、多背两首古诗呢。上了初三以后,妈妈更是明令禁止我看这类书了。为了让妈妈高兴,我也不敢再当着她的面看这些书。昨天,做完作业我躺在床上忍不住偷偷地拿出了《恐怖地带》,因为看得太入迷,没注意到妈妈走进来。她看着我手中的书,脸色很不好,我也给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妈妈叹了口气,就拿走了我手中的《恐怖地带》。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看看恐怖小说又怎么了呢?——初三学生李涛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现在书店...  相似文献   

12.
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读书的指导就是学习的指导。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把书读"活":问答读,了解表达顺序;对比读,品味语言魅力;增减读,感受生动形象;变化读,体会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3.
每个学生都是一本活生生的书。作为教师,在教学生读书学习的同时,也应从多角度、多层次人手,以辩证全面的观点去认真耐心地研读学生这本书。不论教师按怎样的设想去研读,有一点是必须注意的,那就是一定要把学生这本书读“活”,切莫往“死”里去看。  相似文献   

14.
每个学生都是一本活生生的书。作为教师,在教学生读书学习的同时,也应从多角度、多层次入手,以辩证全面的观点去认真耐心地研读学生这本书。不论教师按怎样的设想去研读,有一点是必须注意的,那就是一定要把学生这本书读“活”,切莫往“死”里去看。现在的事实是,不少教师在读学生这本“活书”的时候,走进了“死看”的窄地。学生调皮淘气,甚至捣蛋生事,“传统”的惩罚手段自然会上,“成不了器”的口边语自然脱口而出;学生思维活跃,冒犯了教师尊严,“难管难调”的旧话自会跳上“正席”;学生成绩不理想甚至很差,就贬之为“死老筋”,“不是成才…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由此,“读整本的书”便进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和探索的领域。如何引导?开展班级读书会,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班级读书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的阅读活动,由老师指定或师生共同确定一本书,  相似文献   

16.
编前按语从本期起,本刊专辟“书迷沙龙”一栏,旨在为广大书迷开一块田园;欢迎广大书迷来此一展风采。在广大中学生朋友中,有球迷、棋迷、游戏机迷、歌迷、影迷;我们想,应该涌现无数的书迷。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无不是书迷,他们沉湎书海,吸收知识营养,为获得成功而寻找阶梯。高尔基说自己读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书房,四壁,床上,桌上,甚至在卫生间里,到处是书。你看,他们对于书,迷到了何种程度!当然,书迷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提倡做书迷,就是提倡爱读书。书迷不是书痴,更不是书虫。读、思、用要结合起来。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提倡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相似文献   

17.
对一向有读书传统的日本民族来说,鼓励少年儿童读书并不算什么新闻,但设法让1、2岁,甚至仅几个月大的婴儿也爱“读”书则算是新鲜事了。自去年开展“婴儿爱书运动”以来,在日本至少已有80万婴儿在父母的带动下爱上了“读”书——平均每周“读”书4次,人均拥有图书24册。美由子常常让只有6个月的女儿坐在自己的膝盖上,听自己朗声读画册。平时好动的女儿每到这时便会顺从地依偎在妈妈怀里,虽然尚不能用语言表达任何感情,但眼光中却充满了渴望。美由子不能肯定孩子究竟听懂了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每次的读书时间是孩子最快乐的时光。期间让美由…  相似文献   

18.
好心的教师 ,天真的中学生 ,确有求知欲的大学生 ,误以为我一辈子读过很多的书 ,因此都希望于课堂之外 ,我能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读书目”。其实错了 ,我倒认为绝对的“必读书”只有课本 ;而课外去读的书固然很多 ,但“必读书”则很弹性 ,没有权威性的规定。特别是眼下 ,书多如海 ,且又“更新度”极大。谁要认为某书是必读书 ,不读就等于无知 ,我看这个看法本身就是无知。远不如读者有心 ,自己去挑选、去确定。实在要问我读什么书为好 ,最有益 ,我倒愿意反其道而行之 ,强调一下什么书不必读 ,读了反倒累人 ,甚而误人、害人。以我自己为例 ,有…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那么,教师怎样帮助学生读好一本书呢?  相似文献   

20.
我以前读书没人指导,遇见什么就读什么。拿历史书来说,开始只知道读一些野史、演义之类的书,后来才晓得这些书远不及《史记》、《资治通鉴》等名著、原著好,但已浪费不少光阴了。在古典文学方面,我一开始读了些不太好的选本,许多优秀作品如《水待传》、《红楼梦》等,反而没有读过。进入高中,老师介绍我看了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梁启超的《国学人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视野开阔了,这时才知道选择一些“要著”来读。由此,我不禁想到达尔文。他小时候不愿读愚蠢的教会书籍,考试成绩还不如他妹妹。当他爱上大自然后,读的书也并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