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冰雪运动》2014,(1):F0002-F0002
闫涵,黑龙江省花样滑冰运动员,哈尔滨体育学院学生。闫涵在刚刚年满16岁时就创造了中国男子花样滑冰的多个中国第一,第一个世界青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花样滑冰单人滑冠军,第一个花样滑冰世界青年锦标赛男子单人滑冠军,第一个大奖赛分站赛成年组男单冠军等。  相似文献   

2.
第20届冬奥会男子自由滑优秀选手动作浅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2006年都灵冬奥会花样滑冰男子自由滑的动作分析,探寻当前国际花样滑冰技术发展趋势,为中国男子单人滑早日实现在该项目上的飞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少年男子花样滑冰运动员竞赛期的心理指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少年男子花样滑冰运动员竞赛期心理特点的分析,探索在竞赛期对少年花样滑冰运动员进行心理指导的方法,使花样滑冰运动员从小形成良好的比赛心理状态,旨在为提高我国花样滑冰运动整体水平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4.
1895年国际滑联大会通过了:为男子花样滑冰世界锦标赛举行庆典仪式;尽管这时的花样滑冰方面已出现了一些问题。男子花样滑冰世锦赛的竞赛规则虽然尚未出版发行,但是其内容国际滑联是接受和认可的。与此同时还决定,男子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将不再继续进行。尽管新的竞赛规则还没有正  相似文献   

5.
李炜 《四川体育科学》2012,(5):42-44,53
目的:通过对我国优秀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运动员的静态平衡能力进行测定,了解花样滑冰男单运动员静态平衡能力的基本特点,为训练和评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GOOD BALANCE平衡训练测试系统对6名国家花样滑冰队男子单人滑运动员的静态平衡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男子单人滑运动员左足站立睁眼和闭眼的速度矩、x轴向移动距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我国优秀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运动员的左右侧平衡能力没有差异,右侧平衡能力有好于左侧平衡能力的趋势;(2)我国优秀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运动员的平衡调节中视觉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我国优秀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运动员的静态平衡能力进行测定,了解花样滑冰男单运动员静态平衡能力的基本特点,为训练和评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GOOD BALANCE平衡训练测试系统对6名国家花样滑冰队男子单人滑运动员的静态平衡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男子单人滑运动员左足站立睁眼和闭眼的速度矩、x轴向移动距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我国优秀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运动员的左右侧平衡能力没有差异,右侧平衡能力有好于左侧平衡能力的趋势;2)我国优秀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运动员的平衡调节中视觉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4、花样滑冰苏联的花样滑冰运动深受群众喜爱,每次表演和比赛都吸引着千百万的观众。早在革命前,花样滑冰就有一定的基础,1896年在彼得堡就曾举行过俄国男子花样滑冰锦标赛。但是苏联花样滑冰在国际舞台上首次获得成功是在1958年欧洲锦标赛中,获双人滑亚军。  相似文献   

8.
刘钰  肖宁宁 《冰雪运动》2002,(2):28-28,34
通过对2001年世锦赛男子单人滑比赛我国选手和国外选手的比较,剖析体能对艺术表演效果的影响,旨在有效提高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艺术表演能力,全面提高我国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整体实力.  相似文献   

9.
孙雨  王旋 《冰雪运动》2010,32(4):18-22
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男子单人滑比赛中,雷萨切克在技术难度低于对手的情况下战胜了普鲁申科,将各国对花样滑冰规则变化的不同看法推向台前。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录像观察法对比赛成绩单和比赛视频进行研究,对2010年冬奥会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冠、亚军的技术、编排和表现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花样滑冰规则变化的实质和趋势。认为2004年以来实行的新裁判系统促进了旋转和步法技术的发展,抑制了跳跃技术的发展。指出2010年以后规则将再一次修改,将鼓励跳跃技术难度的发展;规则的变更遵循了花样滑冰项目的规律,进一步促进了花样滑冰项目的发展,有利于花样滑冰项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现场观摩、数理统计法及逻辑分析法对当前我国优秀少年男子单人滑选手的节目内容编排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认为运动员对规则的理解、音乐的选择以及对编排的整体构思等因素影响着我国男子花样滑冰选手自由滑节目编排水平的提高,教练员应深入理解规则,努力与新规则接轨,注重基本训练,调动运动员积极性,为少年花样滑冰运动员比赛和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提高花样滑冰整体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