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孙龙是战国末期的赵国人。他集名家(即当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辩者”,《汉书·艺文志》把他列为名家)思想的大成,是当时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公孙龙总结了当时“辩者”关于辩的技术,并使之成为较系统的理论。他有严重的唯心论和诡辩论的错误(如提出“坚白石离”、“鸡足三”、“牛羊足五”等),因而成了我国古代诡辩学派中“离坚白”学派的主要代表。然而,《公孙龙》一书还包含有摸索唯物主义的思想,尤其是对名(概念)曾作过比较深刻的逻辑分析,提出了“白马非马”这一重要的逻辑命题,对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本文就《白马论》一文的逻辑思想,作初步的研究和剖析。  相似文献   

2.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这一统一而又不可分割的哲学命题贯穿于公孙龙《指物论》全篇中心,它既是公孙龙哲学发展的终点,也是公孙龙哲学的总纲。体现在这一命题中的公孙龙哲学思想是前期名家思想的合  相似文献   

3.
“白马非马”原是战国时期齐稷下宋国辩者倪说最先提出来的一个命题,后来经过赵国平原君家门客公孙龙加以发挥,并著有《白马论》,才在中国逻辑史上颇为引人注目。公孙龙是战国末年的一位“辩士”。在先秦思想史上,他是著名人物之一,“离坚派”的领袖,以“白马”、“坚白”之辩名垂史册。然而,如何评价公孙龙其人,却成为引起历代逻辑学者和哲学家们论争的问题之一。常常有人以为公孙龙主张的“白马非马”,这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因而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欺世惑众的诡辩家;也有人认为,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就是辩证法,因此…  相似文献   

4.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的逻辑学家(名家)。有一次他牵着一匹马通过关卡,守关的士兵说,牵马的人不准过关。公孙龙说:“我牵的是马吗?我牵的是一匹白马啊。”守关的人没有办法,只好让他过去了。“白马非马”是公孙龙  相似文献   

5.
公孙龙作为先秦重要哲学流派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无论他本人或他代表的学派,都对后世学术思想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论六家要旨》等文,都专门评述了这个学派的得失。清代《四库总目提要》谓“公孙龙子……妄诞不经。”现代的一些哲学家,还视公孙龙为“诡辩论者”,把“白马非马”说成是“典型的诡辩题目”,“纯粹的概念游戏”,“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体系”云云。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哲学思想、逻辑思想进行一番分析和研究,以活跃中国哲学史与逻辑思想史的研究工作的气氛。  相似文献   

6.
“白马非马”还是诡辩──与李其祥先生商榷张章騄,王四达“白马非马”典型地表现了战国名家公孙龙在逻辑问题上的特点──诡辩。刘勰用“辞巧理拙”(《文心雕龙·诸子》)来评论”白马非马”,恰如其份,代表着古今大多数人的态度。李其祥先生在《华侨大学学报》(哲社...  相似文献   

7.
“白马非马”是先秦名家公孙龙的成名命题,在常识上这句话不成立。本文则根据《公孙龙子》一书所显示出来的语言观,来探讨“白马非马”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尹文子(约前350—前285),战国齐宣王至齐湣王时人,与宋钘、彭蒙、田骈同学于名家学派代表公孙龙,智达聪敏,“公孙龙称之”(《尹文子》原序)。可见在公孙龙诸弟子中也算显学者之一。齐宣王时,尹文子曾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县北)学宫游  相似文献   

9.
前言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我国古代社会,也和古代希腊一样,不但整个学术辉煌灿烂,而且逻辑思想丰富多采。春秋战国时期,惠施、公孙龙、荀况、韩非都各具有自己的逻辑思想。特别是墨家后学,它作为一个学派,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撰写了具有百科全书式的逻辑专著《墨经》。及至两汉,中国的逻辑界仍然名家辈出,各有创新,《淮南子》一书发展了中国的古典归纳逻辑,桓谭、王充发展了中国古典的论征逻辑,魏晋南北朝时期,“名辩”之风又复昌盛。就整个来说,虽然魏晋人的“名理”之学,不免流  相似文献   

10.
“别墨”是胡适对墨子后人中研究科学和逻辑学的墨家学派的称谓。胡适认为别墨是《墨辩》六篇的作者。胡适的别墨逻辑思想可分为三部分:重新评估《小取》篇的地位和价值;论证《墨辩》中的“效”、“譬”、“侔”、“援”、“推”诸种推理形式的性质;论惠施和公孙龙的逻辑。胡适在研究别墨的逻辑思想时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比附,分析出别墨逻辑不同于西方逻辑和印度因明的特殊性一面,这意味着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学科自觉。但胡适将惠施和公孙龙归入别墨学派中加以研究,这种混淆名墨两派的观点招致了后人的严厉批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公孙龙子思想研究,除了对其哲学思想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见解外,当前诸家笔锋似复转向深入考证今本《公孙龙子》六篇的真伪,以及《汉书·艺文志》著录十四篇的正误问题上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今本《公孙龙子》六篇“可能是晋代人根据一些破烂材料编纂起来的”,除个别小段和个别命题的论证外,“其余部分都可疑”,甚至提出有先秦与魏晋“两个公孙龙”之说,“一个是历史上的公孙龙,生活在战国末期。另一个人是经过晋代人改造过的公孙龙。”(见《哲学研究》一九七八年第六期沈有鼎撰《公孙龙子的评价问题》。笔者按:先秦确有两个公孙龙,一是名家辩士,字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公孙龙“白马非马”命题的论证逻辑,并且指出公孙龙《白马论》一文的写作目的,在于告诉人们冲出习惯的藩篱,给思维开辟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3.
不少文学作品中,说到某人学识渊博、才华超群时,常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来形容。这两个成语各有来历。 “学富五车”一语来源于《庄子·天下篇》。这篇文章列于《庄子》最末,实际上是全书的序言。文中对先秦诸子作了记载和评价,在介绍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学派时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庄子学派对名家学派是基  相似文献   

14.
本分析了公孙龙“白马非马”命题的论证逻辑,并且指出公孙龙《白马论》一的写作目的,在于告诉人们冲出习惯的藩篱,给思维开辟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5.
前贤鲜有厝意《孔丛子》载录公孙龙学说之原由及用意。文章尝试分析今本《公孙龙》行文结构完整、主旨前后一致之实。又,考察先秦诸子纠正战国名家悖理之学风,并结合《孔丛子》“重理轻辞”思想一脉相承之论证,发现孔氏从言说到治国皆重视事物道理,这不仅是孔氏一家思想之升华,同时与先秦诸子学派之思潮相合,从而梳理今本《公孙龙》成篇之缘由及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先秦名家又被称为形名学家或名辩学派,曾风行一时。其主要学说包含自然、科学、社会及至政治伦理规范等丰富的思维对象,以及许多科学的认识逻辑方法,表现了极为丰富的朴素辩证的思维形式和认识。 名家的教学内容理论深邃,富于抽象,所以他们在传学论辩的过程中所设计使用的方法,大都充满了逻辑的思辩,而且很有科学性。 假物取譬是名辩学派最重视最常用的传学方法,惠施和公孙龙经常运用。《韩非子》、《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17.
《白马论》是公孙龙成名之作。“白马非马”的观点,至今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诡辩,有人指出是符合逻辑的命题。本文对近些年来,有关“白马非马”是逻辑命题的理由及其论证,进行了概括与分析,说明为诡辩辩护,也必将陷入诡辩。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怎样看待先秦诸子的内在联系?他的看法对20世纪的先秦思想史研究有怎样的意义?学术界尚无系统的说明。研读原著可知,在考辨中国本土文化学术源流的过程中,康有为将公孙龙纳入了视野。总的说来,与对思想的关注、挖掘和诠释相比,他显然对公孙龙的学术身份或学派归属和传承谱系更感兴趣。康有为视界中的公孙龙,在思想传承的梳理中竟然拥有了名家、墨家、儒家以及孔子后学等多种身份。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产生了这样的影响:康有为视界中的公孙龙并非只限于公孙龙本人的学术身份和学派归属,也不只关乎公孙龙一人在近代的命运,它更启发后人对诸子百家的内在联系产生某种联想。这种联想,不仅有助于领悟康有为的名家观、墨家观、儒家观和孔学观,更有助于理解尽管诸子百家处在分化运动中,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却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9.
“白马非马”是战国末期著名辩者公孙龙在《白马论》中阐述的名垂史册的辩题。这个命题“假物取譬”(《公孙龙子·迹府》),奇特新颖,轰动当时而震骇后世。公孙龙曾对此颇为得意:“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耳,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公孙龙子·迹府》)。而古之学者,几乎众口一词地把“白马非马”这一命题视作诡辩命题,称许者寥寥。到了近代,才有学者开始说“白马非马”原本是逻辑的,甚至是辩证的,特别近年来,随着逻辑科学的发展以及中国逻辑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白马非马”这一命题更有了新的认识。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认为“白马非马”为诡辞者,多在生活常识的范围内以“白马是马”为唯一正确的命题。于是,在重新评价“白马非马”的学术  相似文献   

20.
历史地看待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其中不仅仅有着谎谬和诡诈,在整个论辩过程中,也有着丰富的逻辑内涵,从主观和客观止创造了巨大的思维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