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11年,钱永刚教授将父亲钱学森珍藏的一幅国画《西湖一角》,捐赠给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70多年前的1941年春天,远在美国的钱学森收到这幅国画后,便视为珍宝,一直将其挂在自己租住的房间里,1955年回国时,他又将这幅国画带回祖国. 这幅国画的创作者是谁,他与钱学森有怎样的深厚情谊,钱学森为何一直珍藏这幅国画,这些都成了亟待解开的谜底.笔者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并采访了钱永刚教授,终于弄清这幅国画的来龙去脉.在考证、访谈过程中,我们更是深刻感受到钱学森炽热的拳拳之心、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2.
郭红 《声屏世界》2003,(12):56-57
“我心目中比较理想的主持人,他应该是一个年过四十岁的男人,他会更加客观、冷静,但是穿透力极强;他思想更加成熟,并且具有极大的悲悯之心;他做任何事情,都会把激情藏在心里,而状态却很平和,且每句话里都能让人感受到背后的汹涌澎湃。我喜欢这样的主持人,我希望十年后的自己就是这个样子。”——白岩松  相似文献   

3.
和孙先红老师结识的几年里,每当想起他的脸上洋溢着的真诚而灿烂的笑容,就仿佛感受到他扑面而来的热情,我就会联想到墨子——因为,诸子百家中我最欣赏的是墨子,他的"兼爱"智同孔子,他的"非攻"慧通老子,最让我欣赏的是他的侠士之风,大义  相似文献   

4.
士忠兄是我在山东大地上捡来的宝贝,岁月分娩牵挂,越磨砺越光辉。说实话,他实在算不上最本土的山东大汉,那种膀大腰圆,气势恢弘的大男人标准相与他相去甚远,相反他的身材之秀气可比江南才子名流,不粗不犷,却是灵活而筋骨铮铮。纵然与他厮守得久了也很难听到他震耳欲聋的狂放与张扬,倒是经常能感受到他清澈的心灵和沉静后的笑意,那笑意充满了包容的力量。我觉得阅读一个人要看的是动静之间的表现,他那么沉静如同森林里的月亮,的确淡化了我本来有点骚躁的心。  相似文献   

5.
CorelDRAW——矢量图形的设计大师、无比强大的矢量图形编辑能力、方便好用的工具以及干净利落的绘图窗口,让每一位使用过它的人为之赞叹为之倾倒,看了图1,是不是可以说:就让Photoshop一边歇菜吧!(此刻我好像看到一帮Photoshop的爱好者虎视眈眈地看着我,手里还拿着西瓜皮)。 当然,这幅图还算不上逼真,最终选择了这幅图作为本文的图例,就是想初步地演示一下图形各部分的制作方法,从而  相似文献   

6.
前段时间接到一位老校友的电话,反映他最近因在单位住房分配问题上需要出具相关学历证明,而他本人由于当年的历史原因未能拿到毕业证书而导致无法提供的情况,因此想到与母校档案馆联系以寻求帮助。听老先生说话的语气,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焦急。我询问了他的基本情况,并且让其将所能提供的相关证件扫描后从邮箱发给我。老  相似文献   

7.
我家里挂有一幅字画,上面写着:“有痕铁肩担道义,无颖妙手著文章”。这幅字画伴我搬了数次家,虽然被风吹断过几次,我敝帚自珍,又精心裱好。1995年4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摄制组在采访我时,主持人就从这里切入,问我:“在你的新闻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我第8次参加两会报道。 这8年,中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无论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我们从数不尽的大事小情中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变化。如果用文字记录,那恐怕是多快的录入速度、多大的存储空间都无法描绘和容纳的。  相似文献   

9.
时间已经是春天,适逢一场从西伯利亚来的寒流,想象那寒流顺河西走廊长驱直入来到我居住的城市,然后继续向南向西向东,最后作鸟兽散。南方已经很温暖了吧。我河西的朋友打来电话说他那里外面冷风呼呼,正飘着雪粒子呢。从窗户望出去,枯枝在风里瑟瑟的,灰蒙蒙的天空低沉沉地压着,俨然还是一派严冬的景象。这背景和久立我案头的这幅照片融合在一起,更叫我感到天气的寒冷,而那三个突兀在我面前的塑像般的女人再一次穿越时空,久久站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 这幅照片刊于由JonathanSpence和Annping Chin编著的…  相似文献   

10.
七八十年代之交湖南出版界“四骑士”之一的钟叔河,从岳麓书社总编辑岗位上离休已经好几年了,但一直没有闲着,报刊常有他的新作发表,坊间常有他的新书问市。一个春天的傍晚,我们去看望钟先生,谈起书人书事,先生顿显神清气朗,毫无这幅照片上的老态。他说他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的旧书业十分活跃,杭州朱遂翔所经营的‘抱经堂’是其中佼佼者之一。他从书贩起家,擅版本目录之学,却没有滞留在世俗的‘掠贩家’之列;他改善书肆经营方式,拓展业务,‘自利而兼利人’,并向藏书家过渡;通过与社会知名人士交往,所留下的这幅《抱经堂藏书图》题跋,为我们提供了书肆研究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2.
晓流 《军事记者》2001,(12):23-23
密林蒙上一层淡蓝色的面纱,云雾缥缈其间,阳光从丛林的空隙中洒落下来,一支边防巡逻小分队在绿色的林海中小憩。《密林中》这幅生动、真实的摄影作品中如诗似画的情景让人感受到绿色自然的壮美,感受到呵护这一片绿色宁静的边防军人的质朴。  相似文献   

13.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1897年著名的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绘制了他的代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是一幅充满哲理性的大型油画。由于此时,高更贫病交加又丧爱女,于是他决定在自杀前绘制一幅绝命之作。正如他自己所说:希望能在临死之前完成一幅巨作。在这幅画中的婴儿意指人类诞生,中间摘果人物是亚当采摘智慧果  相似文献   

14.
“认真作好出版工作”——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为1990年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出版工作会议的亲笔题辞。这幅亲笔题辞,黄洛峰同志一直把它珍藏着,直到中央文件有了规定必须上交的时候。黄洛峰同志和新中国的出版事业是分不开的。这不仅是由于他所担任的工作职务上的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先是出版总署的、后又是文化部的出版事业管理局的局长,而且是由于他把全部身心都贡献给了人民的出版事业,认真做好出版工作。这“认真”二字十分重要。如果他身居高位而又“尸位素餐”,那就不值得人们尊敬,也没有人去怀念他了。现在,黄洛峰同志逝世五周年了,我仍时常怀念着他。  相似文献   

15.
人品映画品     
徐国卫 《报林求索》2012,(1):181-183
<正>绘画是倾吐感情的艺术,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人的性情。看岳宏先生的绘画作品可感受到他是一位真诚的人,把名利看的清淡,做事作画从不虚张声势,更没有一点架子。在二十多年与他的师友关系的交往中,时刻感受着我们之间的友谊。我喜欢他的画,也喜欢看他画画。看他画画,挥毫自如,笔笔潇洒,能够感受到那种有内而发的精气神。用笔、用墨、用色,痛快酣畅,可谓"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旁边,不用  相似文献   

16.
2004年5月,一部纪录电视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它就是《茶马古道》。110分钟的影片用一种异常宁静和朴实的手法如实地再现了那片土地和与之相依存的原生居民的生活,让观众感受到了一个民族的深沉而厚重的精神世界,我们也能从田壮壮平静的视野后感受到他那深藏着的激越的艺术心灵。  相似文献   

17.
从背景中不难看出,这是2010年青海省玉树大地震遇难者的葬礼现场.作为这个让人揪心的现场的一个特写,这幅照片向我们展示的是面对灾难时人们的无助、无奈与亲情、真情的流露.除了画面中这对年轻夫妻的表情令人为之心痛外,这幅照片的亮点有三.  相似文献   

18.
在一九五四——一九五七年这几年,我在新华社总社搞外事采访,非常幸运地能有许多机会接近敬爱的周总理,耳闻目睹他为国家、为人民日夜操劳的工作情景,亲身感受到了他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和他的堪称风范的令人敬佩的无产阶级情操,从他身上汲取了无尽的鼓舞和力量。他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忘我的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他的认真负责、周密细致、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工作态度,他的以身作则、艰苦朴素、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和严己宽人的优良作风,至今仍清晰地深印在我的脑际,难以磨灭地铭刻在我的心上。现在我谨把我一九五七年写的题为《周总理同记者的谈话杂记》一文,加以注释,奉献给读者。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重温他的谈话,仍然感到非常亲切,仍然对我们有很大教益。下面是当时文章的原文。  相似文献   

19.
马莉 《记者摇篮》2009,(1):56-57
一位摄影界的前辈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某领导同志在做重要讲话之际,出人意料地拿出一幅从报纸上剪贴下来的题目为《母爱》的照片展示给大家。并说,这是一幅让他感动,让他震撼,让他一直珍藏在身的作品。因为这幅作品常常让他想到自己年迈的妈妈,想到母爱的无私,想到生命的脆弱,想到灾难的残酷……  相似文献   

20.
正他来自粗犷的武汉,而且高中就辍学了。那么,他如何成长为亚洲身价最高的在世艺术家之一?1998年时,曾梵志还在为找一处地方展示自己的画作而苦恼。那时,中国的现代艺术市场几乎不存在。后来,多亏一家起步不久的上海交易商(香格纳画廊)帮忙,曾梵志才得以把一幅作品挂在上海丽思卡尔顿酒店的大堂里。一名美国游客出价1.6万美元买下了他的这幅名为《面具系列6号》(1995年作)的作品,这让他非常高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