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中的内容对两种英译本(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从不同方面进行比较:称谓语,小说中人物性格等对两译本进行分析,比较。最后,从翻译效果及两译本各自不同翻译策略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好逑传>是第一部被译成西文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自1761年英译本出版后,先后被转译为法语、德语、荷兰语等多种语言,形成了<好逑传>西文译本语言多样、版本丰富的特征.其中帕西译本和德庇时译本是最重要、流传最广的两种译本.帕西译本和德庇时译本在故事单元的编排整合、章回目录的释读翻译、诗词歌赋的翻译润色和文字词语的选择修饰等各个方面存在着不同;从帕西译本到德庇时译本,西人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认识逐渐深入,评价日益肯定,翻译越来越忠于原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好逑传>英译本的历史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3.
李霁野、黄源深的《简爱》英译本各有千秋。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转换"出发,对两个译本进行了评析,旨在阐释两个译本在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上对原文的适应情况。  相似文献   

4.
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分别从词汇、句子两个层面,对《易经》18个英译本开展翻译风格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译本的翻译风格基本一致:译词选用合理,句式结构难度适中,少数译本显现出独特的翻译风格.此外,国内译本和国外译本也显现出不同的翻译风格:前者译词简单易懂,重复率高,句式复杂;后者译词庞杂少见,重复率低,句式简明.  相似文献   

5.
以美国翻译学者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依据,对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李明译本,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认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工作的进行具有有益的导向作用。两个译本各具特色,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别从语义对等、风格对等和读者反映三个方面通过举例分析来逐一对杨宪益的《离骚》英译本和孙大雨的《离骚》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两位译者在《离骚》英译上各有千秋。杨译本更加注重韵律对等以及选词和全诗的氛围营造,而孙译本则更注重语义对等和读者反应。虽然孙译本也有对韵律的处理,但相比较而言,杨译本的韵律更加朗朗上口并且展现出诗的美感。从整体看来,两译本都大体实现了功能对等,但各自又都有不完美的地方,仍需继续完善。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这些问题,以达到精益求精。由此看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对翻译文本的分析和评价中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目的论从翻译委托人、译文读者、原文地位等方面分析了《红楼梦》两种英译本的翻译目的,阐明了翻译目的对译者策略选择的影响。霍克斯为了使英美读者欣赏小说,享受阅读的乐趣,倾向于归化;而杨宪益夫妇为了介绍中国文化,主要使用了异化策略。最后从宗教文化、习语和典故三个方面为例对比分析了两种译本翻译策略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公认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它不同语言的译本也对世界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其中英语译本的影响最为广泛。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诗词及文化内容两方面翻译的分析与比较,着重指出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并加以评价,从而简要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丁洁 《英语广场》2020,(30):3-5
《浮生六记》由清朝沈复所著,雪莉·布莱克译本是第一个由西方母语译者翻译的英译本。现有对雪莉·布莱克译本的研究主要关注译本语言本身,从权力话语视角进行的讨论较少。笔者研究雪莉·布莱克译本,发现译本对原文文体、主题、人物形象、意象均进行了宰制,这体现了东方主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论语》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译者的个性化解读对《论语》译本多样化形成的决定性作用。译者的个性化解读体现在对原文的见仁见智和误读上。  相似文献   

11.
刘咸炘所著《目录学》一书,除《推十书》中所录甲戌木刻本外,尚有一种较早的铅印本且鲜为人知。通过对刘咸炘生平事迹的考察,结合国立四川大学的相关史料,可以证明《目录学》一书铅印本的印行当在1931年后,而非学术界前辈所认为的1928年。比较《目录学》的两种版本——木刻本和铅印本在内容上的差别,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木刻本相对于铅印本来说是足本、定本,而两种版本内容上的变化体现了刘咸炘目录学思想的演进,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方言,特别是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在翻译中常用的有两种策略:标准语翻译和通俗译法。文章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角度,主要分析标准语翻译和通俗译法得失,为翻译策略选择提供一定思路,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学界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所依据的版本无一例外都是根据德文或俄文的逻辑编排版翻译而成的。但实际上,1982年出版的MEGA2第1部分第2卷刊出了两个版本,除逻辑编排版外,还有一个原始顺序版。后者是根据留存下来的三个笔记本的原始手稿排版的,可以说是马克思当时写作的本来面貌的直接呈现。鉴于这一版本鲜为人知和利用不够,认真对比和研读了MEGA2中的两个版本,特对原始顺序版做出详细的介绍和描述。  相似文献   

14.
台湾学者关于墨子里籍东西鲁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高诱提出墨子里籍鲁人说,至清分化为西鲁说和东鲁说,前为清嘉庆时毕沅所持,后为孙诒让在清末提出,西鲁指楚鲁阳,即今河南鲁山,东鲁谓鲁国即今山东曲阜,20世纪80年代,山东社科院原院长刘蔚华撰主张西鲁说,山东大学张知寒教授又提出滕州说,台湾学术界研究墨子学冯成荣出版有关墨学作六部,比较了墨子里籍之东西鲁说,认为东鲁说不够周严,很难成立,滕州说是空穴来风,不辨菽麦,西鲁说论据充分,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5.
高校政治经济学教材的主体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即资本主义部分+社会主义部分的两部分模式,市场经济一般+资本主义部分+社会主义部分的三部分模式,以及"一贯到底"模式.本文分析了前两种模式的基本缺陷,指出第三种模式具有相对优势,主张按照这一结构模式编写高校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文章围绕安徽版<政治经济学教程新编>编写与使用过程指出:高校教学中,只有把市场经济的共性讲清楚了,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两种经济制度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自新"门周处一段文字中,有"乃入吴寻二陆"(晏殊本)和"乃自吴寻二陆"(王先谦本)的分歧.认为晏殊本合理可取.  相似文献   

17.
韩礼德主要提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种形式。概念语法隐喻指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过程可以隐喻成另一个过程(以及名词化),人际语法隐喻则包括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在《雾都孤儿》原著和简写本的对比分析中,发现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都更多地存在于前者,且对意义表达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绣像本与词话本《金瓶梅》文本有着不尽相同的情节设置与思想内涵,这种不同直观地反映在两大版本各不相类的回目之中,其回目所体现的小说人物形象、小说叙事角度及作者的叙事观点与审美旨趣皆大相径庭。这一问题值得深入探究。此外,借助数字为回目做标记的方法对这些回目的异同频度进行数理分析,也可以使读者更便宜地体察其相异情况和原因,从而在对《金瓶梅》的两大版本进行分析的时候,作出更为明晰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与《三国演义》嘉靖本的小字注相比,建阳繁本小字注的特点是:第一,数量较少。第二,建阳繁本有些小字注混入了正文,而嘉靖本则将所据抄本中的很多正文降为了小字注。第三,建阳繁本的音义注极少,而嘉靖本较多;建阳繁本有些小字注错误较多,而嘉靖本的小字注错误较少。就建阳繁本与嘉靖本相同的小字注来说,看不出它们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原稿就有的迹象,罗贯中原稿中没有小字注。小字注不能作为判断《三国演义》成书年代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笈邮斋本即乔山堂本(刘龙田本)的重印本对繁本进行了大量删节,刊刻也比较粗糙,文字存在很多错误,是建阳简本系统中一个比较差的本子。不过,它与其他建阳系统本子一样,有些地方能纠正嘉靖本的错误;个别地方还有嘉靖本以及其他建阳本皆误,唯独笈邮斋本正确的情况。笈邮斋本与同属建阳简本的黄正甫本相比,黄正甫本对原文的修改较大,笈邮斋本保留原著的文字更多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