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胡煦生于清初,一生精研《周易》,颇有自得。他兼采汉宋,融贯象数义理,提出了很多深刻独到的思想,其中对朱熹易学的批评是其易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反对朱熹把《周易》看做是卜筮之书,批评他只在占卜上着眼,与易理多不相通。又批评他将伏羲之易、文王之易与孔子之易分割开来,不能一以贯之。他反对朱熹的卦变说,认为朱熹不知《周易》中往来之义,而以卦变说解易,致使易理益晦。文章主要通过在清初学术思想背景之下,辨析胡煦与朱熹易学的差异,并以此理解胡煦易学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淳研究一直局限于理学范畴,即使朱熹经学思想被高度关注之际,学界对陈淳经学思想研究仍旧寥寥无几;但是陈淳的经学思想是其作为“紫阳别宗”学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在礼学方面,他在朱子重视礼与乐的基础上强调礼乐一体,强化礼乐双修过程,推广礼顺人隋的思想于日常教育过程。在易学方面,陈淳寓深奥易学于儒家文化的普及过程中,大力普及经学教育。由此形成了重视经学思想,卫护朱子学派而影响深远的北溪学派。  相似文献   

3.
朱熹共有五部论语学著作传世,其中最能代表朱子论语学学术成就并借以构建其理学思想体系的著作是《论语集注》。朱熹对《论语》的诠释过程也与他理学思想的成熟过程相始终。朱熹诠释《论语》的学问宗旨是二程之说,而其最终的目的是在于发挥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探索圣人之道,重建儒家道统。朱熹的《论语》诠释开创了理学论语学的时代,把论语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4.
朱熹格物致知思想在其理学体系中地位重要、影响巨大,学界对其褒贬不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扬弃观点,科学阐发朱子格致论的自然哲学意蕴,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考证朱子格致论的认识指向、主客关系、考察限阈及其对自然科学的影响,重新估价和批判继承其内在精神,是接近朱子、认知朱子的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易学思想之发展可分为前后三个阶段。以"龙场悟道"为分界,此前之阳明易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对程朱易学之因循,而基本不作自身之发挥;"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则是发挥易理以证其"道";随着工夫之精熟易简,王阳明又提出"良知即是易",指出二者本体与工夫之一致性,此为阳明易学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良知与易道圆融。  相似文献   

6.
"《易》何为而作"为易学史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尝试从朱子论《周易》的成书过程,分析朱子从伏羲画卦、文王周公重卦和作卦爻辞乃至孔子作十翼,以展现他所主张的作《易》目的是如何得以实现的。"《易》本卜筮之书"是朱子一以贯之的对"《易》何为而作"这一问题的回答。此论断构成朱子全部易学诠释工作的基础,集宋易之大成的朱子易学体系只有藉此才能得到适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易》何为而作”为易学史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尝试从朱子论《周易》的成书过程,分析朱子从伏羲画卦、文王周公重卦和作卦爻辞到孔子作十翼论证朱子所主张的作《易》目的是如何得以实现的。“易本卜筮之书”是朱子一以贯之的对“易何为而作”这一问题的回答。此论断构成朱子全部易学诠释工作的基础,集宋易之大成的朱子易学体系只有藉此才能得到适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朱熹重视民生,针对当时皇室、官僚、地主对百姓的压榨,朱熹提出正君、治官、安民的思想,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本思想的发展。同时,朱熹的民本思想也对朱子学者尤其是福建朱子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针对民众的心声和现实社会问题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使下层人民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下能得到一丝喘息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朱熹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理学上的建树,几乎掩盖了他的诗名。其实“朱子早岁本号诗人,其后方学道名家”。清代李重华极为推重朱熹诗歌成就,认为朱子诗“雅正明洁,断推南宋一大家”。只是时至今日,朱熹诗歌领域尤其是艺术成就方面的研究却寥寥无几,今尝试论之。  相似文献   

10.
蔡清乃明代著名学者、经学家、易学家,被明清两代学者公推为明代朱子学者第一人。蔡清认为,《易》是以道义配祸福的经书,不同于术数之书,这是对朱熹以《易》为卜筮之书观点的进一步阐发与深化,实属创新之论。  相似文献   

11.
晚清云南诗论家朱庭珍"取法于杜",基于自身对杜诗的体验和学杜经验,在"杜诗"阐释论、"学杜"方法论、"杜诗学"批评论三个方面进行了颇有创见的阐释和评论.细读朱庭珍的评杜文本,把握朱庭珍"杜诗学"内涵,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加深入体会杜甫诗歌的艺术真谛,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朱庭珍独具美学蕴涵的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刘银昌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6):54-57,84
《焦氏易林》是西汉焦赣所著的一部占筮之书,但在文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焦氏易林》的作者运用易学象思维的方式创作了大量哲理诗,涵盖了后世哲理诗的四种形态,标志着哲理诗的成熟,对后世诗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焦赣也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哲理诗的诗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北宋河南籍诗人贺铸的诗的用韵作了系统的考察,古体诗归纳为20部,其中舒声韵13部,入声韵7部;近体诗只有舒声韵,共14部。近体诗颇多“借韵”和“出韵”,说明其诗的用韵打破了官韵的限制,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实际语音现象,对宋代语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意逆志”是一种传统的解释方法,它源于孟子,经过东汉赵岐与北宋孙炎的丰富和发展,成熟于南宋朱熹。朱氏认为“逆”是一种复杂的等待方式,“以意逆志”既是一种诠释方法,也是一种读书方法;“以意逆志”的运用,解决了很多经注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朱瑜章认为新《语文教学大纲》中将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作为文言文教学目的没有涉及它的精神内涵。应予修改。并提出要用“古典诗文”来指称语文教材中的古代作品。这是朱氏对“阅读能力”的一种误解,更是对《大纲》精神的误解。新《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文言文教学目的是合理的,“古典诗文”一词并不能取代“文言文”,“文言文”的概念可以涵盖“古典诗文”。  相似文献   

16.
由于惠栋极力推崇汉易,故其<易汉学>中有关汉易卦气学的考述在文献资料的取舍上有明显的倾向性,且对汉人的有些说法也缺少应有的分析鉴别,这对后人认识有关汉易卦气学的一些问题还是有负面影响的.  相似文献   

17.
陈勇 《贺州学院学报》2011,27(4):107-110
诗歌意境的感悟是诗歌教学的核心问题,其实质关涉到学习主体认知的深层心理。按照认知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的解释,诗歌意境是作品所提供的富有暗示力的心理场,意境生成是多意象的化合,而诗歌的意境感悟实质就是主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图式(即语感图式)进行过滤筛选、补充完善等方面的内隐加工。  相似文献   

18.
门外谈诗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诗论提倡"诗言志",不但指表达自我,而且有表现精神生活走向的问题;既包含着价值判断,也包含着审美判断.中国诗词讲寄托,有巨大的涵括力和理解的灵动性,解诗尽可能不要超出情理所允许的范围,要留有联想的余地.中国的诗词好比一棵大树,用传统诗词形式写出来的就是这棵大树的一片叶、一个芽,必须与这棵大树"匹配".讲匹配、整体性,还要讲个性.真正能言"志"就有个性,否则就只能人云亦云,成为应酬之作.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诗歌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诗歌鉴赏的要点是对诗"意"的把握,对诗"意"的解读除了要打通阅读经验与诗歌内容的内在联系外,还要充分尊重诗歌的"言"、"义"、"象"、"意"四层结构和"言"、"音"、"意"三层结构的双重召唤结构这一个性特征。这一个性规定了在文本解读的整体意识下其解读的一般流程:看看,定"调";读读,明"义";想象,造"象";读、悟,解"意"。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在以往知识经验、情感经验的基础上,调动理解力、联想想象力、感受力、直觉力等多种心理能力的共同参与,"读"是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王维五律名作《终南山》的阐释史中,存在着审美和教化两种不同的阐释方式。对《终南山》作政治解读看似荒谬,然而代不乏人。与此相应的是历史上一些名作的误读和曲解以及伴随而来的政治“诗祸”问题,可见这类经典误读的悠久传统。《终南山》的独特阐释现象典型地反映出传统诗教观念对诗歌阐释原则和解读方式的深层渗透和有力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