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新民说》中,梁启超将国家衰败的原因归结为国民人格中的劣根性,致力于国民人格的改造和重塑.梁启超受日本民族主义精神和伯伦知理“国家主义”思想的影响,强调新民必须以爱国、利国为主要人格特征,赋予新民浓厚的国家主义色彩.《新民说》堪称中国20世纪初的“人权宣言”,它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和道德革命历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梁启超通过对德国政治学家伯伦知理的介绍,接受了近代欧洲的国家主义思想的影响。他的新民思想也受到国家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我们可以从新民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立论依据和主要内容看到这种影响。国家主义思想对于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固然是他政治上倒退的重要思想根源,但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产生的新民思想却对中国近代文化启蒙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加藤弘之与梁启超对伯伦知理的国家有机体学说的摄取各有特色.加藤主要吸收的是伯伦知理的国家法人主权学说及其内在隐含的君主主权观念;梁氏主要关注的则是伯氏提出的以实证主义历史研究方法为基础的国家生成、发达、衰亡的基本规律.二者摄取伯伦知理国家有机体学说的特色反映了中日两国面临的不同问题以及文化传统的基本差异.  相似文献   

4.
西方的国家思想首次进入韩国是1890年代。其思想是经由日本和中国来的。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介绍了伯伦知理的理论——国家有机体论,该理论对当时韩国的知识分子起了很大的影响。民族主义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韩国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且形成了以民族主义为根底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可以说"救亡"精神和民族主义促进了韩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新民说之要旨,在民族认同的建构与公民精神的启蒙。其所倡言的公德、国家意识、权利、义务、自由、自治、合群、政治能力等,皆为中国文明所匮缺的公民身份之必备元素。对于梁来说,公民身份是民族认同的关键要素,它更是建构中国民族主义的中心目标。在梁的公民民族主义中,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社会进化论熔于一炉。其徘徊于卢梭民主主义与伯伦知理国家主义之间的理论矛盾,表征着一种后发展政治理论的深刻困境。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学识渊博。1895年春赴京会试期间,他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向清王朝联名请愿,史称"公车上书"。1898年,他在北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他向光绪帝进呈所著《变法通议》,和康有为等实施变法主张,史称"戊戌变法"。同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梁启超逃亡日本。在日期间,他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宣传改良主张,同时也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  相似文献   

7.
在张君劢七十寿庆之时,弁宗山曾具文论道:“对于民主建国的政治意识,一生信守而不渝,梁任公而外,惟张君劢能之……”。①是言不免过誉。但我们也须承认,张君劢在其一生之中,对其向往的民主政治是孜孜以求的,他的民主政治思想亦可谓独树一帜,在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一) 1887年,张君劢生于上海嘉定县城。童年入洋学堂时即对政治学理发生兴趣。1906年被派日本留学,旋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学,膜拜西方民主政治。同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穆勒约翰议院政治论》,详细介绍议院政治,并追随梁启超等从事立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接受西学的三个阶段为维新运动时期、流亡日本及海外时期、一战旅欧时期。梁启超利用近代报刊传播西学影响最大时期还是在日本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和《国风报》时期。这一时期,他一方面提升了报刊的水平,一方面对西学的了解更为深入。梁启超利用近代报刊传播西学对国内的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梁启超一生中前期传播西学,晚年对西学进行反思,立足点都在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建设,力图使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不断自我更新,能够迎接近代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刘芹 《语文天地》2009,(10):10-12
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 对梁启超来讲.戊戌变法的失败可谓刻骨铭心。从1898年9月26日亡命日本起.他的许多论著都对变法进行了评论.个别论点真是人木三分。到达日本不久.他就写了《戊戌政变记》,就自己的经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是西方系统研究政治学和美学的第一人,他大量作品涉及政治和美的问题,其中集大成之作《理想国》也不例外。文章从柏氏的《理想国》出发,分析柏氏政治学和美学在理念层面和现实层面的统一性。柏氏的正义理念和美的理念统一于善理念之下,是善理念的具体表现,体现出其理念中的政治美学;政治实践和艺术与美的相互渗透,他的政治学中蕴含美的意蕴,同时艺术也为城邦政治服务,则体现其现实中的政治美学。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在1895年编写了《西学书目表》,他对西方的民主政治有着广泛涉猎,而他在《破坏主义》一文中写道:惟卢梭的民约论思想最适合当日中国。本文的研究对象即是梁启超在1901年所写的《卢梭学案》,在特定环境下,梁启超对卢梭民约思想的接受有一系列的"前理解",尽管是他山之石,但他对卢氏所言的自由权利、公意、法律等关键词都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选择。  相似文献   

12.
《新史学》与《三十自述》传递出梁启超在1902年关于学术、政治与天职的思考。作为一位从旧史学阵营中走出来的新史家,梁启超具备了从内部攻击旧史学的动机与能力。《新史学》随处可见对旧史家、旧史书与旧史学的指责,表现出誓与旧史决裂的心意。但《新史学》的撰写意图不是单一的,或者说梁启超凭借此文不止要在史学上有一番大作为。《新史学》还是一篇“谤书”,梁启超口诛笔伐的是包括清廷在内的历代专制君王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旧的政治文化观念。1902年,梁启超激烈批判旧史学,非议帝王政治,其中有理想、有行动,但相较而言,这些都是形而下之“器”。驱使他发出这些言论并不断付诸实践的,是他心中无法抹去的国民责任,或曰天职,这才是他平生所怀抱的“道”。1902年之后,梁启超的大部分时光都在“笔舌生涯”中踽踽独行。尽管梁启超手中之器屡变,心中之道却始终不改。这是梁启超留给中国近现代史学史和政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佛教被官方制度化的近世日本,丧葬仪轨和祭祀礼仪无法摆脱佛教“寺请制度”的权威而实施。没有制度保障的儒生们通过《家礼》的阐释和实践,对丧、祭礼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以浅见斋为代表的儒生通过“去佛礼儒”礼仪路径,将“名分之守”和“爱敬之实”的儒礼思想播种于日本“水土”。以尾张崎门派中村习斋为代表的儒生则提出了不违背佛教现存礼仪,以“儒佛共存”的方式引导日本社会对《家礼》的受容。日本社会对《家礼》丧、祭礼的受容过程,是近世日本儒生以《家礼》为范本的他文化考察和儒学实践,其背后是近世儒生在缺乏治学入仕的途径下,在生命实践中进行儒学思想体认和“儒士”身份自我认同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论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的科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将清代思潮的变迁过程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而贯穿三个阶段他所予以重视的关键性精神即是“科学精神”.梁启超所关心的问题在于学问该如何得到发展,并且忧虑“致用”的主观动机容易介入研究过程,从而影响其客观性,因此,梁启超主张学者应避开去问所治的学问是否实用.“为学问而治学问”,这就是梁启超《清代学术概念》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梁启超深刻地体会到了政治权力主宰真理和正义的严酷现实,他所站到的非政治性立场本身就在政治社会环境中.《概论》在政治思想史学上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曾极力鼓吹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在中国建立美式共和政体,后又转而主张“开明专制”。原因有三:康有为、黄遵宪等师友之劝诫;赴美国考察共和政体的优劣,对照中国国情,从思想上认识到美式共和不适合中国;在理论上对德国政治学家伯伦知理等人的理论进行了探索,动摇了革命共和观念。粱启超的主张虽变,但在追求民主宪政的目的上并没有实质性变化。以“流质多变”、“保皇”、“倒退”等相责,是不公正的,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16.
郭昱洁 《文教资料》2014,(18):81-83
《欧游心影录》作为梁启超赴欧洲考察的游记,详细记录了他的考察过程,以及对政治、社会的思考与评论。通过赴欧洲的考察,梁启超的政治观念再一次发生改变,不再完全崇尚西方的政治制度,转而支持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相结合,通过国民运动自下而上地教化国民。本文通过对《欧游心影录》的解读,呈现梁启超对欧洲的考察过程,从而探索其对于西方政治制度的思考及其政治观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戊戌政变后,维新派流亡日本。张之洞代表清政府,希望日本驱逐康、梁,查封梁启超所创办的《清议报》。日本政府认为,张之洞是日本在华不可多得的合作者,不能对他的请求全然不顾。但维新派也是中国境内一支有影响力的联日力量,且他们的思想主张和政治遭遇在日本国内得到了诸多支持和同情。最终,日本既满足了张之洞的部分请求,也让维新派部分骨干继续在日活动。张之洞以查封《清议报》为目的的外交努力终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在历次对外应战中相继失败,于是割地赔款、耗财受辱,国家危机日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反对洋务派只知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而强调学习西方的政治、社会制度以及哲学和文学.在翻译文学方面,虽然以前已经出现了《意拾喻言》、《昕夕闲谈》和《百年一觉》等翻译小说,可是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不大.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展开,在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翻译文学开始兴起.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非常重视小说的功利性,一方面他翻译了《佳人奇遇》等外国小说,另一方面他写了《译印政治小说序》、《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等理论文章,提倡翻译外国小说.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作为近代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其著述在韩国开化期广为流传。李海朝是这一时期新小说家的代表人物,深受梁启超文学创作思想的影响,他的小说明显借鉴了梁启超的文学思想和理论主张,尤其是他的代表作《自由钟》,在内容上多次引述梁启超《自由书》的原文,探讨了小说的批判精神、女性意识和重视教育等问题。李海朝同样鼓励创作具有启蒙意义的新小说,强调女子应享有自由、社交和受教育的权利,并批判传统教育方式,认为教育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途径。在形式上,《自由钟》受到梁启超讨论体小说的影响,通过妇女们讨论的形式,宣扬文明开化和自由独立的思想。对《自由钟》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中韩文学交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戊戌变法是梁启超政治生涯中经历的最重要的政治事件,它的失败不仅给梁启超一生的思想和行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使他陷入深深的思考。在其所著的《戊戌政变记》中对变法的整个过程都进行了详细叙述并且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反思。通过《戊戌政变记》,不仅可以看出梁启超对于戊戌变法的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且可以更加客观、更为冷静地审视这场伟大而又悲壮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