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试图通过对自己残疾以后的心理历程的回忆与自省,坦诚地表达“我”对人生的感悟。这种以真实的身份投入作品之中,打破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又自始至终饱含深情的写法,向人们提供了散文写作的新的可能性,是十分宝贵的。但有一点美中不足,那就是作者在人生感悟中刻意流露的宿命论思想。  相似文献   

2.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万言散文。作家试图通过这篇自传体散文回顾自己过往的生活,尤其是自己残疾以后的心路历程,即对人生的感悟。每一个认真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无不受到启迪:“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他要认真做的是如何珍爱人生,如何顽强地开辟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路。《我与地坛》共七节,教材上只选了两节。这篇文章分两条线写,第一条是作家对地坛观察后的感悟,第二条是作家对地坛生活场景中几个人物的观察、描写后的感悟。史铁生有着不幸的人生经历,当他正值最“狂妄”的年龄时下肢瘫痪,那一段…  相似文献   

3.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文章从各个方面写了他与地坛的关系,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本文将从静读生活、敬畏生命、走进心灵、无尽感悟四个方面对《我与地坛》进行解读,使读者真正走进史铁生,感悟他给我们的生命启示。  相似文献   

4.
<正>《我与地坛》是当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它蕴含着作者深沉的人生沉思和命运感悟,饱含着作者对母亲泣血的深刻怀念,字里行间渗透着真挚的情、澄净的思、透彻的悟,那些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极具精神魅力,给人以无穷的人生启迪。面对这样的经典之作,面对深刻而又复杂的情感流露,笔者参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选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鉴赏重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主体性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非常不错。以下是本课教学设  相似文献   

5.
当代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中,试图通过对自己残疾以后的心理历程的回忆与自省,坦诚地表达“我”对人生的感悟。这种以真实的身份投入作品之中,打破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又自始至终  相似文献   

6.
一、自然的治疗:地坛———人生的导师《我与地坛》是一篇感悟生命的诗歌。文章以“我”与地坛的“缘分”起笔,表达了“我”与这荒园的某种命运联系。作者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这里的“等”“等待”颇值得我们来推敲。我不禁要问:它(地坛)为什么要等待呢?而且还是“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其目的究竟何在?我们还可以就此不断地发问下去。但问题显然在本段内难以找到颇具说服力的答案。只是到了第5段时,我们才渐渐理出文章的一些眉目来。于是作者的内心…  相似文献   

7.
在史铁生体证与探询生命的终极意义,寻找救赎苦难人生之路的静心之作中,《我与地坛》是绝唱。宗教、神性,或者说是在虚无中寻找意义,是人们在谈史铁生作品时说得最多的话题,也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平素思想得最多并导引他走向生命更深处的问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阐发的核心话题,关于生命之起源与终结,以及连结这两端的“痛苦”过程的思考。在《我与地坛》,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其中的宗教情思。他以“神性的思维”,通过自己在地坛那十五年里遭遇过的那些人和事,在关于人生命运的思考中,体现其“智慧与悟性”。因此,我认为《我与地坛》是一篇闪耀着宗教神性光芒的“天籁”之作!  相似文献   

8.
“安命”是《庄子》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学界一般认为庄子的安命论就是宿命论。通过对《庄子》文本中关于安命的一个命题---“安其性命之情”的阐发,认为安命的本质就是安道。在此意义上安命论就并非宿命论了。在“化”的思想中,庄子实现了对宿命论的悬解。  相似文献   

9.
《我与地坛》全文共七节,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人教版)选取了其中第一、二节。第一节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景致,写自己在这里的思考及所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对这一部分内容争议较少。但对其第二节内容,一些教学案例(如《焚情“地坛”——我与(我与地坛)》,见《语文学习》2003年第11期)和一些  相似文献   

10.
高虹 《湖北教育》2024,(2):68-69
<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兴趣,笔者在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尝试引入沉浸式教学法,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全身心投入现当代散文营造的情感氛围、故事情节和人生感悟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进而感悟现当代散文所体现的优美简练的语言、质朴醇厚的乡土人情以及富含哲理的人生感悟等。下面,笔者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我与地坛》为例,谈一谈沉浸式阅读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设想】1.这是一节审美阅读课。从课文入手,按照母亲的“形象美———群像美———意象美”的思路,如切如磋,且诵且歌,引导学生去认识母亲的人性美、人格美,从而受到美的激赏并得到别一种阅读方法的感悟。2.制作与教学相配的课件,增强审美效果。【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屏幕显示:湛蓝的底色,以地坛为背景,左上方写着《我与地坛》———史铁生,右下方史铁生坐着轮椅,微笑着。左边字幕:母亲的形象美、群像美、意象美。《我与地坛》第一节里,史铁生搏击命运,摆脱阴影,感悟人生,超越死亡。他认识到,“死是一件不必…  相似文献   

12.
冯小亚 《现代语文》2008,(12):41-42
《我与地坛》是一篇哲理性的散文,也是一则包含磨难、历尽沧桑、感悟生命的沉思录。它凝聚了作者史铁生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而又最复杂难言的感受。史铁生在生活的磨难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地坛里,把自己的思想和生命交付给地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活动于自然中的生命融为一体,从中感悟生命,升华生命。《我与地坛》同样也是一篇充满了美学意趣的散文,充满了对生命、对母爱的思考与情思。  相似文献   

13.
史铁生从事文学创作已经有20多年,最有影响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病隙碎笔》这样抒情味更重的小说、散文,而虚构性作品影响反而不大。“从清平湾到地坛”,从回忆过去到直面现状到叩问人生,史铁生凭其用心和悟性“突围”自身的局限,“超越”人生的苦难,用“有血有肉的语言”写下生命厚重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4.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当代散文的经典作品,它真切地叙述了作者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流连中的世事浮沉和情感流变,渗透着浓郁的人生沉思和命运感悟,那真挚的情、澄净的思和深彻的悟不但有无穷的精神魅力,也给人深沉的艺术启迪。作家余杰曾把《我与地坛》称为“复调散文”,说它仿佛是一个乐队的集体创作,每个音符、每种乐器都在努力张扬自己的见解,竭力显示自己的意识:受苦、悲悯、  相似文献   

15.
面对历经沧桑的地坛,苦难的史铁生用十五年去参悟,“满纸人生语”的作品《我与地坛》终于铸就。该文独具特色的语言,编织着生命的意蕴。  相似文献   

16.
《我与地坛》全文共七节,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人教版)选取了其中第一、二节。第一节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同的缘分写到古同景致,写自己在这里的思考及所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对这一部分内容争议较少。但对其第二节内容,一些教学案例(如《焚情“地坛”——我与(我与地坛)》,见《语文学习》2003年第11期)和一些课文分析(如《大地、母亲、生命、生活的沉思与断  相似文献   

17.
笔者认为,《大人赋》是司马相如仕进与退隐,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流露。从司马迁以来,人们持有的“为讽反劝”之说,值得商榷。本文试从《大人赋》文本、司马相如的人生遭遇、当时的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史铁生曾经多次强调好的作品是诗,渗透着诗性,这既是他评价作品的标准,也是他自己创作作品的出发点。《我与地坛》感动了无数人,其中诗性的贯穿也是该作品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史铁生对“诗性”的理解出发,进一步探寻《我与地坛》的“诗性”所在,再一次感悟该作品的魅力,找寻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课文《我与地坛》比较多地流露出了作者史铁生的宿命意识。 有的地方说得很直接,比如在谈到“我”与地坛的不解之缘时,作者写道:“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宿命的味道”、“上帝的苦心安排”,说得直截了当。  相似文献   

20.
新的七年级思想品德课课本,新颖、活泼、语言朴实、准确流畅,适合青少年阅读。思想品德课不再是说教课,我认为新旧课程有三个方面的转变。一、培养论向学习论转变以前新生入学的第一堂思想品德课,就是学习校纪、校规,学生听得无精打采,自觉不自觉产生抵触情绪,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心里埋怨,怎么是对牛弹琴、滴水不进,这样一来老师与学生之间无形中就有了距离。而新教材充分呈现了“培养论→学习论”的理念,我设计了“创设情景→体验生活→提出问题→有所感悟”的程序。在学习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时,我一改坐在教室里的“笑迎”,而是带着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