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叶林 《海外英语》2011,(11):197-198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译研究中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研究开始关注影响翻译的诸多文化因素,作为其中因素之一的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女性主义翻译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反叛,这也体现在对切斯特曼提出的基本翻译伦理上。通过对女性主义翻译的分析,阐述了其对翻译伦理的反叛及原因,从而证明女性翻译理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自从20世纪的出现的"文化转向"以来,相关的研究人员把翻译和对女性主义的研究结合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从文化批判的角度,阐述了女性主义翻译的本质,及女权主义翻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的最新动向与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结合的产物。本文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性别观切入,分析传统忠实观念包含的性别隐喻,展现女性主义译者对"忠实"的再度阐释。同时对于出现的个别问题,比如研究对象单一、缺少实例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主要是指以女性经验为源泉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已经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翻译研究也不例外。随着近年来翻译研究的迅速发展,在翻译理论文化转向的环境中女性主义从关注语言转向关注翻译,形成并发展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5.
译者在翻译语言转换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离开译者,原文在目标语文化中是无法存活的。然而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1980年文化转向后,随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译者的主体性,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重视。为此,着重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关注译者主体性问题,并讨论女性主义者眼中有关主体性的忠实和叛逆。  相似文献   

6.
随着翻译研究领域发生"文化转向",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进行翻译研究活动,提出女性主义译者对原文的操纵和干预,丰富和发展了翻译研究理论。  相似文献   

7.
自女权主义兴起以来,女性主义翻译观也随译介出现文化转向。女性主义译者企图将其特有的女性话语运用于翻译研究,达到传播新思想,树立新理论的目的。其中,女性主义翻译观探讨的主要内容为译者主体性。然而,发挥女性主义译者主观能动性是否必定是积极地突出女性话语权来彰显女性特色,还是基于客观环境因素而改变初衷。该论文以第三世界女性主义译者的代表性译著对比为例,讨论女性主义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突出与消减。  相似文献   

8.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化转向”的学术成果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此理论吸收了解构主义理论、新历史主义、读者反应理论等有影响的学术理论精华,在翻译领域掀起一场新的革命,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明确的政治立场。文章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基础,比较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两个中译本中的翻译策略,以期引起人们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重视,促进其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翻译同女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而女性主义的后现代主义转向又深刻的影响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的后现代主义转向为该理论提供了产生的根源、斗争的武器、翻译策略和标准及理论目的。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把翻译视为彰显女性身份的政治行为,把翻译作为争取译者和女性地位的工具:为了消除翻译研究中的性别歧视,女性主义译者采用各种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对翻译过程进行文化介入,操纵译本。但由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西方激进的翻译策略在中国并没有得到热切的回应。中国女性主义译者选用了较为温和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文化预设是沉淀于源语及源语读者心中的文化因素,是指导原语读者世界观、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基本准则。它不仅制约着译者对原作的理解、文本信息的传递和接受,而且宏观上也影响着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Nord提出了翻译功能为主导的文本分析模式,预设性分析就是其中之一。文章基于Nord关于文本功能,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和目的语文化不同所产生的问题的论述,结合文化预设的例子,讨论分析Nord提出的文献式翻译和工具式翻译对文化预设翻译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一种流利通畅的文体,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外语文本对目标语读者的陌生、疏远感的翻译策略。"异化"特指在翻译过程中,把源语的词汇、句式、语法,文化特点原封不动地引入目标语中,在目标语读者群中产生疏远、陌生的效果。我们在处理汉语商标英译时应遵循归化与异化理论,采用如下对策:重文化,满足不同民族消费心理;体现商标的中华民族文化意蕴;注重语义、语用、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经过几千年的提炼留下的文化精华,是我们了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明的一把钥匙。作为文化传播桥梁的译者,更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一文明发扬光大,让全世界都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本文从译意、译情、译美的角度探讨了文言文英译的三个步骤,认为译者应该在忠实传达原文风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译文对目的语读者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4.
徽文化是中国三大文化之一,其英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对于目前徽文化英译中词汇空缺、句法结构差异、缺乏对"美"的文化考量等现象,译者应采用增译及意译的方法翻译词汇,构建完整的句法结构,把握原文整体意象,以满足原文的修辞和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不同民族语言中文化预设的差异,以及理解的历史性,使得误读成为翻译之必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源语文化预设的茫然无觉会导致无意误读。有意误读则是译语文化预设与源语文预设碰撞后所产生的扭曲与变形。我们认为这种有意误读不仅是译者对源语文化预设所做的个人选择,同时也是译者所处时代两种文化张力斗争的结果,因而也是一个时代的选择的侧影。不同时代的译者对同一源语文化预设所做出的不同选择记录了两种文化从冲撞、矛盾、抵触到相互理解、相互借鉴以及到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的交流过程。因此,误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性,我们应从文化交流的目的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翻译中的误读,正确评价译文,从而提高翻译批评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英语是“形合”特征明显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明显突出的语言。在英-汉翻译中,两种语言在信息结构上的差异,往往给翻译中的理解和转换造成了许多障碍,而以主位推进为英-汉翻译的单位,不仅从理论上为英-汉翻译单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而且在实践上有益于译者,特别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译者,正确地解读和分析英语语篇,并有效地进行翻译转换,生成自然、流畅的汉语语篇。  相似文献   

17.
范敏 《德州学院学报》2003,19(5):108-110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反映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而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表现形式。习语作为语言的核心与精华,更能折射出宗教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本文对《红楼梦》英译本中习语的宗教文化的探讨,旨在揭示不同民族的文化积淀不仅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误,而且是翻译工作者的难题。译者必须努力消除原文文本与译文文本、原作者意图与译文读者接受能力之间的差异,在当今地球村的大环境下,汉译外的标准似乎只能是在语用意义优先传译的前提下,尽可能保证其他层面意义的等值,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中、西译论从一开始就与美学结下了不结之缘.当代翻译学发生文化转向后,人们开始探讨翻译美学.语用学对语言的使用作动态的研究,它介入翻译美学可以为翻译学提供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论文重点选取语用学中的顺应理论,研究它如何帮助翻译审美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再现原作的美.  相似文献   

19.
钟营 《海外英语》2012,(6):168-170
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和意译一直是译者采取的主要翻译方式。然而这种翻译方式关注的主要是语言和文化上的翻译和转化,忽略了翻译主体间的审美感应对译文所产生的影响。该篇论文从不同主体间审美感应方式对译文的影响这个角度,选取《锦瑟》的两篇译文进行对比赏析,讨论译者对原诗的意象和情感的把握和翻译,分析译文中原意的缺失,以期有助于译者运用汉诗英译的审美方式,在翻译过程中更充分地发挥主体性,翻译出符合作者翻译目的的译文,在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诗歌艺术的过程中,让读者欣赏到原诗歌及其译文的意蕴和美感。  相似文献   

20.
龙江华 《培训与研究》2006,23(5):125-128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思维与行为方式。由于语言中隐喻的普遍使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跨文化翻译就是将原语中的隐喻转换成目的语中的隐喻的一种活动。因此,译者的隐喻认知能力对翻译的质量和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译者可以从文化习得、概念隐喻的习得和语境分析三个方面来提高其隐喻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