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朝园林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六朝园林的第一次系统研究。文章把六朝园林作为历史文化形态来考察,认为现今存在的明清江南园林,其历史母体是在六朝。六朝园林是中国园林史上重要的转捩期和定型期,改变了先秦两汉以来的园林文化观念和建筑形态,趋于山林化和精约型。文章对六朝皇家、佛家、私家三大园林系统分别进行了考察,并对南北方园林作出了比较,论述了六朝园林的内部结构及其美学特征,从而确定了它在六朝文化史和整个中国园林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汉学素来重视古典文学与民间文学关系的研究。前苏联科学院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К·И·戈雷金娜专著《中世纪中国短篇小说:8-14世纪情节的起源和进化》,运用民俗学文艺学研究的主题归类方法,对六朝志怪小说中的娶仙女主题作了分析。作者上溯原始神话传说和巫术仪式,下接后世小说情节发展演进的脉络,指出原始神话母题在六朝志怪小说中被世俗化的特点。这就一方面揭示了中国古典文学与世界各民族文学相通的文化基因,同时又辨析出中国文学区别于他民族文学的独特的精神气质与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3.
六朝是我国乐舞(音乐、舞蹈)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南史·循史列传》描述宋文帝年间的乐舞:“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齐武帝萧赜永明年间的乐舞:“都邑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装,桃花渌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这种带有全民皆习乐舞的状况在中国舞蹈史上尚属罕见。它那在南方特有的“桃花渌水”掩映下的“袨服华装”的色调及其华艳状正是南方所特有的。六朝乐舞的兴盛跟南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宋书》卷六十五《刘道产传》写道:“百姓乐业,民户丰赡,由此有《襄阳乐歌》”。它一方面延续了汉代的乐舞,另一方面则有自己时代的新的创造和发展。六朝时的乐舞主要集中在建康(业)、江陵一带。由于长期偏安江左,江南的地方乐舞遂成为六朝的主要形态和主要格局,然而,衣冠渡江也带来了中原文化、美学,包括乐舞美学。六朝时南北长期处于分割、对峙状态,在文化交流的总背景下,乐舞也出现了相融状态。这是六朝乐  相似文献   

4.
山东是书法文化资源大省,但目前书法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还未得到充分挖掘。研究山东书法文化资源及其特征,正视当前开发工作中的不足,深入探讨全面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建立书法文化产业链,使书法文化成为弘扬齐鲁文化的龙头,并带动山东文化产业全面发展。这对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20 0 0年金秋 ,《中国文化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及天地生人讲座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召开了“2 0 0 0年中国传统文化研讨会”。张岱年、任继愈等学界泰斗与文化名流到会发表弘论。不同的文化研讨会本刊将每年举办一两次 ,并设“笔谈”栏目刊载学者们的精短论文。是次笔谈分若干次刊出 ,敬请垂注  相似文献   

6.
六朝乐舞之审美格调、美学思想 六朝乐舞之审美格调首先体现了审美主体的人的情调、风度,即体现了六朝风流气度。《宋书·隐逸》载,“衡阳王义季镇京口”,“山北有竹林精舍,林涧甚美,(戴)顒憩于此涧,义季亟从之游,顒服其野服,不改常度。”谈宴终日,“为义季鼓琴,并新声变曲,其三调《游弦》、《广陵》、《止息》之流,皆与世异。”太祖闻其好乐,赠正声伎一部。音乐成为六朝时尚和名士的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7.
张裕钊书法文化博物馆藏品较为丰富,各类文物作品多层次罗列交织,以张裕钊书法真迹、碑刻、书法流派等文物为主题,彰显了张裕钊书法艺术成就。从众多文物题写者的情况来探究,这些文物体现出一定的社会背景及民俗风情,使得历经百年的地域人文事象进入了人们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中国书法界,李仲元无疑是一位色彩丰富的人物。作为久负盛名的文博专家、考古学家、史学家,仲元先生长年对古代书画艺术、文物古器的考证、鉴定研究,史海钩沉与考据,形成了他精谨、严密的思辨能力和洞烛幽微的观察、发现能力。其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气格高雅的诗赋和颇具建树的文物研究成果,毫无逊色地跻身于全国知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之列。他的书法作品是他人格与修养、见解与学识、才气与品位、气魄与心胸的综合性艺术呈现,可谓气象正大、情辞并茂、壮美可观,真正进入了书法的最高境界——文化之境。  相似文献   

9.
六朝文学的发展和“风骨”论的文化意蕴张少康“风骨”论是六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中所提出的一个十分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标准。它首先由刘勰提出,后来钟嵘又有所发展。《文心雕龙》中的风骨论是历来研究者所特别重视的,它也确实是刘勰文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相似文献   

10.
吴幸萍 《文化学刊》2023,(2):248-251
“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客观现实的反应”[1],基于此,笔者认为,如同知人论世一般,对于“雅颂之博徒”中,带有“博弈”含义的“博徒”应该置于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背景下来评价。在本文中,笔者在六朝“博弈”现状下,对“博徒”一词做出价值判断,结合六朝任诞风气的背景,对博弈受到六朝士人追捧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博徒”虽带有轻微“贬抑”之意,但作者是用此表示《楚辞》与儒家经典的不同,并且肯定了这种不同是一种创新之处,同时也用“博徒”来批评六朝士人盲目效仿屈骚造成文风的无序状态,指出文学创作应该博取众长,既要有《楚辞》的“奇”“华”文风又要有《诗经》“贞”“实”格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