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典小说的回目是小说的文眼.<红楼梦>也自不例外."翡"代表宝玉,"翠"代表黛玉,"冷"代表宝钗.宝玉以占最多数的回目成为绝对的主角,与黛玉的亲密,与宝钗的冷淡也是回目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就一般的审美标准来看,宝玉眼中宝钗之美是要胜过黛玉的。然而,通过移情作用,在宝玉对黛玉的审美直观中,宝玉发现黛玉的诗性之美,这种美是独一无二且不可替代的。而在宝玉眼中,宝钗之美则始终处在散文化的状态,这种散文化状态的美,虽说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但宝玉终究没有在宝钗之美中发现自我的存在,因此也就不是绝对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而读者对钗黛二人的美的欣赏,也主要跟读者在多大程度上将自己代入宝玉的身份——也就是对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所发生的移情作用——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晴雯是黛玉的影子,她的模样的娇好,心灵的聪慧,心性的高洁,结局的悲惨,同黛玉相似。袭人是宝钗的影子,她的“似桂如兰”的品性,得不到宝玉的爱的结局都似宝钗。晴雯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社会的悲剧,袭人的悲剧则揭示出封建文化的荒谬和罪恶。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多部古本《石头记》以及“脂批“,认为“终身误“与“枉凝眉“两首曲都是通过宝玉的口吻讲述了“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终身误“的主人公是宝钗和黛玉,而对宝钗有所侧重,它是形在宝钗,神在黛玉;而“枉凝眉“的主人公也是黛玉和宝钗,而对黛玉有所侧重,其中又时刻闪现着宝钗的身影。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也是曹雪芹表达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5.
文章结合多部古本《石头记》以及"脂批",认为"终身误"与"枉凝眉"两首曲都是通过宝玉的口吻讲述了"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终身误"的主人公是宝钗和黛玉,而对宝钗有所侧重,它是形在宝钗,神在黛玉;而"枉凝眉"的主人公也是黛玉和宝钗,而对黛玉有所侧重,其中又时刻闪现着宝钗的身影。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也是曹雪芹表达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6.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贾宝玉与花袭人爱情举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贾宝玉为轴心的情恋姻缘关系中,小姐里宝玉爱的是黛玉,丫鬟里宝玉爱的却是袭人。宝玉对袭人的爱主要体现在:同袭人的关系格外亲密;能像关注黛玉那样关注袭人;在对待袭人与对待晴雯、宝钗、湘云态度异同的比较上宝玉更看重的是袭人。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情缘是一种理想的前世仙界情缘;宝玉和袭人之间的情缘是一种温暖的今生世俗情缘。  相似文献   

7.
人性无非包括三种境界 :真情、矫情、无情。《红楼梦》中的人物大致也可归为这三种境界。真情者若黛玉 ;矫情者若宝钗、宝玉、妙玉等 ;无情者则似贾珍、贾琏之流。真情的人性在《红楼梦》中是一种寄寓了作者理想的脆弱的存在 ;无情的人性则显示出作者对社会最大程度的否定和批判 ;而徘徊在两者之间的矫情的人性却背负了作者几十年的血泪辛酸 ,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追寻。该文从黛玉之真情、宝钗和宝玉之矫情试探《红楼梦》的人性世界  相似文献   

8.
人性无非包括三种境界:真情、矫情、无情。《红楼梦》中的人物大致也可归为这三种境界。真情者若黛玉;矫情者若宝钗、宝玉、妙玉等;无情者则似贾珍、贾琏之流,真情的人性在《红楼梦》中是一种寄寓了作者理想的脆弱的存在;无情的人性则显示出作者对社会最大程度的否定和批判;而徘徊在两者之间的矫情的人性却背负了作者几十年的血泪辛酸,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追寻,该文从黛玉之真情,宝钗和宝玉之矫情试探《红楼梦》的人性世界。  相似文献   

9.
在大观园中的姑娘中,最出色的无疑是宝钗与黛玉。情节上表现出来的二人因宝玉而起的矛盾冲突实际上有着深刻的文化冲突内涵。大致说来,宝钗身上体现的是儒家文化,程朱理学,封建礼教;黛玉则是道家文化的化身,有着傲世卑俗的率性任情精神。  相似文献   

10.
海棠诗与菊花诗的参与者——黛玉、宝钗、探春、湘云,是金陵十二钗中的真正主角,是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四个未婚女子,分别代表了宝玉对爱情、婚姻、亲人、朋友的看法与追求,是宝玉最为看重的四颗“无价的宝珠”。这四个女子无论是在美的表现形式上还是在心灵刻画的情与理层面上都构成相反相成的两对,成为读者认识红楼一梦的窗口。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宝玉挨打》这篇文章的教学往往只注重两条:一是封建正统派贾政和叛逆者贾宝玉之间的矛盾冲突,二是袭人、宝钗、黛玉三个人前后探伤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身份、地位、思想、性格、道德、修养、以及与伤者的不同关系。而忽略了对贾母与贾政这段精彩对话的赏析。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袭人和宝玉、宝钗、黛玉、湘云及平儿、鸳鸯等丫鬟所处的关系加以考察,发掘袭人的主要性格特征。把袭人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上去研究,会对这个人物的认识更为清晰。  相似文献   

13.
人们读了《红楼梦》,有的喜欢黛玉的多愁善感,才华出众;有的喜欢袭人的温柔和顺,处事稳重;有的喜欢湘云的意气风发,争强好胜…… 我读《红楼梦》,则喜欢宝钗.我喜欢宝钗够聪明,懂得适者生存;我喜欢宝钗够成熟,懂得经世致用. 不喜欢宝钗的人,皆因她太聪明,一个人步步为营到扮演任何一个角色都能恰如其分,这使旁人觉得恐惧.特别是在电视剧宝玉大婚一集中,黛玉命在旦夕,可宝钗却面带笑容,那笑容中还隐藏着几分得意,可想而知宝钗是何等自私.因此,宝钗城府深、心机重、冷血无情的形象深深烙在人们心中.  相似文献   

14.
宝钗拍蝶情节,前后有回避宝玉黛玉事、窃听小红情事、金蝉脱身事等.运用寓褒贬、别善恶的道德主义原则来评论,可以见出宝钗思想品性及为人处世原则.然若以象征手法与审美原则观之,它具有更深层的意蕴,即宝钗拍蝶,洋溢青春活力为其表,表现其无尽闺愁为其里;蛇及洞隐喻宝钗潜意识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之爱及性.  相似文献   

15.
宝钗拍蝶情节,前后有回避宝玉黛玉事、窃听小红情事、金蝉脱身事等。运用寓褒贬、别善恶的道德主义原则来评论,可以见出宝钗思想品性及为人处世原则。然若以象征手法与审美原则观之,它具有更深层的意蕴,即宝钗拍蝶,洋溢青春活力为其表,表现其无尽闺愁为其里;蛇及洞隐喻宝钗潜意识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之爱及性。  相似文献   

16.
宝玉挨打主要表现为父子矛盾。待客不周、王府要人、贾环告状,宝玉的倒霉事一件接着一件集中爆发,贾政对宝玉由“气”而“怒”而“暴怒”,最终逼出父亲对儿子的无情“笞挞”,使冲突达到了顶峰。而由宝玉挨打又自然引出王夫人与贾母的依次出面“阻打”,随之夫妻交锋,母子较量,情节再掀高潮。最后袭人、宝钗、黛玉这三位与宝玉关系最为密切的女性对宝玉的关心探望,则是余波荡漾,温馨细腻,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17.
菊花诗赏说红楼——从探春《簪菊》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云以菊花为友,黛玉当菊花为情人,探春视菊花为亲人,宝钗将菊花作丈夫,这四人所写之“菊花诗”是对宝玉情谊的诗化描写;而宝玉所写之“菊花诗”却是怡红快绿、追求自由之“浊玉”的夫子自道。十二首菊花诗,是作者精心编织的红楼一梦的影子,湘、黛、探、钗四人构成宝玉精神探索的四个角度,形成宝玉精神支柱的形而上四极,使此回书成为通部书的又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18.
【前面的故事】《红楼梦》第94、95回写到贾宝玉丢失了脖子上挂的通灵宝玉,之后就逐渐变得丧魂落魄、有些呆傻,"若有人和他说话他就笑,没人和他说话他就睡"。贾母等人忧心如焚。为了给他冲喜。决定赶紧把他和宝钗的婚事办了。因知道宝玉心里只有林妹妹,王熙凤便和贾母建议。设一个掉包计.让众人对宝玉只说是娶林妹妹.实际上和宝钗的婚事照办,骗得一时是一时。不料在贾母屋里干粗活的一个叫傻大姐的丫头。无意中把这个消息泄露给了黛玉。黛玉万念俱灰.病情急转直下……  相似文献   

19.
大观园学校又有好消息了——林黛玉同学的诗集出版了。 黛玉的诗集只送了3个人:宝钗、宝玉和贾代儒老师。黛玉说:“不懂诗的人我不送,否则会造成浪费。浪费了我的诗,也浪费了他们的时间。” 冷子兴校长从贾老师那里借来黛玉的诗集仔细欣赏。在学生时代就出版诗集是很不容易的。冷校长也喜欢写诗,如果印成诗集能出几十本了,可惜到现在一本还没出。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的人名,往往大有深意存焉。比如宝玉、黛玉、宝钗和妙玉,这是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曹雪芹的起名,可谓煞费苦心。钗、黛都和妇女妆扮有关,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封建少女。“宝玉”二字,一分为二,“宝”字和“钗”字相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