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通过若干重要历史资料,对中国大革命历史中涉及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了新的探讨。笔者认为,国共“党内合作”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唯一形式”,不存在“最好形式”问题;改组后的国民党,尽管其基层组织有较强的革命性,但权力为少数上层领袖人物所控制,其性质是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大革命的领导权缺乏足够的深刻认识,时有反复,从未争取到革命领导权。  相似文献   

2.
国共关系是我国统一战线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左派的关系又是国共关系的重要内容。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值幼年,缺乏统战工作的经验,对国民党左派的政策曾出现严重的失误。特别是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等鼓吹以“左派领袖”为中心的思想,主动放弃统一战线领导权,导致国民革命失败。为了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早期统战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深入总结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有必要将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左派的统战政策进行认真的剖析。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建议中共退出国民党未能实现的原因吴九占国共第一次合作采取了“党内合作”的特殊形式。当时,中共中央负责人陈独秀对这种合作形式曾有过抵触情绪和做法。随着革命的不断深入和国共关系的发展,陈独秀又多次“建议中共退出国民党”。本文仅就陈独秀为何提出这一建...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标主要是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一切力量为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党外各界人士和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开展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发动和组织了千千万万的民众,粉碎了投降派的阴谋,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5.
土地问题上的分歧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离开了这个条件,就会改变事物的运动形式和存在方式。国共两党由合作到破裂的事实充分印证了这一规律。诚然,导致国共合作破裂的因素很多,笔者仅就国共两党在土地问题上的分歧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作一初步探讨。一国共两党在土地问题上的指导思想不同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的根本原因。国民党“一大”,以中共党员个人加入国民党即“党内合作”的形式,最终实现了国共合作。尽管国共合作有一定的阶级基础、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然而,国共两党依然是作为独立的政治实体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发挥政党职能。在土地问题上,国共两党仍具有不同的指导思想,并因之形成了不同的土地纲领和土地政策,从而也构成了国共合作破裂的根本要素。  相似文献   

6.
1942~1945年国共关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了40年代国共关系的发展线索。皖南事变后直到抗战结束之前,国共关系经历了由斗争到谈判的复杂过程。这中间包括两党关于《中国之命运》的论战、周恩来及林彪等人赴重庆谈判以及赫尔利来华调解国共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以及国民党当局顽固坚持一党专政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能否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关系到民主革命的成败。国民党和共产党都认识到了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决定了双方的土地政策有所不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双方在如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方面时而合作。时而斗争。但是在根本问题上双方的分歧是无法弥合的。这就注定了国共两党不可能在合作的条件下完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本文试对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揭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的全貌。  相似文献   

8.
《河北自学考试》2004,(3):45-4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代表人物是○①毛泽东②刘少奇③周恩来④邓小平2、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和领导阶级的事件是○①五四运动②五卅运动③国共第一次合作④国共第二次合作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是○①中国传统文化②马克思列宁主义③西方启蒙思想④三民主义4、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①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时期②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③土地革命…  相似文献   

9.
唐加寿 《中学历史教学》2007,(7):F0004-F0004
图画说明: 图1:这是1951年6月18日的封面,标题写着:共产主义者周恩来。下面的小字写道: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这是周恩来第一次单独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的政策,仍然以国民党政权为正朔,认为国民党即中国。  相似文献   

10.
新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2003年12月第1版)的第一章第五节有几处改动:标题改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最后一节的阅读文字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内战大体停止,双方的关系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先后派周恩来、叶剑英、林伯渠、博古等,到西安、南京同国民党领导  相似文献   

11.
"北伐"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共两党有共同历史记忆的重大事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以北伐记忆的方式加以重叙,成为抗战动员的重要历史资源。北伐国共"合作"的历史记忆,成为中共阐述联合抗战、军民协作、重建"党军体制"的有力号召;国共"分裂"的历史记忆,为抵制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斗争求合作的抗战策略提供了历史借鉴,也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决维护民族利益的政党形象;"三大政策"的记忆,奠定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理论基础,打击了投降派和取消派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主张,有力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2.
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国共关系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反对右派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素以“国民党左倾之最高表现”著称。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这次会议并未引起史学工作者应有的重视。笔者认为,对于此次会议历史地位的科学评价,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史和民国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主题内容认知  本主题包含“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国民党的统治”和“国共关系与统一战线”两大内容。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的政党以及资产阶级政权及统治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内容。而国共关系和统一战线 ,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统一战线 ,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主题内容范围 :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大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统治、国共两次合作与两次对抗、中共领导的四次统一战线。主题复习目标 :把握国民党的发展概况和性质演变 ;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规律 ;掌握国共关系发展的脉络 ;分析国共合…  相似文献   

14.
1949年北平谈判是国民党败退大陆前国共两党最后一次谈判。此次谈判从提出到成行,国共双方都深受苏美对华政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军事上的胜利和发展强大,某种程度上使美国改变了对华政策,即开始对国民党的放弃和袖手旁观,也使斯大林重新审视中国共产党,并坚定了苏联对中共战胜国民党的信心。中国共产党正是利用了较为有利的国际形势,抓住机遇,猛追穷寇,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之间的合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于国共而言,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国民党确立了新三民主义的指导思想,完善了国民党党部组织体系,组建了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军队,提高了国民党的整体军事实力。与此同时,于中共而言,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展壮大了革命队伍,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争取到了部分革命领导权,为以后共产党独立开展革命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备考复习内容: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国共关系调整的情况及结果。(1)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后,认识到要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革命力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国共两党的努力下,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从而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2)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成…  相似文献   

17.
廖仲恺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核心人物,他得到孙中山及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各方的信任,主持国民党改组工作。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成为国民党党务领导人,在其领导的中央工人部、农民部、黄埔军校等部门重用共产党员,坚决反击右派分裂国共合作的图谋,巩固和发展了国共党内合作。在广东工农运动和军人运动中,构建了由廖仲恺领导、中共广东区执委策划、共产党员负责实施的国共合作的典范模式。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共三年半的运行过程中,既有其合作的丰硕成果,又有复杂的矛盾与冲突,最后终因国共矛盾的加剧而分裂。由于这次合作是在孙中山先生支持下,以国民党改组为形式而形成的,因此在考察合作破裂的原因时,了解和分析孙中山容共政策的基本动机和其改祖国民党的基本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上述问题上,以往好似形成了一种模式。一谈到国民党改组,就言称这是孙中山为了联俄容共而采取的措施;一说及国共合作,必然说是孙中山为了防止国民党在堕落中死亡,以联共求国民党新生的结果。以上的论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却又给人一种单薄无力的感觉。因为它无法说明,为什么孙中山在世时,国民党内迭起的反共暗流就没有得到彻底根除。国民党分共以后,其主体并没有因此而瓦解,反而在中国执政二十二年。因此,我们认为,在国共分裂原因的探讨上,除了揭示汪蒋等人的阶级立场变化外,很有必要了解和分析孙中山容共政策的动机与实践给国共合作带来的影响。 本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但总的看来,这一时期是内忧重于外患。华盛顿会议之后,中国被某一列强单独吞并的危检暂时缓解。因为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虽然他们的在华势力有强弱之别,但大致上形成了一种相对平衡。西方列强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从革命的彻底性上界定大革命的失败,还是直截了当从国民党夺取并独霸政权角度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失利,有一个背景不能忽略:这个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还只能做配角和助手,还不具备与国民党较量的力量,中国共产党要在这一时期夺得政权几乎是天方夜谭。当掌握武力的国民党破裂国共合作,独揽中国的控制权时,中国共产党当年事实上并没有与国民党争夺的余地。如果承认这一点,那所谓大革命失败的说法,就变得有点让人纠结,因为成功本来就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正因此,如唐宝林先生所说,要陈独秀为大革命失败负责,“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20.
国民党左派与第一次国共合作莫志斌70年前,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孙中山、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人曾为之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谁也不能否认,以廖仲恺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为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出力甚多,功不可抹。然而对国民党左派与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