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从科研层面评价相关国家在科学领域学术研究水平和能力的相对位置,支撑科研资源优化配置和科技政策战略决策,研究建立了基于科研论文价值的学术竞争力评估模型。运用文献计量学、创新网络分析法等方法和工具,研究形成了科研学术创新的数量、影响力、热点性与前沿性的表征指标,采用TOPSIS综合评估的算法,对领域的学术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估。在石墨烯领域对主要国家的学术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各表征指标反映的情况和综合排名评价结果,与本领域专家调查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高校图书馆知识创新是构建高校科研和教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分析知识创新内涵的演变,抽象出高校研究型图书馆知识创新的一般过程,论述其主要的质量评价方法。针对当前知识创新的不足之处,指出我国高校研究型图书馆知识创新的发展趋势,以指导图书馆知识创新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科研发展对经济进步和国家创新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对区域科研竞争力展开评价研究能够丰富理论研究并指引相关实践。以十四五规划中位列“优化提升”范畴的五大国家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区域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结合TOPSIS模型对城市群整体及其区域内的各省份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城市群科研竞争力水平差距显著,呈现为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的格局;各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增长极;区域内协调发展问题十分突出,京津冀在五大城市群中区域内科研竞争力差异最为显著;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二者科研竞争力评价表现虽居五大城市群的下游,其区域内各省份科研竞争力整体实力较为均衡。  相似文献   

4.
丁敬达  邱均平 《科研管理》2010,31(4):111-118
摘要:以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例,利用其最近三年积累的评价指标数据,提出一种对评价指标体系尤其是权重进行优化的思路和方法,并经检验表明其是科学和合理的。这种思路和方法不仅适用于科研评价领域,对其他领域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十四五”规划中位列优化提升范畴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和长江中游五大国家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区域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结合TOPSIS模型对各城市群及其区域内各省份的科研竞争力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城市群科研竞争力水平差距显著,呈现为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的格局;各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增长极;区域内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内各省份的科研竞争力差异最为显著;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二者科研竞争力评价表现虽居五大城市群的下游,但其区域内各省份科研竞争力整体实力较为均衡。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与大科学时代背景下,协同创新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全新组织模式。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源动力,发展协同创新模式,提高科研竞争力已成为必然趋势。笔者以高校内外环境为切入点,结合产学研用的优势,从总体设计、组织结构、管理制度、评价机制4个方面剖析了高校协同创新科研组织模式的构建要点,并以此为基础尝试完成高校协同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框架,以期为高校协同创新建设、提高科研创新水平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7.
为准确评价地方高校科研核心竞争力,进而为高校及教育或科技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善了科研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构建了地方高校科研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用未确知测度模型对地方高校科研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实证分析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客观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提高科技创新竞争力能加快经济增长效率,改善产业结构,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创建科技创新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因子分析探寻影响中国7个区域科技创新综合水平的主要原因,并使用聚类分析法把科技水平接近的区域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工业企业科研项目与投入,教育与科研机构科研能力与区域高技术产业科研能力是影响整个区域科技创新竞争力的主要因子。将技术创新与区域的教育创新结合,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9.
从主要影响因素-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地区和评价产业4个方面,对涉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及实践,分别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目前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既非常多样化又具有一些共同点。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同特征,提出对其创新力和竞争力进行归并评价。针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独有的特征,提出一种适合其特点的产业创新与竞争力评价方法,即从产品(装备)的视角,通过分析其产业产品的研发竞争状况,来综合评价其创新与竞争力。最后,以上海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为例进行实践和实证。  相似文献   

10.
医学院校科研绩效评价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医学院校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特点,基于系统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科研绩效评价的内容、评价指标与评价原则,提出了科研绩效评价的创新管理措施,为医学高校进行科研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Scopus数据库引文数据,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构建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对高水平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进行综合分析,从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创新力、科研发展力四个维度评价高校科研竞争力的现状、水平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发现,高水平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科研生产力水平已具有一定的优势、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科研影响力也不断扩大、有了显著的提升;但科研创新力、科研发展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高水平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应重视学术品质,关注国际科技前沿、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实质性合作,加大海外引智、引才力度,加快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改革、引导科研人员重视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8—2016年高等院校层面和省区层面的高校科技统计数据、知识产权保护等数据,引入知识产权保护作为门槛变量,实证探究产学研合作对中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影响的"沉睡荒漠"和"专利沼泽"困境。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有利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单一门槛效应,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间存在双重知识产权保护门槛效应。研究结果为当前中国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和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研究型大学科研培育机制改革要有愿景、激情和行动,改革的逻辑起点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一切"。从大学首要职能和美国一流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一切为了学生"是探寻中国研究型大学科研培育机制改革的缘起;"为了学生一切"要求中国研究型大学必须重构科研培育的理念、改革科研培育的评价标准、改善科研培育的内部治理机制、完善科研培育的激励机制、构建科研培育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以探讨大学图书馆竞争力与大学排名相关性为目的,选取65所大学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图书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对大学图书馆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图书馆竞争力综合排名与大学排名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大学图书馆竞争力排名与大学排名呈高度相关。研究结论可为提高图书馆竞争力、发挥图书馆在大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春玲  赵宝福 《中国科技信息》2006,(14):194-195,196
科研是高校发展的原动力和生命力,同时也是促进教学不断进步的有效手段,科研水平高低直接决定高校的发展。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评估高校科研水平的指标体系,然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建立了评估摸型,从而可以科学的、直观地评估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最后应用此评估模型,对五所高校科研水平的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为了促进高校的专利评价能力,更好地服务高校专利工作的推进,建立一种基于组合评价的 专利竞争力评价模型,对高校专利竞争力进行客观评价与认识。【方法/过程】将主成分分析法与熵权法结合,利用 模糊Borda法进行组合评价,并以福建省19所本科高校为例,进行专利竞争力评价分析。【结果/结论】为高校专利 竞争力的评价提供了新思路。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高校专利竞争力整体差距较大,多数高校没有平衡好专利数 量、专利质量与价值的关系,缺乏合理规划。根据评价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德国科研机构评估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科研机构的评估是目前国内乃至国际学术界都十分重视的问题,本 文结合国内 现有的科研评估情况,借鉴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2003年资助与排序的年度报告的评估 排序方法,分析和讨论在我国高校科研评估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在长三角一体化和“双一流”背景下,对长三角8所“双一流”高校工程学科研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其各自的优势与差距,旨在对高校工程学科发展提供指导。[方法/过程]构建工程学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从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创新力、科研发展力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高校工程学科研竞争力的表现。[结果/结论]近十年工程学科主要集中在大规模多变量控制系统、深度学习、多代理系统、物联网等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一区发刊占比最高,论文质量最高,科研影响力较高;8校生产高被引论文的能力仍需提高。  相似文献   

19.
University mergers fundamentally aim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ormance through resource integration by “reorganization”. However, whether university mergers achieve the latter goal has been subject to controversy. With the help of the “quasi-experiment” of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rged in the 1990s, this study determines the impact of university mergers on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ormance. Panel data of 431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1993 to 2013 in The compil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tatistics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and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 method are us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rg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ert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ormance due to excessiv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s and difficulties in cultural integration. The merger effect is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university participants and degree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erefore, university mergers cannot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unable to bring economies of scale and rather lead to diseconomies of sca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