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鲁迅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现行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两篇课文中“记念”一词多次出现,时而作“纪念”之解,时而有“记念”之意,的确令人难解。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有“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的称呼艺术是十分高超的,它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仔细品味,便会发觉其味无穷。一、称呼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烈士、爱国青年的无限尊敬之情。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鲁迅先生“向来这样想,这样说”,但当她为革命英勇牺牲后,鲁迅先生不再称她为“学生”了,而是称她为“刘和珍君”,对她表示了极大的尊敬。出于同样的原因,鲁迅先生称与刘和珍同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指刘和珍)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初看这句话很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刘和珍君的的确确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为什么在这里却被鲁迅“逐出了师门”呢?剖析句子中的两个中心语——“学生”  相似文献   

4.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用“记念”一词,长期以来,不少人感到疑惑不解。我在校内许多次讲授这两篇佳作,常有一些学生向我提出疑问:“为什么鲁迅用‘记念’不用‘纪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在校外作鲁迅作品教学辅导讲座,有位前来听讲的中学语文教师对我轻声说:“鲁迅将  相似文献   

5.
<正>《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创作的一篇写人记事散文,被收录在杂文集《华盖集续编》之中。此文以“纪念”为核心,以“抒情”为要旨,同时以犀利尖锐的笔锋加以“叙述”,在文风上将杂文的批判性、斗争性与散文的抒情达意功效相呼应,二者的互动生成了一种鲁迅独有的杂文式抒情笔致。运用叙事学理论对该文再次解读不仅符合其文本特征,且具有切实可行性。写人自然掺杂叙事,叙事不外传情,传情必讲方式。《记念刘和珍君》自问世以来,不断被奉为经典传诵,且常“驻足”于中学语文教材,文本所富含的独特风格和深厚、复杂情感,并非通过单一笔法达成。对于此文,该是常读常新,常读常解才好。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引用了陶潜的四句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现在,就所涉及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不成熟看法。一“亲戚或余悲”四句,见于陶潜的五言诗《挽歌诗》。陶潜的《挽歌诗》一共写了三首,《记念刘和珍君》引的四句在第三首里。  相似文献   

7.
抓住悲愤之情渗透学生思维我教︽记念刘和珍君︾山东莒南第三中学薛冬芳《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怀着满腔的悲愤写给烈士的悼词,也是写给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血的控诉书。大部分学生反映比较难学,如何教好这一课呢?列宁曾经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  相似文献   

8.
<正>鲁迅先生不愧为文章高手,同样是写纪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硬是鹤立鸡群,与众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他纪念文,情感单一,悲贯始终;而《记念刘和珍君》,则情感复杂,多味杂陈——有悲,有愤,有省,有恨。一、悲千古纪文(祭文)皆写悲,《记念刘和珍君》当然也写了悲,这是二者相同的地方。让我们先看看历史上的一些纪文(祭文)名篇吧。中国古代有三大祭文: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只是记叙了作者和刘和珍交往中的几次印象,并不是人物整个精神风貌全面完整的描述。刘和珍君到底是怎样一位青年,林语堂先生的杂文《剪拂集》有记述。“三·一八”惨案时林先生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兼学校教务长,刘和珍是当时英语系学生并且是校学生自治会主席,他们的交往甚密。刘的牺牲也让林先生深为痛惜。在同年三月二十一日,即刘遇难后三日,林先生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一文,该文对刘和珍记述较详。  相似文献   

10.
《记念刘和珍君》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我们现在重读它,更加体会到它的深刻意义,更加感受到鲁迅战斗精神的可贵。它是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等“前驱者爱的大(寿县)”,也是对反动统治者和帮凶等“摧残者的憎的丰碑”(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白莽作<孩儿塔>序》)。  相似文献   

11.
<正>鲁迅先生乃文坛巨擘,其文尤其是杂文常常被谓之匕首投枪,是可以用来解剖中国人的人性的。在鲁迅先生诸多的作品中,人物称谓常常有所不同,而其所代表的含义便有所不同。考虑到先生的文本常常给其中的人物提供一种存在的背景,因此基于文本的解读来了解人物称谓,不仅可以对文本加深理解,也可以对人性进行进一步的解读。《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被安排在教材的"直面人生"的"真的猛士"栏目中,仔细揣摩文中的人物称谓可以发现,余味无穷。一、中国人:先生怒其不争《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中国人"的只有  相似文献   

12.
词组辨析     
<正> 现行中专语文教材第二册选有鲁迅先生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刘和珍)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教学时,有学生提出问题:句中为什么要用到引号?从文章的内容来分析,作者是将自己与刘和珍做比较,从而表达对刘和珍烈士的怀念和赞扬之情.如果从语法角度分析,去掉引导,将会出现一个多义的词组: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  相似文献   

14.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中学教材中的传统篇目,经典篇目.说其传统,一则因其在中学教材中存在的时间较久,二则因其传承着一种鲁迅式文人士子的文风、文骨、文气;论其经典不仅因其是最具鲁迅式抒情风格的代表篇目,更因其强大的时空穿越力,表现了鲁迅思想的深邃性与前瞻性.其中,除了有鲁迅对爱国青年刘和珍的悲伤、哀痛、惋惜、敬佩之情外,还寄托着鲁迅对挽救民族危亡的新一代青年的深切期望.  相似文献   

15.
马超杰 《语文知识》2005,(10):19-19
鲁迅先生的名篇《记念刘和珍君》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几十年,影响了几代人。人们无不对那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真的猛士”深感敬佩。但细品“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一句,发现这位“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竞成了“惩创学生”“屠戮妇婴”的刽子手!《现代汉语词典》对“喋血”的解释是:“血流遍地(杀人很多)。也作嚏血、蹀血。”  相似文献   

16.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中学教材中的传统篇目,经典篇目。说其传统,一则因其在中学教材中存在的时间较久,二则因其传承着一种鲁迅式文人士子的文风、丈骨、文气;论其经典不仅因其是最具鲁迅式抒情风格的代表篇目,更因其强大的时空穿越力,表现了鲁迅思想的深邃性与前瞻性。其中,除了有鲁迅对爱国青年刘和珍的悲伤、哀痛、惋惜、敬佩之情外,还寄托着鲁迅对挽救民族危亡的新一代青年的深切期望。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比较阅读为例,借助“概括事件、人物形象”“把握叙事、抒情特点”“学以致用,完成推介任务”三大学习活动展开教学。力求在比较阅读中,让学生深度理解文本,体悟作者情感,从而提升深度阅读文本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8.
《第二课堂(小学)》2011,(1):123-124
2010年9月开学,教材大换血。有细心的读者发现,新版高中语文教材“被踢出去”的课文多达20多篇,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句。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引吭高歌(这里是指写文章)代替悲痛哭泣,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有人认为鲁迅先生用这句话表明了自己所以迟迟没有下笔为刘和  相似文献   

20.
熊军 《学语文》2009,(4):31-32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杂文中有着广泛影响的重要作品,评论很多,但有些评论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因此有再说说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