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当前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照搬书本教学、忽视对学生文化方面教育等问题,尤其是忽视将中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引起"中国文化失语"。文化失语问题的存在不仅无法有效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从现存的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许东旭 《海外英语》2020,(8):249-25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及,中国当代大学生深受多元文化的冲击,然而,大学生在认知、学习和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起到沟通的桥梁、沟通使者的作用.这篇文章主要从演讲竞赛的角度入手研究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中的文化失语现象,通过实例和数据分析文化失语严重的原因,认为教育、文化和语言构成了文化失语的主要原因.同时它提出通过课程改革、社会引导和学习语言学的知识改善当代大学生文化失语的现象,树立文化自信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赟 《考试周刊》2014,(81):84-84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学生和教师身上都具有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具体表现为只输入而不输出,弘扬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本文首先概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研究背景与中国文化,然后阐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研究设计,最后提出了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侧重西方文化忽略本土文化,导致大学英语教学出现"文化失语"现象。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并相应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的腾飞使得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我国开始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播。但是在英语口译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流时,经常会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无法将中国文化顺畅的用英语表达出来。本文通过研究文化失语现象,深入分析了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改进方法,以期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6.
语言作为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应该是双向的,可现如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处于缺失的状态。本文描述了中国文化的失语现象,并进一步从各个层面剖析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最终提出解决文化失语现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探究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途径,从而改变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培养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英语人才,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8.
高职英语教育中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本文描述了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总结、探讨了造成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深层原因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于鸿雁 《海外英语》2012,(11):90-9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传播媒介。"中国文化失语"是目前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英语教材和教学普遍忽视对学生进行中国本土文化的灌输,造成我国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能很好地用英文去表述本土文化而屡屡出现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英语成为世界第一语言在中国普及之后,我国也逐步加重了对本国文化的保护力度。在英语专业的中国文化教育中,"渗透"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该文分析总结了目前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通过观察课堂教学和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牟晓 《英语广场》2018,(10):98-99
当今,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成绩斐然,但教学过程较重视西方文化,而忽视我国文化的传播,出现"传统文化失语"现象。本文通过分析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失语"现象及其造成的原因,探讨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解决文化失语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意义日益提高,而中国大学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缺失的问题又日益凸显,由此有教育者疾呼应调整大学英语教材以增加中国文化渗透。而本文作者则认为这建议有不合理之处,首先,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根本原因是文化知识缺失,而非英语表达方式缺失;其次,在调整过程中,"具体选择哪些内容"和"具体在哪个阶段使用"这两个关键问题目前尚没有得到合理解答。同时,此类建议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际效用并不大。因此,本文作者认为调整大学英语教材以增加中国文化渗透应慎行。  相似文献   

12.
少数文化强国实施文化霸权政策,国际文化交流的不平衡使中国文化尴尬失语。当前,中华民族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国际文化交流呈现东方转向。外语教育应凸显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意识,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使学生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跨文化人"。  相似文献   

13.
中国英语指的是被具有中国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普遍使用,带有汉语语言和文化特征,能达到语言使用目的,并被其他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英语使用者接受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的民族身份标志可以从社会语言学、二语习得以及跨文化角度进行论述,在英语教学中保留民族身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意识到中国英语的存在并把中国文化植入英语教学将是对现有文化教学的有力补充,有助于英语学习者克服“中国文化失语”,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中非友好交流进程中,文化的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然而,中非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型式,由于文化型式间发展的不平衡,它们在交流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困境与障碍。教育是文化交流的重桥梁和纽带,在消解中非文化交流困境中,中国对非教育负有重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除了教会大学以外,外国人还有不少以个人、集团或政府的名义,对华投资兴办大学。这些大学的创办虽然出于投资者不同的目的,但在客观上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和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他们引进和利用外资及先进的教育资源,增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实力;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学习外国文化,并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了中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集体记忆,是独特的文化意识基因。高校作为国家、民族文脉历史传播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高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和天然的联系性,可着重围绕深入挖掘地域传统文化资源,整合校园、校史文化资源,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改革,活络传统文化交流机制,深化高校传统文化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探颐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育人有机结合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漆器和漆艺最早产生在中国,远自汉代开始向外输送,并代代相传,不绝于迹,构成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然而,有关中国漆器,漆艺的文献记录和研究相当匮乏,有关漆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关系也注意不够,本文通过搜索考古和中外文献资料,着力对中国古代漆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表现作些勾勒,以显示中国古代的漆和漆艺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表征和关键途径。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中泰高等教育合作交流中的科研合作、学生流动和机构合作情况发现,当前中泰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已取得重要进展,两国在人文社科和艺术领域蕴藏巨大合作潜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泰经贸合作的良好态势、丰厚的奖学金项目、中国高校的国际化视野是吸引泰国学生的潜在增长点;存在中国高等教育现有实力对泰国学生的吸引力相对不足,中泰高校在高等教育合作中的活动空间还极为有限等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新时代深化中泰高等教育合作交流要扩大人文社科和艺术领域合作,增进中泰文化交流与互信;提高留学生质量和管理水平,坚定不移地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高校在中泰高等教育合作中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人类的最高理想和目标是建立生态文明的社会,文化生态也是目标之一。作为全球通用语的英语,在一定时期内曾被高度赞誉,但英语文化的强势地位导致世界文化生态环境的发展不均衡。本文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跨文化交际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文化生态理论为基础框架,反思导致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原因,探究学生在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时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为改进高职英语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上,留学教育在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社会变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我国留学教育的性质和特征,结合近现代史的分期,将近代以来的留学教育分为四个时期,分阶段进行历史回顾,评述各时期的历史贡献或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