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上帝也疯狂》流露出了美国的大国意识,呈现出浓厚的后殖民色彩.但是影片也流露出导演强烈的反后殖民意识.导演通过对东方世界的真实还原,对西方世界的经典剖析,以及东西方人的交流对话最终取得成功(成功解救了人质)来表现出对东西方世界平等对话的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2.
冯正斌 《文教资料》2010,(13):16-17
通过分析《蝴蝶君》中被遮蔽的女性性别扮演和西方强势传统及其后所代表的东西方权力关系,本文作者对《蝴蝶君》“解构”或“不完全解构”等定论作出强烈质疑,并且认为剧本真正具有的是“伪解构”本质.不仅加重了西方对东方的固有偏见.而且是东方主义在新时代依旧顽强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瓦雷里与中国两个文学青年梁宗岱、盛成的相逢、对话、交流是双方在各自徘徊状态下的历史汇合:是西方对东方的召唤、选择,东方对西方的寻找、应和的时代回声。他们互为朋友和向导,在平等、友好、亲善的氛围中互为媒介互相引导,出于对中法文化交流的热情达到了共鸣,在心灵上达到了共识。瓦雷里通过盛成创作的《我的母亲》与现代中国对话。他以他的中国弟子为媒介,对中国文化作了广泛深刻的观照和思考。他批判欧洲中心论和欧洲由来已久的对中国的误解、轻视、偏见,认为西方人和中国人必须亲近共处、共生互补,不同的民族应亲近共处,为此要进行"心印而神会"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莱辛在当代西方所接受的苏非主义是古老东方宗教哲学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它跨越了东西方地域和文化的界线。在作品中莱辛始终把苏非思想作为自己突破思想桎梏的手段和媒介,东方的感悟和西方的理性在她的作品中互相渗透合而为一。莱辛对以苏非主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思想的接受和提倡,是一个西方知识分子与东方进行的对话。在平等而开放的对话中,莱辛试图让西方人能用"他者的眼睛"来重新审视自我和反思西方狭隘保守的文化观,让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互相交流补充共同发展。这种强调多元之美的文化观正是当今世界发展所需要的,是莱辛与苏非主义关系研究中不可忽视的维度。  相似文献   

5.
黄哲伦在《蝴蝶君》中巧妙地将一个真实的故事与明显带有东方主义色彩的歌剧《蝴蝶夫人》并置,颠覆了东西方权利关系,成为与东方主义对立的声音。由于伽利玛受东方主义的影响,以定势的思维方式和偏见看待东方人,最后成为东方主义的牺牲品;而宋俐玲利用西方人对东方人的偏见达到了她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东西方历史比较研究,特别是现代化进程研究是历史学领域的一个热点。为何西方能发展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东方则发展缓慢、停滞,原因何在?从西方对东方的残酷掠夺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即东西方社会发展问题除了各自的内因外,一具重要的外因就是四百余年来西方对东方残酷的殖民掠夺,使东方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方、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东方则被掠夺得贫穷落后,失去了应有的物质基础,而今还处于建立新世界的艰苦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东西方心理学中各自两个重要心理学概念———集体潜意识和阿赖耶识进行对比考察研究,提出了东西方心理学思想的交汇点及其整合的基础———阿赖耶识,以构建东西方心理学对话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东方主义的实质是西优东劣的区分。美国华裔剧作家黄哲伦创作的《蝴蝶君》将普西尼《蝴蝶夫人》一剧中所隐含的性别关系、东西方关系以及殉情方式均颠倒过来,对东方主义的完全解构——不仅解构了西方男子脑海中作为东方女子典型的蝴蝶夫人的刻板印象,而且也颠倒了原有的东西方权力关系,成为与西方中心主义相对立的他者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东西方文化对话和交流的广度、深度上,都取得了空前的进步。既没有了纯粹的西方文化,也没有了纯正的东方文化;西方是世界的西方。东方也是世界的东方。既有东方文化的西方化,也有西方文化的东方化,东西方文化在碰撞、冲突中寻求着对话、融合,在引进、借鉴中进行着批判、排斥。在共同性中寻找着差异性,在差异性中寻找着共同性。  相似文献   

10.
吴歌 《教师》2008,(22):103-104
本文浅析了东西方音乐文化不同之处,提出了实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想,并对东西方音乐文化平等对话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1.
16世纪左右,东西方的许多国家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亚洲东方一些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绝不低于西方。但到了18世纪中叶,东方终于在社会发展的竞赛中输给了西方。东方停滞不前走向衰落,西方却跑在前面,率先进入资本主义,并“最终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势”,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东方主义是西方虚构东方的一套思想体系,其话语霸权阻碍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文章通过对<南岳之秋>中意象的分析,体现了英国现代诗人燕卜荪对东方主义的话语成见的有意识纠正,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形象的思维定势,并探寻了燕卜荪在后殖民语境中再现真实中国的思想根源.同时,阐述了东方主义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揭示了超越东方主义需要东西方学者的共同努力,要挣脱东方主义的桎梏,就必须具备回归历史客观现实的有意识纠正.  相似文献   

13.
王鉴 《西北师大学报》2005,42(6):101-101
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教育问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事实上由一个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的神话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教育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多元文化与少数民族教育的研究领域也缺乏相应的对话。在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学者话语与研究中缺失对东方传统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吸纳,东方国家的研究者又以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乃西方移民社会的产物为借口而不积极关注。中国古人所讲的“他山之石”也就“难以攻玉”了。西方…  相似文献   

14.
自从东西方接触以来,西方就展开了对东方的想象和建构。东方的形象,虽然在东方主义的漫长历史中形态各异,但总体看来,东方主义幻想中的东方形象又具有一定的模式性和持续性。本文以电影《蝴蝶君》为倒,结合东方主义历史中发生的典型事件,分析被模式化了的东方形象。对应于东方主义者的矛盾心态——对东方征服的贪欲与曲解的憎恶,“一半像邪魔一半像小孩”正是模式化东方形象的最好表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为基础,初步探讨《Pocahontas》中的东方主义元素。这部影片改编自真实历史,但迪斯尼站在西方的立场上,用东方主义的偏见来看待这段历史以及故事中双方代表的印第安文化和白人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东西方的宗教文化观念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两者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历程也是各有风采。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对东西方对待宗教文化的态度之不同进行了明了的分析,然后以东方的佛教和西方的基督教为例,对东西方文化对其宗教的影响及其导致的重要差异作了对比分析,最后对两大宗教文化的历史传承差异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后殖民主义将后现代主义理论运用于对东西方关系的解释,将西方的东方学的实质归结为东方主义,其核心理念是西方中心论。作为西方关于东方的话语系统,东方主义是一种以西方为中心的权力认识论,是西方试图控制东方的一种思维模式,其中浸透着强烈的西方中心论和文化帝国主义倾向,其宗旨是为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张和控制进行合理性论证。  相似文献   

18.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中提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东方从属于西方”这个概念。一、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概念理解东方是指亚洲国家,西方则指西欧的资本主义国家。东方从属于西方是指工业革命后,东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负数在东方及西方发展的历史,以及负数的记法和运算法则,基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负数发展史的差异,分析了东西方数学思维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民族,有着横跨欧亚大陆的辽阔疆域,又有着一部徘徊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历史。所以,俄罗斯的民族精神是东西方两种因素相互角力形成的,其中西方特色占有绝对地位,但东方特色也不容抹杀。文章着重谈论了俄罗斯民族精神中的东方特色及其对俄罗斯民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