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祈福求子是指已婚女性向神灵祈求能够早日怀孕得子的风俗活动。年轻夫妻的父母、亲戚,甚至包括邻居们都期盼能够早日得子,但这也并不是意味着大家不愿意等待孩子的来到。孩子不仅仅是延续了父母亲的血统,还构成了家庭、地域社会的成员,他们联系着未来的存在,因此,不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从古代开始就有祈福求子的风俗。本文就中日民间祈福求子的风俗做一考察。  相似文献   

2.
合阳县黑池镇北雷村的三后庙祭祀及"拾炮皮求子"风俗已延续数百年,至今不衰。该风俗来自合阳独有的"圣母崇拜"。该活动从组织筹备到形式、内容均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3.
敦煌遗书中关于求子方术的记载,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唐代敦煌地区民间的求子习俗状况。敦煌遗书中出现21种求子方术,寄托了唐代敦煌民间对求子的祈盼,同时通过对这些求子方术的来源与象征意义的探讨可看出敦煌求子方术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4.
曾亚玲 《考试周刊》2012,(90):23-23
民国时期东北庙会风俗内容丰富,涉及宗教、社会生活、民间信仰等方面。东北庙会有祭祀、求子、求健康、祈福消灾等典型的民俗风情,还有跳墙、烧替身、乞讨、残身等陋习。  相似文献   

5.
求子母题是一个具有古老文化内涵的叙述单元。在蒙古族和突厥语诸民族民间故事中得以频繁出现。从文化视角解读,求子母题与北方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的生育观念、萨满教信仰有密切的联系。长期的历史接触、共同的大语言资源、共同人文地理环境、原始宗教信仰以及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等诸因素是蒙古族和突厥语诸民族中产生共同母题形式的主要原因,这是广大少数民族民间文艺家值得思考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6.
池州源溪村傩活动中的"求子"习俗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其显著特征是:其一,打上了山区社会文化的烙印,体现了鲜明的地域色彩;其二,生殖崇拜是"求子"习俗的主题,宗族和宗教是其得以实施的双翼;其三,公开宣扬与隐秘回避有效地调适了封建传统在性问题上理论与实践的困惑,兼顾了重伦理和重子嗣的双重目标。以源溪村"求子"习俗为代表的池州傩活动演绎着人神在场的对话,体现着人神互惠的效果,寄托了一种希望,表征着一种言说,连接着一种血缘亲情。  相似文献   

7.
周代“会男女”之俗 ,通过其最终目的———婚配生育、繁衍子嗣的分析应属尚子习俗。《诗经》中《郑风·溱洧》便是此种习俗的反映 ,同时郑国之“会男女”还有其以阴阳五行观念为思想基础、以水禳火的特殊性原因。此外 ,“会男女”期间还有另一古老的风俗———祓禊 ,是一种除灾祈福的宗教活动 ,当然其目的因人而异 ,因事而异 ,但其中有所谓“祓禊求子”即以水除邪崇 ,从而求子 ,亦为原始先民尚子习俗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晚清旬邑县民间祈雨风俗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祈雨丰年是中国民间水崇拜信仰之一。这一民间习俗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不断延续、传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异,形成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祈雨风俗。陕西省旬邑县晚清民间祈雨风俗的来历、方式及过程,从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仪式中所体现的西北农村普遍存在的信仰形态,对研究民俗学、历史学等学科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神"支配一切的传统社会里,人们祈雨贺晴、消灾祈福、求子生财等都依靠神明的保佑,因此酬神献戏便成为一种风俗。酬神献戏往往以家族、宗族为主导,在佛山,酬神戏或神功戏则以八图里甲、世家大族为主导。在节庆时聘请戏班演出酬神戏有利于社区的整合及和谐氛围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根据实地考察调研,认为广州市南沙区民间信仰的神祗以海神天后为主,龙母、龙王、佛教、道教及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多神信仰共存,体现了南沙民间信仰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民间信仰的多元性,主要是源于民众需要的多样性,他们希冀通过对神灵的祭祀和祷告来达到祈福禳灾的目的,以满足、解决人自身心理和精神的需求和困惑,从而实现了实用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石刻资料和传统文献表明 ,辽代家庭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佛教文化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在思想上 ,拔苦灭罪、行善积德、祈祥增福、报恩尽孝这样以佛为本、儒释相融的观念成为主流 ;第二 ,在家庭财产的处置上 ,出现了组织佛教邑社和捐资修建寺院、佛塔 ,刊刻佛经等助佛现象 ;第三 ,在日常行为上 ,除了剃度出家以外 ,还出现了大量的居家念佛、诵经立幢的现象 ;第四 ,在生活习俗上 ,生子取名用佛号、妇女化妆用佛装 (妆 )、节日庆典遵佛诞等成为时尚。到了辽代中后期 ,这种影响在长城以南燕云地区汉族下层民众的家庭生活中表现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幼儿教育的“实然”状态主要表现为远离幼儿现实生活,忽视幼儿当下生活。幼儿教育的“应然”状态应达到让幼儿成为幸福幼儿的目标,这要求幼儿教育必须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把幼儿当成幼儿,让幼儿生活在童年里;关注幼儿的可能生活,为幼儿创造发展的条件,引导幼儿积极建构他们的完美生活。  相似文献   

13.
商代旱情时有发生,殷墟卜辞中有诸多求雨的记载。商代祈雨方式有燎祭祈雨、焚巫祈雨、向神灵祈雨、巫舞求雨等。商代祈雨舞深受蚩尤文化的影响,商代祈雨舞的起源与蚩尤部落的巫术祈雨活动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从民俗角度对祈雨进行探究的文章屡见不鲜,而以诗歌为踏板,透彻表现祈雨意蕴的论文却所见不多。通过对宋代祈雨题材诗歌的研究,对其内容展开具体分析,可以反映出祈雨前后宋代社会的真实情况,同时可深入了解到宋人的精神世界,了解其独具特色的祈雨观。  相似文献   

15.
古人在三月的“上巳节”要到水边进行沐浴、祓除不祥,同日也要在水中进行“流枣浮卵”的活动事项,究其实质,“流枣浮卵”与古人的祈子心理有密切关系,二者是古人上巳节祈子仪式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宋代宗室参与海外贸易主要体现在担任市舶官员、参与祈风典礼和参与海外贸易等方面。他们在管理海外贸易,祈求海船航行平安,直接参与商业活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与宗室的贡献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祈雨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重要的祭祀与礼仪活动。宋朝因为旱灾频繁故而屡有官方与民间组织的祈雨行为。其中官方祈雨行为又有不同活动主体,按照祈雨祭祀礼的等级,其活动主体可大体分为中央有司、皇帝、宰辅与百官以及地方各级官僚。这些活动主体出于不同原因成为祈雨活动的组织者或主持者,他们的行为蕴含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与政治意味。  相似文献   

18.
汉代帝王将山岳与河流的祭祀纳入祭礼,使其成为国家祭祀活动的一部分,元氏汉碑中祭祀山神的文字正是东汉帝诏的反映。碑文记述了元氏县境内名山纳入国家祭礼和建祠祷山求雨的内容。祭祀元氏诸山神的费用主要出自郡县的地方财政,地方财政困难,可申请朝廷财政资助。碑文中的“王家”指朝廷,“王家钱”和“王家经钱”是中央财政经费,不是常山国的经费,也不是常山王私人的费用。东汉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名山活动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灾害救助方式。  相似文献   

19.
渤海渔村剪纸构图精美,剪纸作品体现出渔家妇女独特的审关情趣和心理诉求,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很丰富的,具体表现为:祈求降福辟邪,家庭吉祥平安;祈求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祈求出海的亲人平安归来;宣示伦理道德,教育子孙后代;表达对美好生活的享受和热爱等。  相似文献   

20.
"单独二孩"政策一公布即引发多方关注。在对"单独二孩"政策的原因分析基础上,交代政策的意义和主要的受益人群,提出一种具体测算"单独二孩"政策影响下多出生人口数量的方法。另外,提出关于"单独二孩"政策几点思考,包括政策指标的错位现实、政策导致的"婴儿潮"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