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化与中国优秀伦理道德传统的继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现代化与道德文明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现代化的时代。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伴随物质文明发展的是精神文明的发展,作为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德文明也是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化的道德文明,孕育和成长于现代化的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之中,是人类精神文明合理的继承和发展。而这种精神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或成  相似文献   

2.
科学的发展和理性的高扬标示着启蒙运动以来的社会进步,而在《论科学与艺术》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却认为科学的进步是道德败坏的根源,文明的演进反而意味着人类的堕落。他以"自然"价值优先的逻辑,论证了科技进步与风俗败坏、理性高扬与道德情感衰微的内在联系,从外在风尚和内在情感两个层面展开了文明社会的道德难题。这一难题开启了对理性主义和科技文明所标示的启蒙的反省,揭示了社会进步背后隐藏的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3.
人类历史上的理性追求本来是丰富多彩的,但现代唯科学主义理性观却走向绝路,非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泛滥就是明证。我们必须在全部人类生活的丰富实践基础上,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基础上整合人类理性之分裂,丰富和发展人类理性。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是表征人类从传统向现代演化发展的普遍性叙事方式,“轴心期”奠定了演化发展的文明基础。“轴心期”中西文明型塑了具有不同超越视野的文化传统,孕育形成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不同路径。近代以来中国重塑“新道德”再造“新社会”重建“新国家”,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的现代化相比,中国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特征,是德性和理性、国强和民富、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文明传承和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这条道路不仅改写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为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而且还重塑了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为人类现代化发展拓展了实现途径;更重要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重估了人类传统文明的现代价值、为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提供了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是20世纪的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卢梭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作家,他们尽管相隔一个多世纪,但他们的文学审美理想却是惊人的相似,都对人类的现代化文明表示质疑,都对"乡下"的人文环境极力推崇,都将道德、情感而不是理性作为衡量社会和个人的标准,得出情感高于理性,道德优于科学的结论,并发出"回归自然"的呐喊。因此,他们反对现代城市文明,提倡回归乡土文明;反对工具理性,提倡回归内心世界的自由;反对世俗化,提倡回归自然人性。  相似文献   

6.
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理性主义,“理性”贯穿于人类的认识,人类的实践和人类的道德活动,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自身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本文拟就欧州大陆哲学中理性外延发展的线索,论述理性观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并略为申说在此哲学背景下教育理论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是西方传统理性主义本身危机不断发展和深化的产物,其反理性的背后潜藏着深沉的理性目标。从文明与异化背反规律来看,它在人类精神文化发展历程中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它作为一种认识形式和思维形态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有其存在的内在必然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主体自我认识的深化和人类自我意识的新觉醒。  相似文献   

8.
“西方中心论”的产生源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文明在不断超越东方文明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优势。典型的“西方中心论”是通过对西方文明传统的系统性哲学反思,以及对理性主义文化基础的普遍性论证,进而上升到文明发展层面的“文化优越”。现阶段,由“西方中心论”思维方式所主导的全球交往方式已无法满足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不但在思维层面对当前人类全球性交往进行价值规约,而且在实践层面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路径指向。具体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方式主要包括三大层面的革命:一是文明由对抗、冲突走向交流、互鉴的理论革命;二是现代化道路由一元决定论走向多元共生论的道路革命;三是价值理念由单极独断论走向多元开放论的价值革命。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区别于“西方中心论”且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新理论和思维方式,为21世纪人类的生存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理性主义文化模式为核心的现代工业文明在极大地促进人类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自身发展的困境。后现代主义在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激烈批判下却无法掩饰其与传统理性主义的历史渊源关系。现代理性主义以其有限性、不完善性和悲剧意识的新特点昭示着成熟理性的一种人的生活世界的内在机理和人的生存的内在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0.
以启蒙理性为基础的现代性,在它确立之初就隐含着盲视,带着鲜明的乌托邦特征,在现代化过程中,乌托邦的设想对现实造成很大破坏。后现代主义兴起的根源就在于纠正现代性的盲视,但后现代主义的极端哲学立场,把现实完全非真实化了。把人类一切文明成就看成是乌托邦,后现代主义的这个错误必须予以批判。维护客观真实和理性真实,仍然是走向二十一世纪哲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道德教育的一个失误,在于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脱离,使发展人的德性的道德教育成为思想品德知识的教育。这种“美德袋”式的教育,把受教育者变成盛装各种美德的袋子或容器。道德教育被教育者从生活世界中抽离出来,由教育者通过各种教育教学形式一味地向受教育者强制灌输。更由于长期以来唯智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道德教育逐渐地走向了唯“思想品德理性”。道德教育完全忽略了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生活目的和主体道德体验,导致道德教育的生命活力和育人魅力荡然无存。当代道德教育只有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丰富多彩的交往的现实生活世界,才能重新散发其育人魅力和显示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独立的个体价值把握,在极其重要的程度上关系着社会经济进步和社会文明形象的塑造。当代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稳步发展、工业化进程全面展开的关键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和社会的深度分化,社会个体走向独立,其利益获得超越传统先赋性的平等界定,因而个体价值从传统的否定态走向肯定态。这就需要我们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上,做出解决问题的理性观察、理性把握和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是中西方古代社会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在德行伦理的研究中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中庸(中道)原则。两者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比较接近,但仍有些微的区别,此区别伴随着圆点儒家的发展而越发显著,原因之一在于提倡中庸的目的之不同。儒家对社会之和谐的过度追求带来其“往后看”的思维方式,因传统和保守而走向道德理性主义;古希腊之中道因以个人幸福为出发点而产生“向前看”的思维方式,因进取和创新而走向科学理性主义。  相似文献   

14.
郑航 《中国德育》2024,(5):37-42
美好生活是完整人的完整生活,是有意义、有价值、“值得一过”的生活,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由实然走向应然的生活。理性内在于生活之中,美好生活经由理性而达成。理性德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道德理性生长,核心在于培养道德思维、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建构道德图式、发展道德自我则是其关键。  相似文献   

15.
阿富汗尼认为伊斯兰教是一种信仰的理性主义体系。他推崇理性,认为哲学和科学都是人类理性的表现形式;他强调哲学理性的历史地位,认为伊斯兰教衰落的根源之一在于近代穆斯林各民族对于哲学理性的普遍轻视;他坚持以理性为基础的宗教观,认为人类只有依靠理性才能获得终极幸福。  相似文献   

16.
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哲学的智慧在于反思。虽然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已成为过去时,并不断受到非理性主义等的责难,但我们不能否认人类的理性探索不仅推动了科学的进步,而且也推动了社会和政治的进步,其蕴涵的科学精神以及对真理、统一性和自由的追求是值得我们再一次反思的。  相似文献   

17.
理性主义发展观的基本信条可以概括为:(1)人类历史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人类理性的进步;(2)人类理性就是在牛顿的物理学探究中得以典型体现的理解和探究能力,在方法和逻辑上体现为自然科学方法,它是人类知识探究的统一方法;(3)理性的进步(或知识的进步)决定着人类历史的全面进步,知识的进步势必导致道德进步。这些基本信条貌似有理,实际上在其背后隐藏着很大的危险。对理性主义发展观进行重新审视及超越,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它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局.为落实这一部署,我们必须思考和处理这样几个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抑或外在附加?是科学理性使然抑或一种道德诉求?是体现人征服自然抑或顺应自然的态度?这些问题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市场经济之间、科学理性与道德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些关系,我们往往只谈论两者之间的统一性,而忽略其对立性.缺失对对立的深入研究就无法真正达到统一从而为实践提供指导原则,也就无法真正深入持久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个体的道德行为能力,这决定了道德教育的过程要培养学生道德理性思维,形成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现实生活中,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明显缺失,不能适应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要求,究其根源在于对德育目的的误读和道德教育过程中灌输教育方式的普遍存在。为此,我国道德教育亟需实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式的路径转换:从知性走向人性,回归生活;从理论思维转向实践思维;尊重学生的道德选择自由以及创造"道德的可发展区"等。  相似文献   

20.
人的行为的特殊性在于有选择的理由,有一定的理性支配。从更高层次看,它又具有道德意义。而理由、理性与道德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起着不同层面的支配意义、控制作用和调节功能。它们为人的行为自律提供基点、支持和生成作用。分析理由、理性与道德的特点和关系有利于大学教师群体在实施行为选择时相信“理由”,重视“理性”,体现“价值”,把握“应当”,使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让有理由选择的人更理性,让理性的人更理智,让理智的人更智慧,在此基础上的道德行为才更有利于人的完善和人类的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