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课程理念的落实与教师行为的转变密不可分。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英语教师应做到:改变传统的英语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积累,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要求教师在参与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转变与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经过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自己对新课程有了更深的体会。我认为新教材最主要的两个特点:一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由、多项交流和探究行为方向转变。二是突出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新教材把化学知识与现实的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把化学知识尽可能的运用到生产、生活实际中去,从而更好地体现了学习化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之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准确地理解和牢牢地把握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进而要准确地理解和践行围绕核心理念的一系列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包括:①要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②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③要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④要明确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师生的发展,体现评价的人文关怀。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含的理念,我们才能认清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才能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4.
在新形势下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课程理念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以前,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快新课程理念与学科的整合,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化学教学成绩,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卓智聪 《中学理科》2005,(11):14-15
(一)新课程理念与以前数学教学观念的区别.在新课程的使用中,我理解到:课程的改革既是基础教育的改革,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改革.原来教学观念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头脑中的知识,而与实践能力脱钩,几乎没有实践能力,教师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及解题能力的本领.而现在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目的,把学生从观察现象改变为探索现象的观念上来,培养学生要有实际能力的本领,也就是要求教师把那以往的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观念彻底地转变过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构建一个探索性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因此,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持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的好坏关系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成败.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是课程观以及学生观、教师观、学习方式的转变等。笔者在使用人教版高巾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二册、选修全一册(以下统称“现行教材”)过程中,按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因“材”制宜,力所能及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主动探索与实践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广东大地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落实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角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一系列新的教学观念,正在不断影响着广大教育工作者。但是在常规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少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的进行,我市有幸成为了课改实验区。按照新大纲的要求,新的教学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如何落实新大纲的理念?如何在每一节课中去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根据前阶段的新大纲学习和近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在班级教学中建立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如火如荼展开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数学课堂教学已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教学策略和方式不断革新,是课改实验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展示和追求的亮点;这里面,基于“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社会实践,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而触发的情境化教学思想的运用更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0.
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很多教师都自觉地将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理念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把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这对于培养和造就一代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然而,无论是资深专家的  相似文献   

11.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落实到教师身上,即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  相似文献   

12.
国家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调整和改革了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宗旨在于推进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而教学改革最根本的环节是教学思想的变革。然而,要将教育改革的新思想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身处新旧教育观念激烈碰撞和转型时期的一线教师来说,甚至可能是十分…  相似文献   

13.
生物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性学习为突破口的改革。而生物探究活动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设计并组织好科学探究活动,是生物教师贯彻和落实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探究活动,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14.
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很多教师都自觉地将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理念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把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其深层次的育人价值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这对于培养和造就下一代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实施新课程中教学观念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对于课程改革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教与学是课程从理念形态转化为实际效果的媒介和手段,任何课程改革只有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层面,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才能引起学校教育的深层变化,也才能真正实现改革的理想。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学与学习方式也提出了变革的期望,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观念,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一、教学观念的转变本次课程改革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动了一次“大手术”,一些新的课程形态如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成为引人注目的“亮点”,集中体现了新课…  相似文献   

16.
我的教学观     
赵良淑 《考试周刊》2012,(86):167-168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走进我校校园,走进我校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之中。我校的教学改革中。最吸引我的就是“三围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为了更快地适应并参与到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之中,为了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中的学生的学习观及教师的教学观对我有较大的启发,改进了我的教学行为,也提高了我的心理素质。如今,我正坚守在教育教学一线,努力做好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理念中倡导合作性学习,将合作学习运用到小学生的课程中去,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所有课程,合理地运用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需要教师切实地落实到真正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生活和与人相处。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坚持这一课程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9.
政治课探究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景宜 《教育导刊》2004,(3):67-68,71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挑战,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中学政治课教学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实践表明,要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新的教学方式。以下是在政治课教学实施探究教学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20.
代丽萍 《教育》2007,(10S):60-60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音乐作为一门基础教育课程,我在实际教学中探讨了一些音乐教学中的方式方法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