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5 毫秒
1.
曾国藩教子     
《初中生》2012,(31):12
正曾国藩教子: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书,要怎么读才对呢?曾国藩教给孩子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第一,要读经典。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第三,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认为读书可以使人立志,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使人有长远的发展,读书应有所选择,经书史书为首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籍也应涉及,读书时应潜心,循序渐进,切忌懒惰,浮躁的心理。  相似文献   

3.
我们常要求学生去读书,实际上,读书不只是简单地浏览文字,阅读是有法可依的。曾国藩一生勤奋好读,他的读书方法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教师在布置读书任务时,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以便帮助学生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4.
<正>古人云:"三日不读,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句话意思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读书能使人豁达和睿智。正因读书同时改变人的气质,也就改变了人的面貌。读书能够改变人的涵养,尤其是读圣贤书,并能改变人的世界观,更能够使人看得更高更远。高尔基先生以前这样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多读书能够充实自己,使我们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正>法国一位大文学家说:"从来就没有人读书,而是人在书中读自己。"《学会阅读读出境界》一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认真践行,达到理想的读书境界。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读书可以改变人,人可以改变世界。"同学们都爱读《新小读者》等优秀书刊,读书刊就是为了先改变自已,而后更好地改变世界。阅读要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读  相似文献   

6.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无论是在教子、持家、治军还是治学中,都体现了他的读书学习法。首先指明读书学习的目的是不为官而为贤要陶冶情操变换气质;其次,要求读书学习必须低调简朴,做到有志、有识、有恒、博学专精、格物诚意、求之甚解、良师益友、勤思善问,要看、读、写、作统一。这些关于读书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对当代读书人仍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教给孩子的读书方法主要有3条。第一,要读经典。因为曾国藩自己就是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所以他教曾纪泽读书,从小就很有规划,主要是以《十三经》和《二十三史》为根本。  相似文献   

8.
清朝曾国藩的一部《曾文正公家书》被过去官家富豪与平民百姓奉为治家的典范读书。曾国藩总结了一套治家方法,即:“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早,早起;扫,打扫洁净;考,诚修祭祀;宝,善待亲族邻里;书,读书;蔬、鱼、猪,指参加农副业劳动)。看来,曾国藩十分注重对后代进行勤劳、勤读书、善待人等方面的教育。曾国藩有两个儿子。曾国藩对儿子的教育是下了功夫的。他规定儿子每天必须做四件事:看、读、写、作。“看、读”要五页以上,“写”要写字一百个,“作”则是逢三逢八日作一文一诗。尽管父子间经常相隔千里之遥,他总是抓紧一切空隙不…  相似文献   

9.
读书18法     
<正>品书如进食,得其法,营养与美味兼得;不得其法,或不得美味,或不得滋养,或伤害身心。然而其法何在?古今中外名人读书之法各不相同,皆因事、因人、因书而变。于是将前人经验筛选、研磨成"上好精粉",加入自己多年的读书心得为"酵素",精心"烤制"出18种读书方法,与诸位书友分享。读书不二法专心致志,一段时间内只读一本书,这本书不读完,绝不读其他书。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国藩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但是比起曾国藩在政治事业上所获得的成功,他在家庭教育上获得的成功明显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曾国藩家庭教育的成功离不开一样东西,那便是"书"。曾国藩一生坚持读书,"读书"二字贯穿了其生命的始终,不但为子孙后代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更为用为家族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未曾写过读书方面的专著,但其读书理念在《曾国藩家书》中依稀可见,并随着家书流传后世。本文仅就曾国藩的读书理念进行分析研究,以探讨其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专家导读     
《小朋友》2007,(1)
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最为重要,那就是学会读书。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做个有作为的人,非读书不可。古人说:“知书达礼。”一个人的气质、胸襟、品格、智慧、个性等等都与读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没有比会读书、读好书更要紧的事了。我们要多读《小朋友》这样的优秀书刊,  相似文献   

12.
学书偶记     
学书与读书古人云:"无学不足以言书。"我们要把字写好,还要多读一点书。苏东坡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多读书,使人登高望远,视野开阔。丰富的文化修养,可以直接提高书法的气质和风度,用笔开张,不拘一格,潇洒自如。胸中有书,下笔自然不俗。鲁迅不是书法家,但是他书读得多,所以写出来的字很有书卷气,自成一体,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3.
对于阅读的好处,人们可以一口气说出很多:阅读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阅读可以获取广博的知识,阅读可以提高人的学习能力,阅读可以改变人的气质,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命运,阅读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据统计,现今中国人的年人均阅读量不够5本书,国人匮乏的阅读量向我们敲响警钟——增加国人阅读量刻不容缓。为什么中国人不喜欢读书?笔者认为,根  相似文献   

14.
正一堂历史课犹如一个人,可以不漂亮但不能没有气质。课堂因气质而美,而有专业阅读支撑的历史课是一定有气质的。读一本书,至少要读三个问题:一是"写了什么?"知道史学家笔下的历史;二是"怎样写的?"了解史学家读史、撰史的方法;三是"为什么而写?"理解史学家的历史观念和生命情结。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寻得一本书对历史教学的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5.
柴清民 《小读者》2012,(4):32-33
读书不二法一段时问内专心致志地只读一本书。清朝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16.
看与读     
曾国藩有语云:"大抵看书与读书,须划分为两事……看书宜多、宜速,不速则不能看毕,是无恒也;读书宜精、宜熟,能熟而不能完,是亦无恒也."曾氏强调一个"恒"字."恒"固然重要,但我感兴趣的是,他为何要将"看书与读书""划分为两事".在曾氏看来,所谓"看书宜多、宜速",可理解为不求甚解,博览群书;而"读书宜精、宜熟",可理解为有目的的读书,也就是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书.由此说来,曾氏的"看"与"读",是两个不同的境界:从"看"到"读",实际上是从知识转向科研的必备过程.开卷有益.看书是一个人增长知识储备的必由之路.一个人的大学时期,基本上是处于一个"看"的阶段.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多,相应的参考书也繁多;更何况,彼时年轻,兴趣也广泛,各类书都会网络在手,所以,要应付考试,要满足兴趣,只好"宜多、宜速".但在"看"中,也为后来的"读"进行储备.因为,一个人只有书"看"多了,才能有选择地"读",而当要求"宜精、宜熟"时,也意味着要"求甚解"了.这种选择当然是或根据所从事的专业的要求,或带着某一个问题求解,如此,也就必然向科研的路子上走.  相似文献   

17.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强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相似文献   

19.
<正>古今中外,关于书和读书的名言有很多。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说:"读书使人完善和充实。"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个人的阅读史,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成长和对社会的作用;一个群体的阅读史,直接反映出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一个民族的阅读热情,直接呈现出这个民族的文明高度、创造能力和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20.
朱孔洋 《现代教学》2014,(Z2):17-21
<正>一、阅读能力是青少年学生文化素养生成的重要基础1.阅读危机的挑战与应对汉朝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刘向的"善读"和歌德的"用两只眼睛"都是说阅读要讲究方法,涉及阅读能力问题。青少年时期是读书时间最充裕的时期,但是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却是大有讲究,因为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青少年可以读的东西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