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作文,大量使用修辞方法。其中“互文”和“并提”是两种较为常见而又易于混淆的修辞方法。了解并掌握这两种修辞方法,有助于我们提高古文阅读的能力。一互文的特点和用法互文也叫互言、互辞、互见、互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的对象是中国文学中传统的互文。互文是中国古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现行《大学语文》和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文、诗词里就有不少篇章中运用了互文,互文因其存在历史悠久,使用源远流长,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基因。掌握互文修辞方法,即获得了阅读传统文化典籍时"解码"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3.
互文的句式与语文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研究互文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判断和理解词义,科学地分析古文句法。我们在学习、讲解互文时要紧紧把握互文对语境的结构要求、注意互文的不同类型,正确地翻译、使用互文语句。  相似文献   

4.
<正> 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在中学语文课本选用的古文中很常见,认识它的特点及作用,可帮助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辨析某些词的词义和用法。 一、什么是互支修辞? 互文这种修辞表示的是一种特殊的句法关系。即在一句、相连两句或两句以上的相  相似文献   

5.
“互文”与“对文”是古文中常见的两种语言形式.正因为“互文”与“对文”在古代书面语言中的大量存在,故而后人往往利用这一语言特征来解决阅读古书中的某些疑难问题.它被作为一种训诂方法提出来,主要是利用词、词组和句子的对应关系,来解决古书中的释义、校勘等方面的问题.据此,文童拟就“互文”与“对文”在训诂方面的运用问题,试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互文”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掌握了这种修辞考法,对于词义解释和古文翻译都大有裨益。所谓“互文”,就是为了避免语言的重复、单调,增强某种表达效果,在连贯性的语句中,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分开安排在上下句中或一句的上下段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可见,互文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句子完整意思的修辞方法。互文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文章语句工整,语言交相辉映,可收到耐人寻味、表意委婉、“文省而意存”的表达效果。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意思是…  相似文献   

7.
晚清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也是散文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散文 ,主要经历了由传统的经世文向采用西学的时务文与借助报刊这一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的报章文、白话文演进的过程 ,以及传统古文的回光返照即桐城派古文中兴这一反复。其形态变化 ,是文学史上重要的一页 ,更是中国人寻求救国之路的精神探索的一个重要侧面 ,很值得认真回顾  相似文献   

8.
互文和对偶,就其外部说有相同的表现形式,但从内涵上说是各不相同的,是两种修辞方法,不可混为一谈。互文现在不太常用,多见于古文。古人为文,讲究词工句丽的形式,往往把一句话分两句来说,上下两句互相对应,互相补充,句式整齐,  相似文献   

9.
六朝文被韩柳以来的正统古文价值观所排斥,明代古文选本却尽力收进六朝文,为之争得一席之地,并重塑其多元样态,包括“接通史脉身份”“赋予正统面目”“激活文章价值”“凸显性灵意识”四个方面,建构出完整的古文经典历时谱系。同时,也有选本拒绝六朝文。对六朝文的矛盾态度,是古文选本“主理”与“论文”的双重性功能导致,也是传统文学观念“载道”与“重文”的交锋融合,清代遂分裂为骈散之争的两大阵营。六朝文备受压力而始终从未在古文经典谱系缺席,则是两种文学观念在明代古文选本中兼容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古文约选》是桐城派始祖方苞为当时国子监学生编选的一部古文选本。它不选先秦文和《史记》,主要选两汉、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是方苞古文理论的很好体现。其中评语较多地论述了作家创作渊源与风格的关系以及古文创作得失,是研究方苞古文理论的宝贵文献。《古文约选》的广泛传布,促进了方苞“义法”说的广泛接受,对桐城派的另一部重要古文选本《古文辞类纂》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互文见义”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表达方式,只有掌握了它的句式结构特点和句意的内在联系,并注意与“对文”的区别,才能准确理解古文,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中的互文、变文、互训知识,学生认识比较模糊,应引起重视,在教学中应结合文言翻译,需要交代清楚。  相似文献   

13.
“互文”(又叫“互辞”,也称“互言”,又叫“互文见义”、“互文对举”、“文互相备”),是古代文章中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也是古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段。这种修辞手段在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选用的古文中很常见。可惜的是我们有些教者往往把精力都花在文言虚词、文言实词的归纳整理及语法关系的分析上,而对这种极为常见的修辞方式则未能给以足够的重视,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虽然教者主观上想教得明白,可是到头来却往往弄得连教者自己也感到文意抵牾,诘屈难通,有时简直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比如选作中学教材的《木兰辞》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句就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这两句诗长期以来人们就感到费解,究其原因,原来是一些人不了解  相似文献   

14.
互文、合叙和避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三种修辞方法,也是极易混淆的三种修辞方法,阅读理解时要注意比较、分辨。在此试作分类举例、粗略分析比较。一、互文“互文”一称“互文见义”,就是一句里前后两个词语或上下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在意义上互相照应、互相补充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兰和群 《天中学刊》2005,20(4):106-108
互文、变文、互体是古汉语中三种不同的修辞方法,三者各有其修辞功能。互文是指在特定的语境里,词与词之间临时获得的一种修辞意义;变文是指为增加遣词运字的丰美变化之色而以同义词互换的运用;互体是指上下文内容互相映衬、补充,彼此呼应。前二者是就用词而言的两种修辞形式,互体则属于句式方面的修辞方法,三者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16.
独孤及是天宝至大历年间一位重要的古文家,他是中唐古文先驱中古文创作实践的真正扛旗者。他的古文,无论在形式、内容,亦或风格上,都踏踏实实地实践了他的古文理论,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和影响。其中,奏议文代表了作者古文创作的最高成就。这类文章,为文必彰明善恶,长于论议。  相似文献   

17.
《楚辞》互文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楚辞》中互文的三种主要形式:单句互文、双句互文、隔句互文,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楚辞》注释中,注释家们对互文有不同的理解,通过探讨互文与变文同义的关系,认为互文与变文同义是两种修辞效果不同的修辞手法,但二者异中肌,应注意区分二者的异同,以便更准确地把握《楚辞》及其互文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在中唐这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发生有其客观现实原因。在“古文运动”中,他们提出的古文理论主张主要有文以明道、不平则鸣、气盛言宜、陈言务去、文从字顺等,这些文论主张内涵丰富,理论贡献巨大。  相似文献   

19.
韩愈、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借助于恢复先秦两汉散行奇句的古文,反对重形式、轻内容的风靡一时的骈文,以复兴儒学,捍卫儒家的正统地位.韩愈提出了"志在古道"、注重实用、"陈言务去"、"词必己出"、"不平则鸣"及德、文兼修等一系列古文理论;柳宗元则提出了"文以明道"并"及乎物"、"有乎内"与"饰乎外"之结合、人品与文品并重及文人相亲的古文观点.较之于韩愈,柳宗元的文道内容则更宽泛更丰富,更重视"道"的现实性问题,在文章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人品与文品的统一方面,则更为强调.韩愈、柳宗元共同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唐代古文理论体系,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胜利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新闻类学术论文正文与参考文献的互文形式为:互文标记十互文本.互文类型有:共存关系和派生关系.互文揭示了:互文关系是语篇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从本体上,互文关系是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形成相互依存、彼此对释、意义共生的条件或环境;从话语理解上,互文关系是主体的对话关系,是交际双方的协商、讨论,从而达到交际的理解、接受;从认识论上,互文关系是人们以关系的方式把握知识、经验的认知方式的存在形式和传播媒介;从方法论上,互文关系作为人们认知经验世界的一种方式方法,是对知识、经验的认识和传播的具体反思后形成的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视角、一种图式、一种模式、一种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