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城市居民是城市休闲产业服务的主体,探讨居民休闲生活的状态有助于推动休闲产业的持续性发展.研究发现,锦州市民休闲生活的整体消费水平不高,消费能力与收入状况基本吻合,并且呈现出休闲方式多元化、休闲交通手段多样化、休闲范围随时间延长同步扩大化、休闲需求健康化等显著特征.依据这些规律性特征,政府应进一步引导居民树立科学的休闲理念,通过政策扶持、统筹规划等行政手段构建系统化休闲空间格局,打造个性化地域休闲文化,形成优良的休闲环境基础,从而使休闲产业的发展,既能保障居民的基本休闲权利,又能拉动锦州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休闲之都”,具有深厚的休闲文化积淀和浓厚的休闲文化氛围。在论述休闲文化的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加强扬州休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加强扬州休闲文化建设的对策构想:培育先进的休闲文化,普及科学的休闲观念;加强政策扶持,创造良好的休闲文化及产业发展环境;完善休闲文化设施,精心设计休闲空间;挖掘休闲文化内涵,打造特色休闲产品;提高城市文化含量,树立文化休闲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3.
休闲农业示范点是优质农业资源在地理空间的投影,对安徽省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的空间结构进行定量研究,旨在优化农业旅游空间布局,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度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等多种空间分析法,研究安徽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类型、分布均衡性、分布密度及空间连接度等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呈非均衡集聚态势,由城市中心向外整体递减,具有多中心集聚的分布格局。围绕城市中心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借助城市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近郊休闲农业资源的整合开发,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打造成熟的"都市环城游憩带",促进安徽省休闲农业旅游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休闲教育指对人们休闲生活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引导,使之"成为人"的过程。休闲教育是满足人的个体生命与生活世界的需求,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认识休闲教育,发展休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消费时代,空间成为消费的对象,城市的休闲气质与休闲旅游空间的生产密切相关。在阐述消费时代城市空间特征和消费特征基础上,探讨了城市休闲旅游空间的生产途径。认为城市要建设旅游综合体,使景区观光和社区休闲完美结合;建设特色商业街区,打造城市名片;多向度休闲体验空间设计,构建城市空间的休闲气质;拓展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空间,塑造更具活力的城市休闲气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构地方性休闲空间。  相似文献   

6.
国内休闲空间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工作时间的减少和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休闲产业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使得国内外学术界展开了对城市休闲和城市休闲空间的研究和思考。本文通过回顾大量的国内休闲空间文献,对休闲空间、休闲空间的分布理论及其不同学科对休闲空间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热点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以期望能为国内休闲空间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休闲教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所开展的休闲教育,是国民休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大学生休闲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克服休闲异化的现实需求。在教育实践中,主要应实施休闲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休闲";实施休闲技能教育,指导学生"学会休闲";实施休闲伦理教育,励导学生"健康休闲"。为了确保大学生休闲教育取得明显成效,学校还应以环境建设为先导,营造休闲教育氛围;以学科建设为载体,搭建休闲教育平台;以理论建设为支撑,深化休闲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8.
王娟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5):122-124,143
随着我国体育休闲研究的迅速发展,一些相关基础理论问题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休闲、体育和休闲体育三个概念的关系问题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从休闲的概念谈起,指出休闲必定成为历史的强然;再通过分析体育价值观的转变,进而得出休闲体育必定繁荣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总结30年改革发展经验,参考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台背景和实施经验,国民休闲战略应从纳入国家宏观政策和"十二五"发展规划入手,按照"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的路径起步,以度假区、休闲城市创评为基础,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相联合创造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体系,增加公共设施和服务投入供给,以《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为依据研究出台《国民休闲指南》引导社会需求,从而形成战略保障与工作手段相结合、相关利益主体相联合、供需平衡发展的有序推进格局。鉴于休闲产业庞杂,应以旅游部门为主体联合形成国家休闲发展管理机构,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0.
1980年以来的中国休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代表性文献分析,对1980年以来中国休闲研究状况进行一般性描述,并划分为三个阶段:980年-1994年;1995年-2000年;2001年至今.1980年以来,我国休闲研究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旅游学、体育学等学科领域中均获得进展,已初步形成多学科关注、多领域渗透的研究格局.最后,休闲研究的深入和休闲学科的专业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开放式公园始于西方,它既具有传统公园的功能,又给大众提供了一个免费的娱乐、休憩及健身的空间。许多开放式公园已成为了旅游城市的名片。文章从开放式公园的概念界定入手,分析了国内外开放式公园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开放式公园的功能及其在旅游城市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以昆明翠湖公园为例,探讨如何从历史文化内涵挖掘、多种功能综合发展、景观设计与设施配套、公众参与及文化提升、政府主导与形象塑造等方面实现开放式公园旅游功能,以提升旅游城市的旅游形象与旅游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四位长期生活、工作在昆明翠湖之滨的女作家,她们都有坎坷的人生,但均奋斗不息,做出成绩。  相似文献   

13.
昆明旅游资源的优势配置应体现在现代春城风貌与古滇文化、高原明珠与休闲之都、地貌奇观与多彩民族风情文化上。气候背景与地貌奇观应为昆明自然景观的核心,边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则为文化景观的核心。两个景观核心的有机结合,是昆明旅游“二次创业”的第一个增长极;而特色历史旅游、文化旅游、教育修学旅游则是另一个增长极。“二次创业”增长极必须实施重点培育,要形成资金优势,并注意灵活性以及时序问题。  相似文献   

14.
把衡水市区滏阳河及其支流水系与衡水湖国家级湿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成集供水、水环境、生态、景观及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水网体系,是基于生态水利的思想,也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论文围绕衡水市城区水系现状,提出对城区水系的建设构想及构想原则.  相似文献   

15.
泸沽湖景区位于四川省与云南省交界处,是摩梭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她拥有着迷人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强势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旅游成为了人们闲暇时的主要活动。泸沽湖景区也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然而景区内旅游活动的增多使得旅游安全问题的发生概率也增大了。经过研究对泸沽湖景区内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的种类进行了分析,并归纳出导致这些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以减少旅游安全问题的出现,希望能借泸沽湖景区安全问题的分析引起国内其他景区管理者和游客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武威绿洲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洲景观是干旱区受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的区域,也是生态较为敏感和脆弱的部分.本文以武威绿洲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和数量分析方法,对武威绿洲景观空间格局的现状特征作了初步分析,发现该区域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绿洲区,土地利用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各类景观类型比例相差不大,景观优势度小,但景观中因人为活动造成的退化景观类型如盐碱地和沙地裸地占有较大的比例,并与耕地镶嵌分布,反映了该区域生态退化趋势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滇越铁路通车和昆明自开商埠加速了昆明的城市近代化进程,滇池水系和城市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良好的水生态给予滇池水系巨大的生命力和活力,体现在发电、灌溉、航运、水景、渔业等若干方面,支撑了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市民休闲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供市民休闲的三重因子:1.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充满生机和生趣的生活世界,稀释当下休闲生态中过密的理性精神,归还疲惫的市民以任意逍遥的休闲生态空间;2.它能以鲜活丰富的多样性文化记忆,弱化当下休闲生活的模式化、均质化,从而赋予市民放松时的心灵慰藉地以及赖以安身立命的生存依据;3.其本有的娱乐质素自可转化成休闲资源,从而让市民"玩得有文化"。  相似文献   

19.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生态功能和过程影响的景观格局优化是提高景观效益和稳定性重要方法之一。选择六安城市区域为研究对象,应用GIS技术,对2003年城市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阻力面模型研究景观格局优化途径。结果显示:以累积耗费距离面、生态源地、耗费路径为依据,构建源地、生态廊道的景观组分优化景观格局。加强保护核心斑块源地、提高景观连通度是实现景观格局优化的关键。该研究结果为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人与水对土地的争夺是滇池水域发生变迁的主要历史动因。自元代开始,人类疏浚滇池出水口,围海造田,降低水位,获取大量农业用地;筑堤建坝,填湖建房,不断扩展城市建设用地。同时,滇池也在极力与人争夺土地,使滇池周边时而为农田,时而为水域;使昆明城不时受到水患的侵扰。在人水争地的过程中,滇池水域面积显著缩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