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月有 《广西教育》2012,(42):23-24
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结合,既是语文教育的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当前,关于语文教学的研究大多侧重于语文教学本身,而对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探讨比较少。在以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体的信息社会,学生“喜欢语文,但不喜欢上语文课”。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仅仅依靠课堂内的功夫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眼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架起书本与课外生活的桥梁,与课外生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
生活离不开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只有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合理挖掘、整合、开发生活资源,才能促进教学生活化、多元化、广阔化。只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大课堂,架起沟通生活的桥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的语言才是最朴实的,最感人的;只有生活中的语言才是最关丽的、动人的;语文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用语言表达出情感,才能让学生感悟到语言的无穷魅力,体验到语言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欣喜。语文教学也只有置根于开放的生活情景中,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语言才能显示出生活力,语文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毕大林 《文教资料》2008,(28):309-311
学校语文的社会性是由语言的社会性决定的,语言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又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因此,学校语文教学与社会语文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学科的社会性特点,要求学校语文教学工作者要为学生创造多渠道学习语文的条件,并在教学中更多地参与社会语文生活,而且,学校语文教学效果必须得到社会语文生活的检验,所以,学校语文教学如何与社会语文生活相结合,是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学校语文教学与社会语文生活的关系的论述,寻找一条学校语文教学为社会语文生活服务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回归生活应当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之一。生活是语文学习的舞台,向生活开放也是未来社会的召唤。语文教学要生活化,首先意味着教材的生活化,其次需要在教学中创没生活情境,大力开设活动课。  相似文献   

6.
冰心先生曾说过“语文就是生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当中 ,如果不注意与广泛的生活相联系 ,那么 ,语文教学则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实际上 ,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事倍功半 ,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浓厚兴趣的根本原因。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究竟如何才能联系起来呢 ?笔者体会是 ,联想与想像是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一、通过寻找事物间的联系 ,学会联想和想像。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本身就是互相联系的 ,由此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寻找事物间的联系 ,学会联想和想像。比如 ,在写作训练时 ,学生常常提起笔头 ,愁上心头 ,感觉腹中空空如也 ,把写…  相似文献   

7.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我们的语文内容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生活,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同样地,语文中生活也是无处不在的。把生活带进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才是真实有用的,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提炼人生的真谛,同时也产生对语文的亲切感和新鲜感,加强学生的创作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陶冶学生的情操。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注重联系社会生活。语文教学要有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格局,要有机引入社会生活之活水。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地指导学生以眼观时、用心读事(物)、以智品文、依情入境。只有这样,才能滋润语文教学之田圃,提升语文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9.
回归生活应当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之一.生活是语文学习的舞台,向生活开放也是未来社会的召唤.语文教学要生活化,首先意味着教材的生活化,其次需要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大力开设活动课.  相似文献   

10.
“语文的外延是整个生活”、“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这不仅是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真切感受,也是对当今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脱离社会生活现象的反思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生活化?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关注生活。再则,在具体的教学中,利用好教材,创设好情景,把生活引进课堂。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布置的作业,也要与生活相结合,让语文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2.
姚玉凤 《考试周刊》2011,(81):45-45
语文的特殊性对语文教学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只有紧密联系生活,语文教学才会有更大的发展。语文老师必须在课前准备、课中教学情境的创设等方面联系生活,才能让学生对语文课有更深、更美的享受感。  相似文献   

13.
刘海涛 《考试周刊》2012,(81):23-23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语文教育必须在生活的依托下方能表达其旨意。生活又不得脱离教育引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让孩子们在探索生活的道路上走进语文课堂,让老师们在语文教学的课程中感悟生活。语文教学生活化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核心,通过教室集体或个体授课为方式,把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体验融为一体,最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就需要老师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诸如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语文教学应走生活化的道路,生活实践要融入语文的运用,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更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6.
朱菊莲 《文教资料》2013,(25):50-51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积累经验的特殊时空区域,也是学生汲取养分、情感体验、学会做人的平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有把回归生活的理念科学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的教材来自于生活,语文教学又对生活起到教育作用。只有种植在生活这片土壤上的语文教学才能开出富有生命力、灿烂的花朵!  相似文献   

18.
生活语文,指的是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和"时代活水",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语文,在语文中感悟生活,从而形成良好的品性和健全的人格。一、适当牵引教材,教学内容生活化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语文教学若离开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生活目标的语文教学是盲目的、迷失的、低层次的;缺乏生活目标的语文教学是无根的、脆弱的、干涸的。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世界,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语文教学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使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所以,我们只有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隔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通,让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才能使学生接受语文,喜欢语文,享受语文。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要与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更要引导学生欣赏祖国优秀语言文字中蕴含的诗意.只有这样,语文学习,才能实现人本的回归--既是品读课文,也是品读人生.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诗意,更要教会学生诗意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加强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