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诸子散文中《晏子春秋》别具一格,学界一般认为其成书于战国中后期,书中采用问答对话的形式记录了晏子思想言行和政治主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语言的重要语料。以《晏子春秋》中的疑问代词为研究对象,对《晏子春秋》中疑问代词的数量和使用频率、指代的表现形式、语法功能及特点进行系统考察。  相似文献   

2.
《晏子春秋》是一部描写齐国丞相晏婴事迹的历史故事集.其成书年代,吴则虞认为既不在毛亨之前,又不在韩婴之后,大约在秦政统一六国后的一段时间内;董治安认为《晏子春秋》成书于战国时期;谭家健认为《晏子春秋》的成书在秦王朝统一六国前后.笔者认为,《晏子春秋》的成书当在战国中期之前,其年代晚于《国语》.早于《墨子》.  相似文献   

3.
《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时期齐国人晏婴言行的一部书。其内容多为君臣对话,语言生动活泼,保留了当时的一些口语和齐国方言,具有较高的语言研究价值。《晏子春秋》的复音词在词汇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多,并已具备了后代主要的结构方式。考察《晏子春秋》中的复音词,首先界定复音词的判断标准,然后对该书复音词作穷尽性的分类。在此基础上,考察这些复音词的概况及其结构方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晏子春秋》是记录春秋时期齐国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因曾被认为是伪书而不加以重视,由于山东银雀山汉墓发掘出了《晏子春秋》的竹简本,不仅证明《晏子春秋》并非伪书,而且其成书年代较早。《晏子春秋》的文字古朴,且由于历代的传抄翻刻,文多讹误,现今众多注本对某些字词的理解存在偏差,本文摘取四例,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晏子春秋》是一部描写春秋末年齐国丞相晏婴事迹的历史故事集,其成书年代在战国中期或稍前。《晏子春秋》中有为数不少的方言。虽然它的作者为齐人,但其中的方言并不限于齐语,还有其他地方语,是齐人对其他方言的吸收。《晏子春秋》中名词、形容词方言数量相当,各为7个;而动词则较多,是名词、形容词方言数量之和,即14个。  相似文献   

6.
《晏子春秋》词汇是上古汉语词汇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勾勒出《晏子春秋》的词汇面貌:1.《晏子春秋》词汇丰富,词汇系统较为完备;2.《晏子春秋》词汇主要为单音词,多音词居于次要地位;3.在《晏子春秋》词汇中,合成词占主体地位;4.有一些三音节词和少量四音节词,共有44个。  相似文献   

7.
《晏子春秋》词汇是上古汉语词汇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勾勒出《晏子春秋》的词汇面貌:1.《晏子春秋》词汇丰富,词汇系统较为完备;2.《晏子春秋》词汇主要为单音词,多音词居于次要地位;3.在《晏子春秋》词汇中,合成词占主体地位;4.有一些三音节词和少量四音节词,共有44个。  相似文献   

8.
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中称道《晏子春秋》一书“事核而言练”。《晏子使楚》作为《晏子春秋》里的名篇,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全文仅210字,记叙的却是齐相晏子出使楚国的大事。文章只记叙了核心情节,在环境、情节、心理、语言等方面都留有空白。一、环境空白文章开头,楚王一听说晏子要来,就对群臣说:“吾欲辱之。”晏子作为齐王的使者,代表的是齐国的形象,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王,侮辱齐国。楚王为何置外交礼节于不顾,如此骄横狂妄呢?这一点文章并未言明,但作者潜在地预设了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那就是群雄争霸的春秋大势。首先,春秋时期王…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  相似文献   

10.
《晏子春秋》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部特色鲜明的作品,也是至今仍存在争议的作品。由于《晏子春秋》诞生于文史不分家的历史阶段,其自身具有的亦史亦文、非史非文的文学创作特点,使其文体性质迄今无定论。但是,其丰富鲜明的文学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始终呈现出文学高于史学的浪漫性和艺术美。  相似文献   

11.
一、《晏子春秋》其书晏子,名婴,谥平仲,是春秋时齐国继管仲之后的又一位杰出政治家,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他辅佐齐景公近三十年, 谠言直谏,颇有治绩,很受百姓爱戴。《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了晏婴政治主张,外交活动,思想言行的古籍。全书共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两部分。《内》又分为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无篇题,也分上、下篇。对于这本书历来褒贬不一,赞之者云其"词  相似文献   

12.
《史记·管晏列传》载晏婴赎越石父及荐御者事,赞云:“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相似文献   

13.
在《晏子春秋》的语言中,有的词显示的是本义,有的词显示的是引申义。"傲"、"安"、"拔"、"百"、"拜"、"败"等词显示了《晏子春秋》对词的本义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唐·杜甫《吾宗》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以国家之务为己任。唐·韩愈《送许郢州序》  相似文献   

15.
双音词研究是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从双音词的构词形式及语义特征对《晏子春秋》中的偏正式双音词做描写性的研究,以总结《晏子春秋》偏正式双音词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即史称的“清三通”,是研究清朝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书,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试从其作者、时代背景、史料来源,撰修特点及史料价值等方面来考察评论这三部书的得失,以期对人们正确认识了解这三部书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晏子是我国春秋时代卓越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忠君爱民、谦逊清廉、刚直机敏,一生力佐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以节俭力行重于齐,以能言善辩闻名于诸侯。他的思想和佐政事迹主要载于《晏子春秋》一书,该书通过一系列的进谏事迹再现了他高超的言辞艺术。  相似文献   

18.
晏子(?——公元前500年),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夷淮(今山东高密)人。晏子位列上卿,历仕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君,是齐国很有声望的重臣。记载晏子生平事迹的史书很多,较为详尽的有《晏子春秋》和《左传》,此外,还有《墨子》、《史记》等著作。关于《晏子春秋》需要说明几个有关的问题。《晏子春秋》的书名,最初出现于司马迁的《史记》中,可见此书在西汉时就早已存在,当为战国时人采集晏子生平事迹和一些逸闻编集而成。但由于此书有些地方颇具文学特色,加上人们对于它的成书年代也具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它的史学价值也一直被人们疏略。但  相似文献   

19.
笔者认为《晏子春秋》为一部史传体文学作品。此书名为"春秋",从形式上看是一部史书,而且其内容也符合一般史书的共同特征。作为史书的《晏子春秋》,同时又具有传记文学的特征,对以后传记文学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读书杂志》是清代高邮王念孙继《广雅疏证》之后的一部校读古籍的巨著,是清代训诂学和校勘学的扛鼎之作。全书引证丰富,论证严密,对史部的《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子部的《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子》以及汉代碑文作文字、声韵、训诂、校勘等方面的精密考释。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书中对有些条目的考释并非不刊之论。即对《读书杂志.史记杂志》中"固不闻声"、"有命"、"倍则战之"条提出疑问和解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