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话是一种艺术,中国古语有云:“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说的是人不要把心里话全说出来,应该有所隐瞒。在此,我的理解是,话说三分,情留八味。中国自古讲求含蓄隽永,话说三分,说者机智听者自知。太直白的话伤人,太直白的话味同嚼蜡,反而没有了味道。  相似文献   

2.
我们爱宿舍     
“我们爱宿舍”——这是我们学院搞寝室评比的时候,宿舍的哥们一起喊出的口号,其中的含义很微妙。当然你一眼看去它就是一句口号,一句太没水平太直白的口号。但作为一个文学院的学生宿舍怎么会说出这么没有水平的话呢?当然不会了!  相似文献   

3.
《遵命,女王陛下》作者:易拉罐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作者简介】:易拉罐,女。性格:用妈妈的话说我是淘气不乖的,用老师的话说我是叛逆难驯的,用好友的话说  相似文献   

4.
吴剑 《现代语文》2007,(10):67-68
言语交际讲究话语表达的得体,或直白,或委婉含蓄.委婉含蓄就是不直接说出本意,而用隐晦的方式表达,或不把意思完全表达出来,让接受者自己去体会.委婉含蓄是不直接说,和直白是对立的,但是并不等于态度暧昧,隐瞒观点,它与直白的区别在于需要听话人体会咀嚼.另外,并不是所有"不直接说"的话都是委婉,应该划清委婉含蓄的言辞和含糊其词的废话的界限.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的教育中有这样一个理念,即同样的一句话对学生说了三遍,便视为是对学生人格的侵犯。无独有偶,中国则有一句俗语叫做“话说三遍狗都嫌。”相形之下,前者说得庄重而严肃,后者显得通俗且形象,但两者均体现了一条教育规律,即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不能太罗嗦、太“嘴碎”,否则,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走向反面,出现教育者越来越不愿看到的情形。简单地说,就是教育要远离“唠叨”。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在高考科目中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单科分值最高,学生重视程度却最低,就连同一班级的任课教师也认为语文不用学,中国人还能不会说中国话?让人悲哀的是很多的学生却对这些老师的话深信不疑,对语文学习不重视,不投入,更有甚者还逃避语文学习。我不否认,没读过书的人也能说中国话,但要将中国话说得美,能让别人听懂自己说的话,能明确理解别人说的话,这就得需要在语文老师的帮助下来装满行囊,丰满自己的羽翼。  相似文献   

7.
提起这3个响当当的名字,在中国基础教育界如果有谁敢说不知道的话,那简直太孤陋寡闻了。  相似文献   

8.
复述是把别人说过的话或自己说过的话重说一遍。语文教学中,复述是指学生把读物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是作文训练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有机训练,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农村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捞铁牛》(S版三年级下册)第二课时。一、启发谈话。回顾课文快速浏览课文,用简要的话说说课文大意。想一想:文章是分哪几部分讲述故事的?  相似文献   

10.
□父亲嫌儿子呆,教导他说:“说话办事要灵活一些,不要把话说得太死。比如,邻居来借几样东西,你不要说都有,也不要说都没有。只说有在家里的,也有不在家的。这样就把话说活脱了!”过了几天,有  相似文献   

11.
班组文化建设对企业员工能起到什么影响呢?四川煤炭产业集团达竹公司小河嘴煤矿十佳班组长、采煤一队生产班班长赵兴贵自有他的说法。——我也说不好班组文化的定义,就感觉在我们采煤一队生产班待着特舒服,人和人之间总是有唠不完的话,不管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大伙不用招呼,都是第一时间全到。熟话说,"瓜  相似文献   

12.
马淑美 《家庭教育》2008,(11):33-33
山东胶州一家长来信说:我的儿子今年上三年级,学习挺好的。有一件事情始终让我们不太舒服。就是孩子把老师的话当圣旨一样,而我们父母的话在他那里简直一文不值。是“废纸”一张。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老师说的……”我们做家长的究竟该怎样提高自己的威信?  相似文献   

13.
“食言”与“失言”是两个容易混用的词。“失言”表面上看像是“丢掉说过的话”的意思,其实它是指由于不小心把不该说的话说出来。比如,“酒后失言”就是喝酒后把平时不想说、不敢说的  相似文献   

14.
报上说,现代世界有两大困扰:电脑入侵和第三世界大肆扩张。这话说得太精辟了,对此我已亲身领教过。  相似文献   

15.
玩是大境界     
马三立说了一辈子相声,驾鹤西归后,给世人留下三个字:逗你玩。无独有偶,数学家陈省身走后,也留下同样有意思的话:好玩。一个是中国相声界的泰斗,一个是世界级的数学大师。两个在各自的业界独领风骚的人物,在给人们留下不同精华的同时,也留下了同样的心态:活着,有些事情,别太当真,当玩。  相似文献   

16.
话说专业课教师“下海”张胜文“下海”一词,在报刊上似乎被“炒”烂了,我不便自作聪明,再作解释。不过,直白点说“下海”实质上许是为了“逗”点钱吧?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主要是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文化课教师,另一部分是专业课教师,而在专业课教师当中又有相当一部...  相似文献   

17.
刘墉 《新读写》2009,(11):8-8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试作弊在学校里虽不能说普遍存在,但也并不少见。本篇文字直白中肯,剖析深刻。指出作弊关乎个人人格,其实质是自欺欺人,害己害人。“世上没有白做的学问”,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个学子思考。  相似文献   

18.
曾有则资料“话的功与过”是这样说的:礼貌的话喜人,粗野的话恼人,真诚的话感人,虚伪的话骗人,热情的话暖人,挖苦的话伤人,讲理的话服人,无理的话气人,有趣的话吸引人,低级的话烦人,规劝的话醒人,奉承的话误人,批评的话帮人,挑拨的话坑人,鼓励的话促人,诬陷的话害人。这是从话的功用方面对话的不同效果作了阐述。一个人如果不是聋哑人,就要说话,用语言去交际,表达愿望,所以,话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把话说得中听,富有感染力,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相似文献   

19.
现在学校里流行一种不好的现象 ,就是少数教师太“听话”了 ,对校长的话不论对错 ,从来不说一个“不”字 ,一概听而从之。古往今来 ,即便是圣人也难保一点错话不说 ,一点错误不犯。封建帝王说自己的话是“金口玉言” ,那是愚弄黎民百姓的。高明的领导说错话做错事的少一些 ,反之说错话做错事的多一点 ,绝对不说错话、不做错事的领导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 ,要求别人处处都听自己的话 ,或自己处处都听别人的话 ,都是不对的 ,迟早会出问题。我们不难发现 ,教师太“听话”既有其自身因素 ,也有领导因素 ,还有体制等因素。就教师自身而言 ,一是缺…  相似文献   

20.
踏青的收获     
<正>转眼间到了清明节,三兄弟跟着老爸、老妈,去给家里的太爷爷扫墓。一路上,三兄弟的问题层出不穷。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三兄弟的话都明显增多了。不听最先问:“这个节日为什么叫清明节呢?”老爸一听,大笑着说:“清明节的确是有来历的。”三兄弟吵着让老爸说一说这个故事,老爸就说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