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婷 《语文天地》2012,(3):31-32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情感。(重点)2.自主讨论,交流展示:品味诗歌语言,掌握诗歌中的表达技巧。(难点)教学方法:四读教学法(初读、意读、品读、美读);自主讨论、展示交流。课时:1课时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 :1.积累“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词和“好读书 ,不求甚解”“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等名句。2 .理解五柳先生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性格志趣。3.体会课文多层面描写人物的写法。4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写人的方法 ,了解作者的生活志趣。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平淡中寓深意的语言特点。2 .理解“赞”语在传文中的作用。教学设想 :1.运用诵读意会法 ,从内容、人物上整体感知。2 .借助朗读、分析、讨论 ,体会文章写人的方法 ,理解史传的写法。教学时数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  相似文献   

3.
初六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导引1 初中语文各册文言文教学都强调要反复诵读 ,熟读成诵 ,这可以说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有效方法。本单元需要在以前各册学习古文言文的基础上 ,进一步了解古人说理论事的多种方式 ,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感受课文内容 ,体悟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和诗中蕴含的节奏美 ,通过分析、品味 ,提高对古代作品的鉴赏能力。2 重视诵读 ,提倡质疑。所谓诵读 ,即朗读和背诵 ,要求做到准确、流利 ,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 ,梳理层次 ,加深理解 ,探究特色 ,习得语感 ,培养能力。质疑指学生经过预习、课堂学习后就自…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唱古诗歌曲《锄禾》;欣赏《读唐诗》。 年级:四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听音乐、诵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在音乐中吟唱古诗的能力,感受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语 ,品味语言情致。2 .强化朗读训练 ,培养语言思维。3.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感悟三峡美景。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安排本文顺序的方法。教学建议 :本文仅用了不到四分之一的篇幅直接勾勒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 ,却以浓墨重彩描绘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学习本文 ,应突出不同形式的诵读 ,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文章语言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积累语言 ,丰厚底蕴。同时 ,积极质疑、探究。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媒体设计 :可制作多媒…  相似文献   

6.
<正>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2.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3.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二、教学时间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师:播放背景音乐《松花江上》。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幻灯展示)这个人是东北  相似文献   

7.
刘芳 《中学教学参考》2013,(35):108-108
一、教学项目名称及教学课时 1.项目名称:烧碱液中NaOH含量的分析。 2.教学课时:2课时。  相似文献   

8.
第二课时伊始,我利用课文插图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后,引出课文最后一段的点题句,反复诵读,以它作为全课阅读的总设问和本课结构的总抓手,进行课文重点段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 :1 诵读这篇美文 ,培养学生的语感。 2 品味赏析课文的美点 ,培养学生自我设疑、合作探究的能力。 3 通过仿写训练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学重点 :1 反复诵读课文。 2 品味赏析课文的美点。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设疑、合作探究 ,品味赏析课文的美点。2 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完成仿写练习。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说说我是谁呀 ?(生 :你是老师 )对。不过 ,我也是你们的朋友。今天将和大家一起学习 ,共同度过愉快的 4 5分钟 ,好吗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拜访几位新朋友吧 !它们…  相似文献   

10.
【教学理念】 《识字1》是一篇极富美感的韵文,介绍了江南水乡的迷人风光。韵文将诸多意象并置在一起,中间留有许多空白。而其“留白”,有利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整合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诵读“词串”,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诵读,激发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想象,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体验,而且能让学生享受到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11.
李玫 《学语文》2012,(5):16-17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2.查阅工具书揣摩诗歌内容,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结合诗歌,把握想象、联想和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掌握想象和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懂得以一种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各种风雨。[教学重点]感悟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方法]诵读、交流、品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语设计:(投影一幅秋风、夕阳、衰草的图片)上课之前老师先设一个问题考考大家。你能不能说出一些与夕阳有关的诗句?  相似文献   

13.
刘方 《四川教育》2020,(3):45-45
古诗词的教学策略多种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涵泳,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潜心沉浸,揣摩推敲诗词中的精华,让情感抵达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情动而辞发,丰厚经典文化的内涵。一、反复诵读,读中涵泳反复诵读,读中涵泳是培养语感最有效的策略。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应积极发挥诵读、涵泳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多读多悟,形成语感;积极创造情境、唤醒学生的体验,引起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以声传情。 2.品味文本,批文入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人杜甫适逢一个动荡的年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国家风雨飘摇,人民流离失所。他也只得“漂泊西南天地间”,饱尝战乱之苦。为了排遣浓云一般压在心头的悲愁,在一个肃杀的秋天,他登临高处,想到生活的艰辛、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时代的苦难,悲不自胜,  相似文献   

15.
诵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养成多读、多看、多思考的好习惯。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充分自读、细致精读、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深度感悟、比较揣摩中学会移情,从而获得语感。  相似文献   

16.
传统汉语教学的一个显著民族特色是对诵读教学法的格外重视。这里所谓的诵读,与现代语言教学(包括外语教学)中所强调的诵读的含义、功能不同。现代语言教学中强调诵读,是指在理解语词、句篇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达到培养语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等目的,其教学程序是先教后(诵)读。而传统汉语教学强调的是先(诵)读后教,甚至只读不教;而且,诵读的意义不仅为了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更在于通过反复诵读,达到感悟、品味从而理解语篇意义的目的。这一教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信条中。  相似文献   

17.
没有读书声的课堂不能称之为语文课堂,但近年来,由于现代化教法的冲击、课时的限制、教学功利化倾向等原因,使得诵读环节被排挤到语文课堂极其次要的位置。甚至有教师人为地把诵读与课堂割裂开,使之仅在早读时间以正字音梳文意为目的进行。即使在课堂上,诵读教学的现状也是问题百出,这一语文传统教学方法到了亟须"拯救"的地步。本文将通过分析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策略建议,再现诵读教学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方面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一、课型定位———配乐朗读鉴赏式二、教学对象分析1 虽然本诗立意向来众说纷纭 ,其纯艺术之美人所共知 ,因而教学时从语言赏析入手 ,引导学生感悟它高度的形式美 ,应是可行的。2 高二学生对现代诗歌情有独钟 ,通过反复吟诵名篇能够感受到其别具一格的意境之美 ,进而加深对原诗的理解。三、教学目标 通过咀嚼、吟诵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三美” ;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四、教学重点 以诵读加深理解 ,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五、教学难点 把握徐志摩诗的纯艺术美。六、教学方式1 声画同步 ,视听一体 ,营造诗意氛…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标 借助有关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调动生活经验,贯通语言认知,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古诗意境:对比诵读,同中求异,体会情感表达上的细微变化与韵味差别: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养成积累、背诵古诗的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