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吃糖 一个研究人员给十个孩子每人一块糖,让他们在手里拿着,三个小时之后才可以吃。发完糖他就走了,三个小时后他回来看结果,发现只有一个孩子还拿着那块糖,剩下的九个孩子全禁不住诱惑吃掉了。十几年后,他又把那十个人叫到一起,结果发现那个没吃糖的孩子做得最成功,他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核心人物。  相似文献   

2.
冯庆军 《同学少年》2011,(11):20-23
[文题和要求]一个心理学家给十个孩子每人一块糖,让他们拿在手里,三个小时之后才可以吃,发完糖,他就走了。三个小时之后,心理学家回来查看,发现只有一个孩子还拿着那块糖,剩下的九个孩子都吃掉了。十几年后,心  相似文献   

3.
先看三个真实的故事: 没糖吃的孩子:有这么一个孩子,刚入小学一年级不久,就被老师称为“木头疙瘩”。期末考试后,即春节放假前夕,班主任买了45块糖,班里恰好是45个孩子,他天真地以为自己也能吃到一块糖。而老师却把44块糖分给44个孩子,自己嘴里也吃着一块,唯独这个成绩差的、拖了全班成绩后腿的男孩没糖吃。那些幼稚的孩子们咯咯嘣嘣嚼着糖,齐声嘲笑这个没糖吃的孩子。而他,只是眼巴巴地看着全班学生用手指抹着脸蛋羞他。  相似文献   

4.
坚持的力量     
一个白痴的孩子,每个人见了他都会烦,包括他的父母。他整天哭闹,并且做出吓人的模样,整个身体不停地扭动,没有人能够让他停止下来。父母必须24小时照顾他,否则他会破坏家里的一切。他每天只睡三个小时,而且在这三个小时里,还会突然醒来。他的父亲几次想把他送到社会福利院,就是无法下决心。孩子六岁的时候,还说不好一句话,连背一个单词都十分困难。而且他开始不愿见生人,医生诊断后告诉他父母:可怜的孩子,得了自闭症。没有人能教育他,只得求助于康复中心。于是,父母把他带到一家儿童教育中心。那里的老师也无法管教他,他不停地在课堂上发出…  相似文献   

5.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南京有一个孩子,双目失明,然而他迷上了文学。下岗的母亲没钱,只得到旧书摊上“淘”书读给他听,读着读着,孩子有了自己的文学感觉,开始写诗。他有三个心愿:看海,见见自己资助的失学儿童,出一本自己的诗集。前两个已实现.如今他正为了实现第三个梦,每天拿着盲人字板和笔,一针一针地扎着他的诗……  相似文献   

6.
这条鱼在乎     
武汉市一个14岁的中学生对父母说要出去参加同学聚会,父母不同意,将他反锁在房间里。这个孩子情急之下,沿着排水管从三楼的窗户往下爬,不幸的是,他一脚踏空,头部重重着地,晕了过去。过了一会儿,他的父亲上夜班路过这里,看到一个脏兮兮的人伏在水泥地上,竟掉头从另一个方向去上班了。两个小时后,受伤的孩子终于被人发现并送进医院,医生十分惋惜地说,如果早送来一个小时,孩子就不会死掉。而他的父亲发现他的时间却在两个小时前。据报载,孩子的父亲当初也曾想上前去看个究竟,终究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离开了,心想:或许…  相似文献   

7.
孩子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产生心理负担,是完全正常的。这时,就需要家长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卸下思想上的包袱。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首先要理解孩于,然后以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疏导。下面谈谈我对两件事的处理方法,和家长们交流。在第一天的家长陪伴半日活动中发生了这样一件小事。户外活动后,老师准备发糖了。我带孩子去洗手,回来时看见老师正拿着一个小布熊亲旁边小朋友的脸,一个一个亲过去。我的孩子立刻不高兴了,生气地噘着嘴。我心里很明白,连忙问他:“怎么不高兴了?”孩子委屈地说:“老师不喜欢我。…  相似文献   

8.
人生的支点     
一个有智障的孩子,每个人见了他都会烦,包括他的父母。他整天哭闹,并且做出吓人的模样,身体不停地扭动,没有人能够让他停下来。父母必须24小时照顾他,否则他会破坏家里的一切。他每天只睡三个小时,而且在这三个小时里,还会突然醒来。他的父亲几次想把他送到社会福利院,就是下不了决心。  相似文献   

9.
刘天旭  蔡秀山 《现代语文》2006,(11):119-120
美国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200名幼儿园孩童召集起来,一人发给一块糖,并向所有的孩子许诺:如果在1小时内能够不吃掉手中的糖,1小时后,将发给那些将手中糖块保留下来的孩子一个人5块糖果。实验过程中,一部分孩子因受不住糖果袭来的阵阵香味的诱惑而吃掉了手中的糖,另一部分孩子因为那5块糖的诱惑,而将手中的糖完好无缺地保存了下来。实验结束后,这群同样的孩童手里有了不同的结果:一边是两手空空,一边是喜捧糖果。  相似文献   

10.
一打开老相册,有个三岁的男孩出现在我眼前。他头戴风帽,脚穿虎头鞋,一把银锁挂在胸前,手里拿着一个红苹果,倚在母亲的杯里,抿着嘴,跟母亲一起微笑了。一个笑得慈祥,一个笑得天真——这个孩子就是当年的我。  相似文献   

11.
自圆其说     
胡玉龙 《音乐世界》2010,(6):151-151
美国心理学家兹格尼克做过一个妙趣横生的实验。他给138个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业让他们完成其中的一个部分另一部分则令其在中途停下来.一小时后他对这些孩子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多数孩子对中途停下来的作业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2.
人生的支点     
正一个有智障的孩子,每个人见了他都会烦,包括他的父母。他整天哭闹,并且做出吓人的模样,身体不停地扭动,没有人能够让他停下来。父母必须24小时照顾他,否则他会破坏家里的一切。他每天只睡3个小时,而且在这3个小时里,还会突然醒来。他的父亲几次想把他送到社会福利院,就是下不了决心。孩子6岁的时候,还说不好一句话,连背诵一个单词都十分困难,而且他开始不愿见生人。医生诊断后告诉他  相似文献   

13.
时间过得真快,我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已经三个多春秋了.三年里,我和特殊儿童之间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一天早上,我依然像往常一样,拿着语文书和备课本到四年级教室上课.当课上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孩子在不停地打瞌睡,我本来想走过去提醒他,但想到这个孩子平时上课挺认真的,今天这么反常,一定有他的理由,就暂时没有去管他.  相似文献   

14.
走出孤独 他是一个孤独的孩子,他的手里拿着一本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对一个双耳失聪的孩子来说,孤独似乎是他的宿命。  相似文献   

15.
宝葫芦     
从前,有个货郎,家里很穷,父亲去世早,全靠他挑货郎担赚几个钱养活老母。他忠厚老实,待人和气。但是往往一天跑下来,赚的钱还不够买米,日子过得很艰苦。有一天,他挑着货郎担,来到一个村子里,见一群孩子正拿着一只小鸟玩。眼看小鸟快被摆弄死了,货郎心里很可怜它。他就拿出一把糖果,分给孩子们,说:"你们快把小鸟放了吧!看,快要死了。"孩子们拿了糖,就把小鸟  相似文献   

16.
教孩子学点历史知识的想法缘于一件小事。一天。孩子一个人在玩,只见他拿着两个小玩具兵自言自语地说:“张飞和韩信打起来了。”我听后不禁哑然失笑。见我笑他;孩子很不高兴:“这有什么好笑的,相声里就是这么说的。”我告诉他,这两个人不是一个朝代的。孩子很好奇,问我什么是朝代,我简单地给他解释了一下,告诉他韩信是汉朝人,张飞是三国时人,韩信比张飞大四五百岁呢。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应该教孩子学点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17.
初冬的周末,与朋友相约橘子洲的一个小店。朋友的孩子是我的学生,聊天自然少不了孩子。"一二年级的时候,是我和小可最艰难的日子,学拼音,所有的字母都写反,写数字也是,院子里同班的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半个小时,他却要花三个小时……""这些当时怎么都不跟我说呀?那时我竟然没发现他与别的孩子哪里不同!"我有些自责。"哎,我以为是他的智力问题,说又有什么  相似文献   

18.
王震 《现代家教》2002,(4):15-15
笔者曾碰到这样两个实例:其一,孩子吃糖成癖,刚长齐的牙已经被蛀了。当父亲告诫孩子糖吃多了会腐蚀牙,并采取了相应的限制措施时,爷爷说话了:“别信那个,我小时没吃过几块糖,这牙不也掉光了?你爸舍不得花钱,我这有。”当孩子哭着要吃糖时,爷爷就去给买了好几斤。其二,父亲让看了两个多小时电视的孩子关上电视写作业,孩子冲着父亲没好气地骂了一句。父亲严厉批评孩子没教养,奶奶却在一旁说:“别说了,他比你小时候聪明,你这么大时还不会骂人呢!”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的学生,中途转来我校就读.跟学生聊了一会儿,我发现他其实非常聪慧,也很懂礼貌.单独跟他妈妈交流,妈妈说出来的竟然全是孩子的不是:作业完不成、午夜才睡觉、早晨不起床、房间一团糟……好不容易等他妈妈说完.我提出了一个要求:能否说出孩子的三个优点?这位妈妈想了半天,说:在我的眼里,他一点优点也没有.这位妈妈,像是雕刻家在"雕琢"孩子,手里始终拿着一把锥子,眼睛始终不离孩子左右,一旦发现问题,就马上用锥子凿一下.他妈妈解释说:我要不提醒他,问题会越来越多,他还怎么发展!  相似文献   

20.
晚报上刊登的一组照片打动了所有人。画面很简单,很朴素,一组三幅,讲的是一个孩子喝完可乐后扔瓶子的故事。第一张照片,孩子仰着脖子,噘着小嘴巴,在喝可乐,可乐瓶已经快见底了。第二张照片,孩子手里拿着喝空了的可乐瓶,沿着碧绿的草坪,向什么地方走去。孩子大约两岁,胖嘟嘟的,看样子走路都还不是很稳。第三张照片,孩子趴在一个垃圾桶旁,好像是跌倒了,只见他一只手撑着地面,另一只手努力将可乐瓶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