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学术论文远程校对方式,即用数码相机将纸质校样转换成数码照片,之后用图片压缩软件Photo Resizer压缩数码照片并用winrar打包,以适于作为E-mail附件成功地传送给作者。与纸质校样校对PDF校样校对方式相比,该方法具有简便、快捷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利用Apabi Reader 3.1软件实现作者远程校对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介绍一种利用方正Apabi Reader 3.1将方正书版10.0生成的CEB文件制作成校样文件,实现作者远程校对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校样的制作软件(方正Apabi Reader 3.1)可以免费下载,制作成本低,并且CEB校样文件较小,易于远程传送。  相似文献   

3.
基于E-mail的电子化远程作者校对是确保编辑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广泛使用的远程校对方式是向作者提供PDF校样让作者进行修改。方正书版2008可以直接生成单篇PDF格式文献,利用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 10.0启用在Adobe Reader中的注释权限,也可以用书版2008整体生成包括全部内文的PDF文件,再用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 10.0拆分为单篇文献并同步启用注释权限,然后发送给作者,作者可用免费软件Adobe Reader直接在其上校改,从而实现远程校对。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利用方正飞腾创艺5.0实现期刊出版远程校对的方法.方法:方正飞腾创艺5.0排版文件直接输出PDF文件;方正书版或方正飞腾4.×以下版本的排版文件,先在该排版文件中生成矢量图像EPS文件,再导八方正飞腾创艺5.0中制作PDF文件.结果与结论:此方法生成的PDF文件具有操作简便、质量高,文件小等优点,可方便实现期刊出版的远程校对.  相似文献   

5.
基于Android和iOS移动终端的作者远程校对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作者利用Android和i OS移动终端实现远程校对的方法。【方法】以联想S5000和苹果i Pad mini 2平板电脑以及以联想P780和苹果i Phone 4S智能手机为例,采用Adobe Reader for Android和Adobe Reader for i OS作为PDF校样校对软件。【结果】利用Android和i OS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能够接收、注释和发送PDF校样。【结论】作者在因外出等原因不方便使用PC时,能够利用Android和i OS移动终端及时有效地完成远程校对,确保编辑部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利用书版2008直接输出PDF文档的功能,将排版结果转为PDF文档通过E-mail发送给作者校对。编辑部采用绿色、免费软件Foxit Reader注释PDF校样,作者根据具备的条件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可采用PDF工具软件直接在PDF校样上完成校对工作,也可打印PDF校样按传统方式校对后再通过扫描或数码相机拍照的方式转为电子文档后返回编辑部,或者采用传真、快递方式返回编辑部,从而实现快速远程校对。  相似文献   

7.
根据编辑和校对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指出编辑和校对工作存在一定的共性。基于这一认识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及科技论文原稿的易出错点,阐述了科技论文编校合一的科学性、必要性及应用要求,并指出编校合一是保证科技期刊编辑和校对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我国医学期刊应重视读者来信栏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校对质量是影响出版物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校对方法是影响校对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校对方法有3种[1]:对校法、折校法、读校法,在此基础上霍效光等[2]提出了分层次校对法(5个层次).我刊通过提高对校对工作的思想认识,针对校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了四步校对法.可供其他科技期刊编辑部参考.  相似文献   

9.
3G时代科技期刊利用微信实现远程校对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3G时代,微信已经成为继微博后在信息传播中的又一"新平台"。本文尝试利用微信具备的高效、免费、支持语音对讲等特点,将微信引入远程作者稿件校对过程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网络环境下,PDF文件是当前编校过程中文本传递和注释的主要格式。但是,特殊工具软件和软件使用上的一些技术要求,特别是与传统校对符号的区别给编辑和作者带来了不少麻烦。本文介绍仅通过Word2007和Windows系统附件中自带的"画图"工具方便实现PDF文件的远程校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