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师,为什么把种子埋在土里啊?”“老师,种子能吃吗?”“老师,花儿是由种子变的吗?”……幼儿对种子浓厚的兴趣,使我决定以种子为主题带领他们去探索种子的奥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有所困惑:为什么我们的阅读课花了极大精力去强调课文主旨,课上得热热闹闹,好像什么都被学生“感悟”到了,但过不了多少时日,这篇课文就被学生忘得一干二净;可是,老一辈的先生对他们几十年前诵读的经典诗文,却能一字不误地流畅背诵,且运用自如昵?我们语文教学的所谓“现代理念”到底有多少“理”?所谓“传统教学”就一点不值得“念”想了吗?  相似文献   

3.
散步有感     
每当吃完午饭准备带小朋友去散步时,经常会听到:“老师,咱们今天去花园玩好吗?”“咱们到大操场去散步好吗?”听到老师肯定的回答,小朋友都高兴得欢呼雀跃。如遇到刮风下雨不能出去散步时,他们总是充满遗憾地问:“老师,今天还能出去散步吗?”孩子们对散步竟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兴趣。他们希望了解周围的一切,希望探究大自然的奥秘。那些飞舞的蝴蝶,嗡嗡叫的蜜蜂,随风飘落的树叶……都是幼儿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散步活动中,儿童的观察力、口语表达力、智力等都得到了提高。有时小朋友在全神贯注地观察蚂蚁搬家。有时小朋友在议论蝴…  相似文献   

4.
这十余年来,经常有高中生或是他们的家长来问我:“为什么我(或我的孩子)读了十余年的语文,总做不好作文?高考了怎么办?写作有没有诀么办?写作有没有诀窍?”对此,我只能耐心地给他们解释:我们的孩子从小看卡通、漫画,到了学校,读到四五年级,刚掌握语言这一工具,本应该好好利用这工具去读书。然而,老师不教他们去使用这工具,却反复研究、琢磨这工具,就像一把锄头本是用来开矿的,我们不去开矿,却专在磨那把锄头,把它镶了金边还换了玉柄。难道不是吗?我们的孩子学了语文不去读书,却专门研究“这个词用得好不好”,“这个…  相似文献   

5.
王晓玲 《辅导员》2010,(6):59-60
有一只年轻的青蛙,去问上帝:“上帝我今年的运气怎么样?”上帝说:“哦,今年将有一些聪明善良的朋友来了解你。”青蛙高兴地说:“是吗?那么他们在哪儿?”上帝说:“我想是在他们的生物课上吧!”  相似文献   

6.
成功之门     
一次,我去一家位于25楼的大公司参加面试。 我提前半小时就来到了公司。走进大门,见电梯旁围满了很多应聘者,他们一个个显得焦躁不安,原来,是电梯坏了,电梯间里一个老师傅正在修着电梯。那些应聘者不停地问着:“老师傅,还要多少时间可以修好?”老师傅不很肯定地答道:“大概要十来分钟吧。”他们看了看时间,又开始耐着性子等下去。这时,我想,如果十来分钟还修不好呢,这不要误了面试时间吗?与其在这里没有把握地傻等,还不如自己辛苦一下,步行上楼。于是,我转身“蹭”、“蹭”、“蹭”地向25楼跑去。  相似文献   

7.
娃娃家游戏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时,明明家的爸爸提议道:“我们去旅行吧。”他的提议得到了全家人的认同。于是,他们在家中用椅子搭成一列火车,每个人都坐上去了。其他娃娃家看见了,好奇地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说去旅行,红红家和小小家的人都兴奋地说:“我们也去!”他们冲进明明家。每人抢占一把椅子,表现都异常兴奋。我赶紧进去说:“你们干什么去?”孩子们说我们去旅行。我说:“我和你们一起去好吗?”他们高兴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8.
灾情统计     
某年大灾,县官天天在县衙里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一天有人前来报告灾情。官问:“麦收多少?”“三分。”又问:“棉收多少?”“二分。”再问:“稻收多少?”“二分。”官怒斥报告灾情的人说:“七分收成不少,分明是谎报灾情!”来者苦着脸说:“青天大老爷,我活了一百几十年,从未见过这等大灾啊!”官好奇地质问:“你哪有一百几十岁?”那人说:“我70岁,我儿子50岁,我孙子30岁,合起来不是活了一百几十年吗?”灾情统计@王凤康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2006,(2):42-43
克林顿当美国总统期间,有一天他到一家医院视察,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使劲挤到他的眼前,呆呆地看着他什么也不说。克林顿弯下腰来问:“你有什么事吗?”小孩摇了摇头,说:“我想得到总统先生的签名,您能满足我的要求吗?”  相似文献   

10.
《顽皮娃娃》2009,(17):22-24
“为什么哈呼呼不说话?”“为什么哈呼呼那么大?他们会举重吗?”“让汤姆布利柏去玛卡·巴卡家睡觉,然后再去唔西·迪西家睡觉,然后他又去小点点家睡觉!”“他们为什么都只说自己的名字?”“我也想住在这里面,好吗?”  相似文献   

11.
“有不同意见吗?” “没有。” 某市数学优课评比活动中,授课老师每讲完一个问题,总是习惯地问一句:“有不同意见吗?”学生总是整齐地回答:“没有”。听到学生的回答,不禁忧从中来。如此教育出来的学生,有何个性而言?他们还会独立思考吗?素质教育倡导培养创新能力,什么不同想法都没有的学生,还能进行创新吗?我不由想起了一位推销员讲的一个例子:两个欧洲人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由于炎热,非洲人都是打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立刻失望起来:“这些人都打赤脚,怎么会要我的鞋呢?”于是放弃努力,失败沮丧而回;另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惊喜万分:“这些人都没有皮鞋穿,这皮鞋市场大得很呢。”于是想方设法,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  相似文献   

12.
一日晚上,不到3岁的宝宝一人在房间里玩积木。我喊他吃饭,连喊数声,都不见他出来。于是,我来到房间,故意大声说:“这个房间没有人?关灯,去吃饭!”谁知他一本正经地说:“我是人!怎么说没有人呢?”看上去一脸的严肃与认真,似乎还夹杂着几许不满。我一时语塞,继而惊喜万分!是呀,我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我又怎么能小觑这活生生的人呢?虽然他还不满3岁!于是我也学着儿子一本正经的样子由衷地说:“对不起,妈妈说错了,我的小人,我们一起关灯去吃饭好吗?”儿子抬头看看我,似乎被我的真诚所打动,居然一反常态,毅然丢下心爱…  相似文献   

13.
一、课前絮语:一个题目有多少种答案?我曾经问过同学们:“6减去3能有几个答案?”同学们瞪大着眼睛看看我,再看看黑板,再看看我。如果那么多条“视线”竖起来,教室里肯定全是感叹号!“嘻嘻———”一个小男生没开口就笑,他说,“6减去3还是等于6———因为6只狼,把3只兔子吃了,还剩6只狼。”语音刚落,另一个同学便接了下去:“如果6只狼把3只兔子吃了,却又生下3只狼,共有几只狼?”“哈哈———哈!”大家一边笑一边叫,这能算答案吗?在一片欢笑声中,又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下一个六角形,又在两条对边上画下一条线…  相似文献   

14.
任君 《家教指南》2006,(8):20-21
邻居小王两口子都是“工薪族”,经济上并不宽裕,但他们五岁的孩子阳阳却总是从头到脚一身名牌打扮。为什么会这样呢?小王无奈地说:“没有办法,现在幼儿园里,看人家的孩子都是穿名牌,用名牌,要是俺家阳阳不这样,怕伤了儿子的自尊,从而打击他的自信心。”难道不用名牌的幼儿真的会失去自尊么?而所谓“名牌”真能打造幼儿的自信心吗?  相似文献   

15.
在学校新建的综合楼过道的墙壁上,贴了一张世界地图。巧得很,我的办公室就在这墙壁后,每次进出办公室就能看见这张世界地图。对着这张地图,我常遗憾地想:我这辈子也许去不了印度尼西亚,去不了阿根廷、加拿大,去不了任何一个外国了。 这天,我正驻足在这张地图前,一群孩子围了上来:“管老师,你看什么呀?” 看着这群朝气蓬勃的孩子,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童年:他们不正是我童年的影子吗?时代不同了,他们应该有比我当年更广阔的天空啊!我对学生们说:“找找看,澳大利亚在哪里?美国在哪里?英国在哪里?” 不一会儿,孩子们叫起来…  相似文献   

16.
储晖 《教育》2010,(3):33-35
“你会花钱吗?”“你能自由使用金钱购买你想要的东西吗?”近日《教育》旬刊记者在北京一些中小学校进行调查采访时,70%的学生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们给出的理由大同小异:父母不给钱怎么去花?父母不同意怎么去消费呢?然而当记者询问他们有没有零花钱时,几乎90%的孩子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在北京海淀区某小学任教的黄老师告诉记者,他曾调  相似文献   

17.
鸟与人     
小鸟问它父亲:“世上最高级的生灵是什么?是我们鸟类吗?”老鸟答道:“不,是人类。”小鸟又问:“人类是什么样的生灵?”“人类……就是那些常向我们巢中投掷石块的生灵。”小鸟恍然大悟:“啊,我知道了!……可是,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幸福吗?”“他们或许优于我们,却远不如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他们不如我们幸福?”小鸟不解地问父亲。老鸟答道:“因为在人类心中生长着一根刺,这根刺无时不在刺痛和折磨着他们。他们自己为这根刺起了个名字,管它叫贪婪。”小鸟又问:“贪婪?贪婪是什么意思?爸爸,您知道吗…  相似文献   

18.
晚上,我和爸爸一起去洗脸,爸爸看着脸池说:“你知道脸池里的秘密吗?”“不就是普通的洗脸的地方吗,能有什么秘密?”我不解地问。爸爸神秘地说:“算了,那就不给你看了。”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制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瓶颈”。浙江省教育厅出台了“减负27条铁律”,具体详细规定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措施,“减负”行动声势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是,在传统教育弊端积重难返的今天,这一行动使人们,包括教师、家长或抵触或怀疑,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学生没有一定的压力和负担能保证教学质量吗?有的家长相心如果自己孩子减了“负”,别人依旧,自己孩子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吃亏吗?于是,便有学校“减负”,家长“加负”;或由于家长的压力,学校明“减”暗不“减”。本文试从教师视角探讨如何辨证科学地看“减负”,应采取哪些策略来实现“减负”目标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舞教心语     
(一) 去年的“六一”演出,我排练了一个有29人参加的大型舞蹈《春之歌》,在设备先进的宁夏会堂演出。现在,参加演出的这些小朋友只要见了我,总是围拢过来亲热地叫着,脸上笑成一朵花。是我的人格魅力让他们这样喜欢吗?请听我与他们的一些对话:“甜甜,你喜欢跳舞吗?”“开始不喜欢,后来就喜欢了。”“你们为什么喜欢跳舞?”“跳舞很有意思。”“你们想在哪里跳舞?”“还想去大会堂。”“为什么?”“舞台上的那些灯很好看。”“能穿上漂亮的服装。”“我跳能让大家畜。”“我看见那四只青蛙的肚子一鼓一鼓地的真好玩。” 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