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宠儿》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宠儿代表了蓄奴制挥之不去的阴影,那段无法摆脱的恐怖过去又起死回生来纠缠现在,同时她也是无数遭到白人凌辱和折磨的黑人女性代表。了解宠儿游移不定的身份对全面深刻理解小说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和认真分析探究,对宠儿的身份做了三重解析。  相似文献   

2.
塞丝,一个在白人机制欺压下生活的黑人奴隶、妻子、母亲,拥有多重身份让她失去了自我,也让她以一种畸形的方式表达她作为一名母亲的爱:在奴隶制度下,一个母亲向自己的孩子展现母爱的最佳方式,就是杀死他们,以保护他们,使其免遭奴役。然而就是这样,塞丝也没有完全摆脱奴隶制的阴影,一直深受精神上的折磨。这种折磨导致了她在发生杀婴事件的18年后完全迷失了自我,幻想出了18年后宠儿魂归的种种事件。她对宠儿的爱是深厚的,但却也是畸形的。这份沉重的爱最终使塞丝患上了严重的人格分裂症,18年后回归的宠儿其实就是塞丝自己。与"宠儿"相处的过程其实就是塞丝在与另一个自己作斗争。最终塞丝在整个黑人社区及白人的帮助下,直面过去,重新审视过去,获得了精神上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3.
在《宠儿》这部旷世闻名的著作中,莫里森高超地运用陌生化的多维叙述视角,深刻描述了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其中宠儿作为主要的角色,更是被赋予鲜明的陌生化色彩。作为被叙述者,对宠儿的描述朦朦胧胧,若隐若现,她的身份迷雾重重;作为叙述者,宠儿以一个鬼魂的存在形式的叙述呈碎片状,有强烈的陌生距离感。正是这样陌生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全新的经历感受,才得以让读者在震惊之后,多维地深度地解读文本后深刻人性、社会和民族等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宠儿》文本中,托尼·莫里森借用让评论界注目的性行为画面为读者呈现了奴隶们一种非常态的生存状态。奴隶们非但没有通过性行为建立起"人"的身份,反而在性行为的状态下遭到了身份的解构。这在无形中纠正了论界的一个说法,《宠儿》文本很色情,这无疑在曲解莫里森性叙事的真实用意。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的平儿是一个集色、才、德于一身的全人,作者在她的身上赋予了一切美好的品质,却同时赋予她悲剧性的身份——通房丫头。她拥有奴隶和侍妾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奴隶身份的永久枷锁,另一方面是侍妾身份的尴尬处境,都对她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其背后是古代奴隶制和妾媵制的不合理性和残酷性。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自发表以来,小说中人物宠儿的身份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兴趣,普遍对她身份的确定感到困惑。在后现代主义研究中,表面文本和隐含文本明确的终极意义不复存在。在这种大气候影响下,宠儿的身份和揭示主题自然地表现出多样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7.
《宠儿》和《慈悲》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莫里森从女性奴隶母亲的角度描写了奴隶的真实内部生活,揭示了掩盖黑人真正历史的沉重黑幕,唤起黑人群体正视历史,探索了非裔女性如何更好地确立自身的身份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也谈平儿     
(一)平儿不等于袭人佟雪同志《平儿与袭人的生活道路》一文中,是把平儿与众所公认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奴才袭人归为一类的.王朝闻同志也认为平儿与凤姐的关系是“统治机构中的奴才与主子的关系”“平儿对奴隶的统治,与凤姐的区别仅仅在于,她是‘以宽济猛’”.他们的理由归纳有几点:(1)李纨称她是王熙凤的一把总钥匙,标明她是管家奶奶的得力助手;(2)帮凤姐放债,参与剥削自己阶级姊妹的活动;(3)凤姐病后,她以全权代表身份支持探春强化封建统治秩序的改革方案;(4)在大观园奴隶四处造反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9.
影片《被解放的姜戈》戏虐而巧妙地书写了美国奴隶制时期的黑人身份,其中依次出场的男性有五类:待售奴隶、自由人、奴隶贩子、曼丁哥、管家,而他们的身份位移区间分别为:待售奴隶→自由人,途径:白人购买;自由人→奴隶贩子,途径:在白人面前压迫本族裔;曼丁哥→胜者,途径:在主人面前打死对手;管家→准白人,途径:对主人忠心不二,对族裔摧残至极。女性则共有三个等级的身份:性奴→农奴→家奴,影响这些等级变迁的关键因素是其容貌和谈吐,而衡量这两种因素是否达标的终极决定者则是买卖她们的白人。由此可见,在白人宰制的语境中,黑人在"存在大链条"上的身份位移不过是一种本族裔内有关阶级变迁的伪位移。  相似文献   

10.
影片《被解放的姜戈》戏虐而巧妙地书写了美国奴隶制时期的黑人身份,其中依次出场的男性有五类:待售奴隶、自由人、奴隶贩子、曼丁哥、管家,而他们的身份位移区间分别为:待售奴隶一自由人,途径:白人购买;自由人一奴隶贩子,途径:在白人面前压迫本族裔;曼丁哥一胜者,途径:在主人面前打死对手;管家一准白人,途径:对主人忠心不二,对族裔摧残至极。女性则共有三个等级的身份:性奴一农奴一家奴,影响这些等级变迁的关键因素是其容貌和谈吐,而衡量这两种因素是否达标的终极决定者则是买卖她们的白人。由此可见,在白人宰制的语境中,黑人在“存在大链条”上的身份位移不过是一种本族裔内有关阶级变迁的伪位移。  相似文献   

11.
莫里森用回忆整合《宠儿》这个诗化文本,重现了奴隶制对各个人物心理的影响。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曾试图不去回忆过去,但记忆像潮水般袭来,使他们不得不回忆。回忆会重揭伤疤,但缺失的美国黑人的历史要通过回忆来填补与重构。文章从回忆的实现、回忆的创伤和历史的缺失与填补三方面论述了在小说《宠儿》中莫里森力图通过回忆重现其他黑人作家“忘记”了的奴隶的内部生活,探索缺席的历史,并用回忆填补缺失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其巨作《宠儿》奠定了其作为一位杰出的美国小说家的地位。在黑白文化冲突中 ,黑人 ,尤其是黑人女性遇到了身份危机。《宠儿》的发展史就是黑人族群 ,尤其是黑人女性的艰辛的身份求证之旅 ,最终 ,《宠儿》通过塞丝的自我求证和冤魂“宠儿”的讣证使黑人女性得以逃脱身份危机  相似文献   

13.
莫里森通过《宠儿》这部复调式的小说,向我们揭示了在奴隶制语境中,奴隶们被强奸的历史和记忆带给他们“无法言说的”精神创伤。作者借用哥特式的叙事技巧,使“强奸”的隐喻意义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种族至上的强势话语无疑是“强奸”隐喻的指称。  相似文献   

14.
梦醒花开     
我爱做梦,每每遇梦,就不愿醒来. 我出身平民,身份卑微,自负的我自然不愿承认这一事实. 梦中,"她"出身"豪门",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当N次考试考砸,在办公室听老师训诫时,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她":"她"天资非凡,是上帝的宠儿.每次考试都是满分,是老师的宝贝.  相似文献   

15.
《宠儿》是托尼·莫里森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一部力作,小说中宠儿的多重模糊身份一直使读者感到疑惑。本文通过对宠儿身份多重性的解读指出《宠儿》与《爵士乐》之间存在互文性,同时指出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文本的明确终极意义已经不存在。  相似文献   

16.
小说<为奴隶的母亲>的主人公春宝娘是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妇女,更是身为母亲的奴隶.她被作为流通物--生子的工具被典卖.她的悲惨遭遇以及流着血和泪的屈辱、悲苦的命运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灵魂.在其悲苦的生活经历和结局中处处都表现出她极度的奴隶性,这根源于她生存的极其落后的经济状况和长期的封建宗法社会制度观念的影响以及地域性相沿的陈旧的典妻陋习等社会因素,同时也有她自身性格软弱、忍辱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秦代官府手工业中,既有被征调的且得到薪酬的自由工匠,又有一定数量暂时失去自由身份、人数众多、身份低下、待遇极差的刑徒,还有相当数量的其身份为真正的奴隶待遇的官奴婢存在.在私营手工业与农民家庭副业生产中,主要为自由工匠、私属徒及个体手工业生产者.私属徒的实际身份为奴隶,地位低下.  相似文献   

18.
吴迎春 《海外英语》2012,(3):216-218
《宠儿》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为莫里森获得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该文重点分析了莫里森独特的奴隶叙述方式及其在整个黑人文学中的文学地位。莫里森以奴隶尤其是女性奴隶的角度描写了奴隶的真实内部生活,改写了黑人女性在传统的奴隶叙述及主流文学中的刻板形象,揭示了掩盖黑人真正历史的沉重黑幕!填补了以往奴隶叙述的空白,为重建黑奴文学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周晓兰 《海外英语》2014,(3):194-195,201
婚姻模式的扭曲,家庭结构的破碎以及家庭关系的混乱时著名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宠儿》中众多黑人奴隶家庭的共同形态和特征。该文从当代批评话语中的创伤理论与文化病理学理论汲取阅读视角,通过对《宠儿》文本细读,揭示奴隶制这种暴力性文化符码在铸造非裔家庭形态方面所体现的病态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1993年托尼·莫里森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在文学界和评论界获得极大的成功且受到广泛的关注.她的第五部小说《宠儿》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描绘了黑人在悲惨命运中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本文从黑人女性主义的观点出发,对这部史诗般作品进行解读,揭示美国黑人主体身份的重构以及一个不同民族与性别的和谐社区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