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安顺地戏面具与贵州傩堂戏面具均为贵州独具特色的假面面具。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章对傩堂戏面具和地戏面具的文化内涵、美学特征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傩戏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傩戏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这种看法并不完全符合事实。本文认为作为傩戏的一种,傩堂戏就包含着浓重的经济成分。从地方志、相关调查报告以及笔者最新调查获得的资料显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傩堂戏都明显以营利为目的。傩戏与经济(市场)之间是否有关这一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而应从各种傩戏类型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安顺地戏面具与贵州傩堂戏面具均为贵州独具特色的假面面具。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章对傩堂戏面具和地戏面具的文化内涵、美学特征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吴电雷 《教育文化论坛》2014,(4):F0002-F0002
傩堂戏、阳戏是傩戏的两种具体形态,它们分别处在祭祀仪式向传统戏剧发展演进链条上的不同阶段。傩堂戏至今仍依托于禳灾祈福的仪式程式来唱诵神祗身世经历的内容,演出形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祭祀仪式。阳戏则与仪式渐行渐远,演出形态与现世的民间小戏更接近。  相似文献   

5.
贵州,特别是贵西夜郎故地,有多少神秘的文化奇葩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注目,被誉为“活化石”的安顺地戏即是一例。研究地戏的专著专文甚夥,成果喜人。其中一种似乎成为定论的说法,即安顺地戏是傩戏,大抵是按如下表述推论出来的:贵州土人就是屯堡人,土人逐鬼就是跳地戏,逐鬼是古傩仪,所以……。笔者对此不以为然,愿献愚见,商诸同人。 贵州居民组合复杂,非“夷汉杂处”所能尽概。远古不说,单说  相似文献   

6.
作为远古社会中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之一,傩的产生、延续和流传,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在中国傩戏研究界有一种说法:世界的傩戏在中国,中国的傩戏在贵州,贵州的傩戏在铜仁。试图从铜仁傩堂戏的渊源、内涵以及特色着手,分析铜仁傩堂戏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及其文化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7.
黔东土家族傩堂戏是中国大地众多傩戏中的一支,由于产生条件、生存环境的差异,土家傩戏与其它傩戏有明显区别,其产生的渊源与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傩堂戏班(或坛)组织及社会功能均有特色。特别是戏剧剧目、仪式及仪轨、面具、舞蹈、音乐、服饰及道具文化都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8.
黔东土家族傩堂戏是中国大地众多傩戏中的一支,由于产生条件、生存环境的差异,土家傩戏与其它傩戏有明显区别,其产生的渊源与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傩堂戏班(或坛)组织及社会功能均有特色。特别是戏剧剧目、仪式及仪轨、面具、舞蹈、音乐、服饰及道具文化都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9.
屯堡地戏面具作为安顺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和文化旅游商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但在实际的运行中,富有特色的安顺面具并没能在旅游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甚至出现了脱节的情况.本文认为可以从行业整顿、提升屯堡面具的市场适应能力、政府部门的适当作为等方面着手,助力安顺地戏面具与旅游市场的融合,有利于地戏面具的传承与保护,促进安顺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傩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戏剧,流传于贵州的安顺、威宁等地。由于形成的年代十分远古,所以被人们称为“戏剧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1.
安顺地戏的唱本 、 唱腔 、 行头和审美特征表明它是通过将成熟戏剧的表现手法引入村赛仪式形成的一种仪式性戏剧.黔中地区的艰难图存 、 华风教化和仪式传统,是屯堡人引戏入仪的主要社会历史背景.引戏入仪是中国戏剧史书写中被忽略的一条支线,安顺地戏是这一支线存在的例证.安顺地戏是屯堡文化的标志性事象,从安顺地戏这一独特的"身世"可知屯堡文化并不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 特定地域文化在黔中的原样留存,而是中土文化这一基本条件与黔中各种偶然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唯一性的文化.引仪入仪的智慧,彰显了屯堡人在追随传承中土文化的同时,因时 、 因地 、 因势创造自己独特文化的精神与能力.  相似文献   

12.
王雯  苟林  张亚宾 《贵州教育》2008,(19):31-33
教材编写说明   2006年,贵州安顺屯堡地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顺屯堡地戏面具是极具地方特色又蕴涵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工艺美术,让每一个走近地戏面具世界的人为之惊艳.我校自编教材<彩泥造型>为三年级的课业内容.<彩泥造型>由两节课组成,第一课时以塑造将帅面具为主,第二课时学生在道人、丑角、动物三种面具中自由选择进行造型.……  相似文献   

13.
安顺地戏剧本"唱段"的句式以七言为主,十言为辅,间杂八言、九言、十一言、十二言等,可见安顺地戏剧本在草创时期较为粗糙.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安顺地戏文本的原本成稿时期当在明朝成化年间之前.地戏剧作家运用了多种方法来构建唱段句式,表明他们有很强的词语运用能力和巨大的语言创造力.  相似文献   

14.
傩化是中国一种传统化,五溪地区亦广泛流传。《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指出:“禾璧是苗名和姓,窝耸是雷公的姓名。”苗侗群众每当五谷归仓后都要演傩戏,会同部分地区称“贺地神”或“禾利(璧)戏”。傩戏大多为即兴创作,很多人都能说上几句戏哼上几段,但真正知道傩戏起源的人恐怕就寥寥无几了。笔在此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何飞 《教育文化论坛》2014,6(4):130-134
傩堂戏是一种民俗戏剧。剧目《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并称为傩堂戏中的“三女戏”,是戏剧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剧目。傩堂“三女戏”是人们世俗生活的一种倾诉,或是描述世俗生活的情景,或是诉说世俗生活中的苦难,或是展示世俗生活的风俗习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内容贴近,再现了广大人民世俗生活境遇、婚姻家庭及社会思想观念等,对在困苦境遇之下的民众心理和精神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精彩地戏     
夏天 《初中生辅导》2009,(32):41-43
地戏,俗称,"跳神",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农民跳地戏,主要是为了驱邪逐疫,同时又是一种娱乐。据农民讲,年头跳神,能使一年户户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有的村寨在谷子扬花的季节,也跳地戏,称为"跳米花神",以祝愿谷米的丰登。这两个时期都是安顺农村比较闲暇的日子,  相似文献   

17.
从德江土家族傩堂戏的起源、在德江广泛流传的原因、傩堂戏的传说故事、土家族人“还愿的心理活动、傩堂戏的演出剧目等方面,探索德江土家族傩堂戏“和谐思想产生的根源,分析德江土家族傩堂戏在德江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到今天的历史文化原因,指出德江土家族傩堂戏“和谐思想的精神价值,梳理出德江土家族傩堂戏和谐思想的四个来源,即:土家族人对生活的祈求和期盼、土家族傩堂戏的传说故事、土家族人“还愿的心理活动、土家族傩堂戏的演出剧目。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安顺地区有一种源于明代的屯堡地戏被完整地传承下来.地戏生动细致地再现了屯堡人的文化传承与人性塑造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有效地实现了培养人的教育目的.地戏的实施过程就是一个全环节的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9.
贵州安顺天龙屯堡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屯堡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对地戏的影响较为明显。为了全面研究旅游开发前后屯堡地戏发生的变化,主要从地戏表演地点、表演时间、表演程序、表演目的、参与群众、面具工艺等6个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20.
王兆乾先生是国内较早从事傩文化研究的学者,他多年执着于田野调查以挖掘贵池傩戏内涵丰富的田野文本.进而从理论层次、学术层次来探寻贵池傩戏的文化底蕴.改编创作了一系列贵池傩舞傩戏,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推动了贵池傩戏跨出山村,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